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的軍長基本是中將,傅崇碧打了鐵原阻擊戰,為何只是少將?

2021-04-20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志願軍的軍長基本是中將,傅崇碧打了鐵原阻擊戰,為何只是少將?

志願軍的軍長在55年授銜時基本上都是中將,然而華北野戰軍第一主力部隊六十三軍的軍長傅崇碧卻只是少將。抗美援朝戰爭中,六十三軍可是打了赫赫有名的鐵原阻擊戰的,在國內的知名度非常之高。可是這樣的一支功勳部隊,為什麼軍長傅崇碧只是開國少將,比其他志願軍的軍長要低一級呢?

開國將帥的授銜是考慮各種因素的,戰鬥的指揮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所以就要說一下,在鐵原阻擊戰之前六十三軍的戰鬥,這就是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六十三軍突破清平川的戰鬥。

一、六十三軍的作戰企圖

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六十三軍(軍長傅崇碧、政委龍道權)為志願軍西線的左翼,任務是攻擊加平、清平川(即清平江)及南岸之韓軍第6師團和第2師團、美軍第7步兵師各一部,以牽制西線敵軍,掩護第九兵團發起主要突擊。傅崇碧的決心是在一線展開兩個一梯隊師,以187師為左翼進行主要突擊,188師為右翼進行輔助突擊;而189師為二梯隊,在187師後跟進。從這麼簡單兩句話就可以看出六十三軍的作戰決心。

主要突擊方向的187師雖然要渡過兩條水系——北漢江和洪川江,但是這兩條江水流既淺又緩;渡江後向縱深發展正是韓軍第6師團和美軍第7步兵師的結合部。那麼意圖就很明顯了,這是要切斷美軍第7步兵師和韓軍第6師團的聯繫;而189師在187師後跟進就是考慮到這邊是美軍,不但合圍韓軍需要二梯隊投入戰鬥,更需要部隊阻擊美軍。

輔助突擊方向的188師只要渡過清平川。清平川江寬水深,水流湍急,而且兩岸怪石林立,基本上無法涉渡。但是江上面有一座清平川大橋,可以利用大橋向江南前進,向縱深發展正是韓軍第6師團和第2師團的結合部。意圖也很明顯了,切斷韓軍第6師團和第2師團的聯繫。這樣一來,兩翼將對韓軍第6師團形成鉗形攻勢。

二、韓軍的陣型

六十三軍的當面之敵韓軍第6師團在美軍第9軍編成內,按照美軍第9軍的作戰決心,韓軍第6師團長張都暎做出了針對性的部署。

原本,韓軍第6師團的部署是,以龍門山一線為核心陣地構成主抵抗線,其第7聯隊在龍門山東側展開為右翼,其第19聯隊在左翼占領陣地,第2聯隊為預備隊;右鄰為美軍步兵7師,左鄰為韓軍第2師團。可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師團長張都暎把預備隊第2聯隊拉了上來,命其進至洪川江、北漢江南岸為前哨。

這樣一來韓軍原來的倒三角配置變成了正三角配置,這就意味著張都暎準備以第2聯隊遲滯志願軍的攻勢,消耗志願軍攻擊部隊的力量,伺機以後方兩個聯隊實施反擊。

這個思路最終決定了韓軍第6師團此戰的結果。

我們來具體分析韓軍的陣型(見圖)。

從圖可以清晰看到,韓軍第6師團是一個標準的師防禦陣型。配置上採用兵力前輕後重,這說明什麼?說明張都暎學的非常快,之前他剛和志願軍四十二軍和四十軍交手過,一下子就學會了志願軍剛剛總結出來的機動防禦原則。後來這個人短暫地當過韓國總理,之後長期在美國當教授,確實還是有一手的。

首先,張都暎大膽的在江北岸放了偵察、警戒部隊——韓軍的搜索連和第2聯隊的6連(加強1個排)進至清平江北岸,建立前哨陣地。這充分說明張都暎還是很有勇氣的,充分認識到前哨陣地對遲滯志願軍攻勢的重要性。

在警戒陣地的後面,就是韓軍第6師團的前沿防區。如前所述,是一梯隊團——第2聯隊,沿洪川江、北漢江、清平江南岸以及向後延伸的長樂山占領陣地,兩個營在前,右翼1營占領長樂山一線,左翼2營占領新川里以北381高地一線,縱深3.5公里。

3營前兩個營3.5公里之後的353高地為預備隊,並與師主力保持聯繫。

張都暎命令第2聯隊:沒有命令決不能後撤,必須拚死截擊志願軍的攻勢,而要視情況進行出擊戰鬥。即使志願軍形成突破,也必須固守要點。

洪川江、北漢江、清平江南岸距離龍門山一線有13到17公里之遠,也就是說韓軍第6師團的一梯隊團縱深最多可達17公里,這遠遠超過了當時條件下一個團的防禦縱深,這就說明至少還有一到兩道預備陣地。

