1、縮小溫差。
解讀:這裡所說的溫差,指棚舍內不同層高的垂直溫差,分群前上下兩層籠之間的溫差一般在1℃左右,冬天時甚至可達到2℃以上,因此分群前,舍內溫度至少提升2℃以上。
另外,分群後6小時內,應根據雞群實際情況,適當提高或降低舍溫。(要求:兩層籠之間的溫差控制在1度以內,這是硬指標)否則很麻煩。
2、(分群前)控料但一定不能控水。
解讀:為啥要控料呢?諸如人吃飽後,是不能夠進行劇烈運動的,要休息1小時左右,對於雞來講也是一樣的。
另外,不能控水。也主要是考慮分群時間過長,一旦控水對雞會造成的更大應激。分群時餓一點不要緊,但會渴死雞的。(尤其夏季)
3、燈光調暗。
解讀:將燈光調暗,防止分群時雞隻過於興奮,同時應適當給點電解多維或VC,提高抗應激能力。
4、分群後,要勻雞。
解讀:由於飼養過程中,會出現死淘,導致不同籠子肉雞的數量不均勻,因此需要勻雞,避免採食不均勻,影響生長。(細節:分群儘量保證下層籠雞數量足夠,對上層籠進行勻雞,便於操作)
5、分群時間點,咋確定?
解讀:夏天,選擇氣溫較低的早上或晚上分群,冬天則選擇氣溫較高的中午進行。
另外,在整個肉雞養殖周期內,第一次分群建議在12-16日齡;而第二次分群則要求在25-28日齡進行。
分群總基調:應採取「留弱不留強」的原則,體重較大的健雛放在下層,弱雛留下。夏季由於溫度高可適當提前分籠,冬季由於雞籠上下層溫差大,可適當推遲分籠時間,並且下層籠中多放一隻,以減少上下層的溫差。
6、分群時,各籠雞的數量,該咋確定?
第一種是:分一半到上層(或中層),這種分法雞密度相同,雞群均勻度更高,缺點是二次分籠時要累一點。
第二種是:分三分之一到上層,中間分三分之二,優點是二次分群方便,缺點是密度大的層雞體重偏小,均勻度差。
曾經做過試驗,結果表明:上層三分之一,中層三分之二的分籠方法,超過19日齡就會造成明顯的體重差異,個別對照組體重平均差異超過31克。
因此,木易建議:選擇第一種分法,分一半到上層(或中層),這樣對雞體重影響最小,雞均勻度也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