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戴琛開的餐廳陷入了困境中,他甚至寫了「絕筆」。這是他第二次創業,一家廣式茶館,一年虧了200萬。昨天記者與他對話時,他已經做好了關門結業的準備。他說這一年最大的收穫就是總結了很多東西,以後還會創業,或許用得著。
當網絡、電視上肆意充斥90後創業如何牛逼,如何拿了百萬級別融資時,我們幾乎忘了創業是九死一生的博弈。
戴琛在他的餐廳前
戴琛的自述
我叫戴琛,「一間茶館」的創始人。我現在趴在樓頂的天台上最後緬懷一下這苦逼的一年,虧了兩百多萬,虧的都是自己的錢不是投資人的!
這一個星期以來,我幾乎就沒有睡過覺。每天半夜都會上樓頂來坐坐,每每這個時候都會想起這一年來經歷的一幕一幕,思來想去還是寫下了這篇文章,算是對這一年來的回顧,也算是對同樣還在創業的朋友一些警醒吧。
當電視、新聞都充斥著某某90後創業者怎麼樣怎麼樣牛逼的時候,我發現同樣作為創業者的我顯得如此卑微,從大學時期擺地攤做小販開始到現在牛逼的事情從來沒有在我身上發生過。不過作為一個90後在畢業兩年的時間裡就有了自己的兩家小店和小几十萬存款,還是有點點小自信的。可是杯具也就從這點小自信開始的。
2014年開始,新餐飲品牌的興起,也讓我心痒痒的,在經過一系列要多不專業就有多不專業的市場調研後,縱身一躍就跳進了餐飲行業的浪潮里,反正那時候是覺得自己牛逼哄哄,現在看來就是傻逼哄哄。
首先說一下我們的項目到底是做什麼的,我們準確來說就是想將廣式茶點和茶館文化結合,並且將它推向全國。在我們看來目前國內(除了廣東省之外)都市休閒餐飲幾乎被西式餐飲給壟斷,廣式茶點幾乎是一個空白市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踩進了遍地都是坑的餐飲行業。
戴琛餐廳的產品
第1坑:初級團隊不要選擇專業性很強的領域
雖然我也算是創業老兵了,有幾年的創業經驗,但在餐飲行業就完全是個新兵蛋子,整個團隊都是做營銷和網際網路出身,對餐飲行業了解甚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選擇了應該算是餐飲行業裡面最具有專業性的領域:廣式茶點。
可能不是廣東人不知道這是什麼,這個可以問下度娘,就不具體解釋了。總體而言,廣式茶點對原材料、廚師、樓面服務要求都非常高。數百款原材料,七八十款出品,定期需要推出新品,加水加茶各種細節問題。對於我們剛進入餐飲行業的菜鳥來說都是大問題。
第2坑:初創團隊儘量不要談大格局,生存才是關鍵
可能很多事看多了類似於「你是開飯店還是做公司」這樣的高逼格文章,總會脫離自身的實際情況去做出很多錯誤的決定。
先看一下我給我們項目設定的簡單的體系圖:
我也曾規劃好了茶館前進的每一個步驟,要引進風投擴展門店,對廣式茶點不斷創新,改變國內休閒餐館的格局,「飲茶、吃點心、講故事」。
我就是想這樣把公司做起來的,但卻忽略了一個很嚴重的事實,就是我們的啟動資金只有150萬,裝修完開業就已經沒剩下多少資金了。為了打造很好的產品體系更換了三批廚師,經過兩個多月的調整,最後的廚師團隊人數達到16個人之多,雖然產品好評率非常之高,但人工成本也是高的嚇人。
無法引入風投擴大規模,原材料成本也是居高不下,每個月25萬左右的營業額原材料要去到近12萬,再加上宣傳營銷的嘗試,服務員培訓的不完善,每一樣都是需要資金去支撐,半年多時間就把啟動資金外加我後面把其他兩個店面轉讓籌集回來的資金消耗一空。
開店還是開企業這是一個問題,開店的話一個兩百多方的門店在開業第一個月就做到近30萬營業額,半年來平均營業額25萬左右,不敢說賺多少,但肯定不會虧損,開企業就不好說了。所以對於我們這種草根屌絲創業者而言,每走一步必須慎之又慎,一步走錯就是萬劫不復。
第3個坑:裝修設計還是要請專業人士
對於很多餐飲創業者而已,裝修設計是一筆不小的成本,很多人抱著能省則省的心態,我也不另外。自認為在審美方面還湊合,於是就沒有選擇找專業的設計人員設計,和裝修隊一起折騰了差不多一個月,裝修出來的效果整體感覺還是非常不錯的。直到正式開業之後才慢慢發現了很多問題:
第一、桌位擺放不合理,空間利用率不高,導致容客量有限;
第二、燈光設計不太合理,整個餐廳偏暗;
第三、排插安排不合理。等後面再想調整已經幾乎不可能了。
戴琛餐廳的產品
第4個坑:廚師團隊最好不要外包
現在餐飲行業廚房基本就兩個模式,一個採用外包,一個是直接聘用。我的餐廳採用了外包。