這意味著張都暎的意圖就是拼掉這一個聯隊,讓他們利用地形和縱深拚死攔截志願軍進攻,展開層層阻擊與志願軍寸土必爭;並且堅決固守主要的支撐點,不讓志願軍穿插部隊進行迂迴。如果用一個聯隊頂住志願軍的攻擊銳勢,那就最好;如果不能,身後還有兩個聯隊,繼續進行戰鬥。

第7聯隊和第19聯隊並肩部署在龍門山的主抵抗線上,為師預備陣地,並規定核心陣地必須以一個整營的兵力進行固守,必須加強各結合部的警戒防禦。

第27炮兵營對師團進行全般支援,但優先支援第2聯隊。

師團工兵營3個連,每一個加強一個,大力修築各種防禦工事。

三、六十三軍的攻勢

1951年5月16日下午,六十三軍各部開始行動。戰鬥打響後, 187師強渡北漢江,經過並不激烈的戰鬥,驅逐了韓軍第2聯隊6連,在5月17日攻取北漢江以南諸要點。188師這邊的戰鬥也不激烈,韓軍第6師團搜索連在5月17日進行了一天抵抗後,在5月18日凌晨也撤到了清平川南岸。這裡就需要我們注意了,韓軍第6師團的前哨警戒部隊僅僅是兩個連(加強連),戰鬥雖然不激烈,但是卻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警戒部隊的任務是什麼呢?查明志願軍的兵力、兵器部署情況,進行遲滯戰鬥,最好能迫使志願軍攻擊部隊提前展開戰鬥隊形。(志願軍六十三軍擊潰的敵軍前哨中也包括韓軍第2師團31聯隊和美軍第7步兵師的警戒分隊)而韓軍這兩個連在韓軍第27炮兵營,美軍第9軍第92自行火炮營、第937、第987炮兵營,以及美軍戰機的幫助下,整整遲滯了志願軍六十三軍一天時間。5月18日,187師分兩路再次強渡洪川江,左翼為559團(欠3營)、561團,從柯古里渡江後向佳日裡、雞谷里、常紫山一線發展進攻,右翼為560團,從蘭谷地段渡江後向長樂山一線發展進攻。

韓軍第6師團在5月18日白天187師的偵察行動中完全判明了187師的意圖,據守這一線的韓軍第2聯隊1營得到了第27炮兵營和美7師、24師炮兵的全力支援。5月18日晚,志願軍187師發起進攻後,美韓軍照明彈把天空照得像白晝一般,美韓軍炮兵拚死進行了阻攔射擊。從晚9時戰至11時,在韓軍第2聯隊1營主力拚死抵抗下,559團第一波攻擊未能得手。

這時戰局突然發生轉變,559團正面攻擊雖未得手,但穿插部隊發展順利,已向韓軍第2聯隊1營側後急速迂迴,形成了合圍,看起來這次戰鬥將十分順利。按以前的經驗,此時的韓軍第2聯隊1營應該崩潰,散兵將逃得漫山遍野皆是,志願軍剩下的任務該是清剿殘敵。

然而這次的情況卻不一樣了。559團雖然逐步奪取各個山頭,縮小了包圍圈,但韓軍第2聯隊1營主力依然形成了以559高地為核心的環形防禦圈。志願軍雖然一度衝上高地,但未能在白刃交鋒中擊潰韓軍。但是在559團的攻擊下,韓軍第2聯隊1營終於在19日晨頂不住了,棄守559高地,在炮兵和美空軍的掩護下,撤至羅山準備繼續防禦。

另一邊,志願軍561團在559團後跟進,在19日凌晨順利占領了常紫山後,馬上對羅山的韓軍再次發起攻擊,經過4個多小時激戰,韓軍第2聯隊1營再次後撤。這時561團繼續向縱深發展,發現韓軍有接應部隊北上。187師師長徐信於是命令560團和559團迅速向561團靠攏,準備圍殲南逃的韓軍第2聯隊1營和北上接應的韓軍(第7聯隊2、3營)。同時由於187師攻擊並不順利,六十三軍命189師566團於5月20日凌晨在左翼投入戰鬥,向韓軍第6師團和美軍第7步兵師的結合部發展進攻。

我們看到戰至5月20日凌晨,187師已全部展開三個團的兵力,但未能抓住韓軍,更未能圍殲韓軍。軍預備隊189師被迫以566團投入戰鬥,去執行切斷美軍第7步兵師和韓軍第6師團的任務(見圖)。

右翼188師方向。188師深知自己此行的關鍵全在能否順利奪下長120米,寬5米的清平川大橋。這個任務交給了563團。563團團長馬兆民觀察後認為韓軍白天防禦鬆懈,擺明了依仗美軍飛機以為志願軍不敢白天奪橋。於是馬兆民決定,就在白天打。

5月17日下午3時,563團4連突然發起襲擊,順利奪取清平川大橋。隨後563團全團迅速跟進,占領清平川南岸最高的制高點709.7高地,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橋頭堡。六十三軍炮兵團高炮27營馬上跟進至大橋兩側,組成嚴密對空火網。

這一行動,後來成為六十三軍活命的關鍵。

563團行動成功後,188師各部急速跟進,分兩路向江南發展進攻。他們要面對的對手既有在禾也山、梅谷山一線的韓軍第2師團31聯隊一部,亦有在新川里一線的韓軍第2聯隊2營。

563團戰鬥比較順利,在18日晚首先奪取了禾也山北山,當韓軍第2師團31聯隊發起反擊之時,563團突然發起陣前出擊,擊潰反擊韓軍後順勢奪取禾也山,一路連戰連勝,在20日凌晨已進至梅谷山一線,先頭部隊甚至與美軍第24步兵師部隊發生遭遇。

562團則攻擊韓軍第2聯隊2營,戰至19日晨也擊破當面韓軍,並尾隨該營沖向韓軍第2聯隊預備隊3營據守的353高地,與187師560團部隊會師。但戰至20日晨,未能拿下353高地。

564團則向左邊的187師方向發展進攻。

其實戰至5月20日晨,六十三軍一梯隊師六個團全部展開,甚至還包括二梯隊師566團加入戰鬥,但只取得擊潰韓軍第2聯隊一梯隊營的戰果,左翼187師主攻方向進展大一點,已進至韓軍第2聯隊第2道預備陣地,566團順利切斷美韓軍之間聯繫。右翼188師對韓軍第2聯隊的攻勢進至第一道預備陣地,但最右翼的563團發展順利,已切斷韓軍第2師團和第6師團之間聯繫。

表面的態勢來看,六十三軍終於取得了進展。但問題是,根本沒抓住韓軍第2聯隊,更不要說消滅了,而自己卻已經展開了七個團。這意味著後繼乏力。

連我都看出來後繼乏力了,你說張都暎看出來沒有?

當然看出來了,張都暎通過這幾天的戰鬥認為,志願軍一梯隊師攻勢已衰竭,於是命令在龍門山一線的第7聯隊和第19聯隊展開兵力,進行反擊。

正當張都暎命令反擊的時候,189師566團在快速突擊,在20日晨占領韓軍第6師團和美軍第7步兵師的結合部小理山和580.7高地。同時189師主力進至洪川江南岸,準備適時投入戰鬥,意圖還要發展進攻,以完成任務。

而韓軍第6師團此時也已決定反擊,預備隊已準備投入戰鬥,雙方此時呈針尖對麥芒之勢。

此時的戰場局勢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錯綜複雜,瞬息萬變。

四、傅崇碧突然決定撤退

在繼續下文前,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傅崇碧回憶錄》。

光看傅崇碧回憶錄,肯定沒人能看明白,一路節節勝利的六十三軍怎麼突然就感覺到情況緊急,到了非要撤退不可的地步了呢?難道不能就地繼續作戰嗎?

我們在前文已經講過,六十三軍的第二梯隊189師已經投入戰鬥,其566團1營已在20日晨占領了韓軍第六師團和美軍第7步兵師之間的結合部小理山和580.7高地。

566團1營占領小理山和580.7高地後,命1連1排擔任防禦任務。然而這座山怪石林立,石質堅硬,1排忙乎了2個多小時,還是無法構築工事,最後只能搬些大石頭堆起當簡易工事。5月20日上午8時,美軍第7師以一個營的兵力對小理山發起了反擊。

不過這個排打得非常之好,在地形並不有利的情況下連續打退美軍第7師4次衝擊,自己居然只有1人受傷。關鍵原因在於機槍班長白增奎,他選好了多個射擊陣地,靈活變化自己的射擊位置,而且槍又打得准,使得全排得到強有力的火力支援。需要指出的是,戰鬥剛開始沒多久,一塊彈片就刮破了白增奎咽喉,沒時間包紮,他是在負傷的情況下一直戰鬥。所以打退4次進攻,唯一負傷的人就是他自己。

美軍第7師的第五次進攻改變了戰術,以一個整連的兵力從四面八方以散兵隊形同時發起不顧死活的衝鋒。這是美軍總結失敗經驗後想出的辦法,白增奎這挺機槍雖然准,但不可能同時兼顧四面八方,志願軍其他步槍火力沒有機槍的威力。

這一戰術果然奏效了,1連1排雖然憑藉肉搏再次擊退美軍衝鋒,但1個排幾乎全部犧牲,只剩下白增奎等3人。於是1連預備隊衝上陣地,繼續與美軍鏖戰。但美軍也打精了,戰至下午3時40分,美軍在圍攻小理山的同時,分一部兵力向側後運動,意欲徹底切斷志願軍退路。1連遂被迫放棄小理山,退守580.7高地。