人員基本無法管控,每次想要出新品會找各種理由搪塞你,產品出現問題很難找到根節點。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外包廚房的通病,但我們更換了兩次都是一樣的結果,最後在有近20年廚師長經驗的想哥加盟我們團隊後,才徹底改變了這個狀況。所以餐飲創業有一個好的廚師長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第5個坑:一定要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合伙人
一定要有合伙人,合伙人和團隊還是有本質意義上的差別,團隊可以說是一起幫你創業的人,但合伙人確是和你一起創業的人。合伙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個人覺得最好的搭配就是一個人抬頭看天一個人低頭看路,在不斷的據理力爭中找尋正確的道路。一個人很多時候會很無奈。
可能還有許多細微的地方沒法一一去羅列,創業不是僅僅有一腔熱血就可以成功的。從資產百萬到現在資產負百萬,我都不知道笑字怎麼寫了。還辜負了那麼多相信我並給予我支持的朋友們,我現在只能儘量的去承擔和賠償他們的損失了。
我沒有想過這篇文章能夠給我帶來什麼投資,我只希望能夠給予後來者一些些告誡,不然徘徊在屋頂的就不只是我了。
戴琛餐廳的產品
對話戴琛:
記者:現在最希望的不是帶來投資嗎?
戴琛:因為這兩天有很多人說讓我改一些東西去迎合投資人,但我並不喜歡,其實投資人的錢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我覺得就是做一件事情本來就是自己想做的東西,沒必要去弄虛作假或者說為了滿足投資人的需求去改變自己想做的東西,當然不是說錯誤也不去改,而是一部分東西。還有就是數據這一塊是賺就是賺是虧就是虧,修改數據也改變不了什麼,不要被投資人綁架也不要綁架投資人。
記者:現在再看餐飲業,會怎樣描述它?
戴琛:我覺得一個行業的趨勢和這個行業所吸引的人才是成正比的。在這兩年前餐飲業基本都是老餐飲人,其實真正的人才是非常缺失的,這兩年網際網路的飽和也好對餐飲趨勢的預判也好讓一大批網際網路和媒體裡面的高知識分子進入餐飲界攪局,這必將造成餐飲界的大洗牌,所以我覺得這兩年餐飲界是一個亂世,但是亂世出英雄,大品牌一定是這兩年慢慢冒頭,一些傳統餐飲企業不變革的話就一定會被淘汰。
戴琛餐廳的產品
記者:你還會繼續在這個圈子裡?
戴琛:我肯定會繼續在這個行業,至少這幾年,我是創業需求論者。看大勢決定創業方向。所以不管這個項目最後能否走下去,餐飲這個圈我就是扎進來了。我覺得創業和愛情很像,大致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死磕型專注一個方向;第二種看感覺型也就是看需求決定方向,什麼時候做什麼事;第三種就是淺嘗輒止型什麼都碰一點但什麼都不真正走出第一步。
記者:你是第二種類型?
戴琛:對,可以這麼說,其實現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成功創業者都是這種類型。
記者:網際網路+對你有幫助嗎?
戴琛:其實我覺得網際網路+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形式,而是利用網際網路的主要幾個特徵:快速、高效、便捷、傳播去達到我們的目的。在餐飲行業來看做所謂網際網路+一定是圍繞四個點:提高品牌知名度擴大流量、增加用戶粘性、提高翻桌率、減少邊際成本,不然就都是耍流氓。在我看來餐飲行業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變現手段一定是門店銷售,其他東西一定是為這個服務,不然就不應該叫做餐飲業。
記者:現在準備怎麼做?
戴琛:有人投資,或者關門結業,都準備好了。你知道我最後總結了一點是什麼嗎?第一是內功還沒修煉到家,第二是外功沒有修煉到家。所以肯定失敗。內功就是自己的底蘊還做不了公司,外功就是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吸引不了合伙人和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