然而美軍憑藉機動優勢,迅速尾隨而至,580.7高地也宣告失守。

1連以1個連的兵力阻擊美軍1個營整整一天,應該說打得非常不錯。但是戰場上局部的戰鬥情況有時會誤導情況。見小理山和580.7高地失守,傅崇碧著急了,這兩個要點是六十三軍阻擊美軍第7師,不讓其救援韓軍第6師團的關鍵所在。

丟了這兩個要點,美軍隨時可以西援。傅崇碧遂嚴令566團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奪回小理山和580.7高地,沒有軍的命令不得放棄!

傅崇碧此時還沒有判斷出戰局的整體情況。

得令後,566團堅決執行了命令,入夜後以2、3、7連對580.7高地發起反擊,美軍怯於夜戰,不戰自退,正面攻擊的2連窮追不捨,將美軍趕向從兩翼包抄的3連、7連。566團順利反擊580.7高地得手,還將逃跑的美軍一頓猛揍,俘虜28人。

按理說,566團已經順利完成任務。189師主力應從這個方向切入發展進攻。可是這時卻出現了《傅崇碧回憶錄》中的一幕。傅崇碧雖然沒有在第一時間就判斷出美軍第9軍意圖,但當天晚上他終於看出來了。

我們之前已經講過韓軍第6師團的陣型,現在就來放大戰場看一下美軍第9軍的陣型。美軍第9軍從西到東擺開了美軍第24師,韓軍第2師團,韓軍第6師團,美軍第7師。在中央的韓軍位置靠前,在兩翼的美軍位置靠後。

這就是漢尼拔的凸形陣。中央的韓軍兩個師團是肉盾,兩翼張開的美軍是殺招,用中央韓軍部隊頂住志願軍攻勢,並吸引志願軍向心突擊,兩翼的美軍則可利用其高機動性迅速向志願軍側後殺去。

我們看到,六十三軍的進攻是要渡過北漢江、洪川江、清平川三條水系的,六十三軍渡過洪川江和清平川後,即成背水作戰態勢。當美軍第9軍兩翼張開的兩個美軍師開始發動之時,如果美軍第7師不是西援韓軍第6師團,而是北上再轉西橫切洪川江北,那麼六十三軍就將被包圍在洪川江和清平川以南的狹小區域內。這完完全全就是漢尼拔打羅馬軍團的戰術。

這一戰術的關鍵就在於韓軍第6師團的陣型配置和對作戰時機的把握。要知道,韓軍第6師團主抵抗線龍門山之南就是漢江,其實韓軍第6師團也處於背水一戰的態勢。因此張都暎的排兵布陣就格外重要。

他有兩個選擇,用最簡單的話來說,一是前重後輕,如果考慮志願軍強悍的攻擊力和韓軍第6師團新敗之餘,前沿兩個聯隊,後方一個聯隊這一部署是穩妥的。但是如果這樣部署,萬一韓軍頂不住六十三軍攻勢,他的後手就變少了。或者完全頂住了六十三軍攻勢,美軍第9軍的戰役企圖就被張都映給打亂了。

二是前輕後重,但是如果這樣部署,萬一在最前方的第2聯隊兵敗如山倒,在主抵抗線的兩個聯隊距離背後的漢江只有一箭之遙。自己很可能被志願軍六十三軍全殲在漢江以北。非常危險。

而張都暎完全領會了美軍第9軍的作戰企圖。他採取了對自己最危險,但也是最能完成美軍第9軍計劃的陣型。而且張都暎考慮到自己陣型的不穩固性,派出了警戒分隊在清平川、洪川江以北阻擊志願軍六十三軍。這步棋收到了奇效,六十三軍為了殲滅這些韓軍小部隊,大打出手,耽誤了時間。

這樣一來,雖然在前沿陣地的韓軍第2聯隊還是沒能頂住六十三軍攻勢,但留給傅崇碧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特別是187師攻擊不利,傅崇碧被迫命令189師渡江投入戰鬥,中了張都暎的計,送了張都暎一份大禮。這樣一來六十三軍全軍基本上全部進入江南,墜入美軍第9軍即將展開的包圍圈中。

美軍和韓軍就等著189師也過江呢,當189師一過江,美軍立即發動,張都暎也立即配合,全師團北進出擊。

而這時的187師和188師正在全力向縱深發展,志願軍遂與韓軍第6師團全線展開激戰。

看明白了吧,韓軍第2聯隊一個聯隊,僅僅是一個聯隊,六十三軍兩個師未能將其徹底吃掉,別說吃掉,僅僅是擊潰第2聯隊主力而已,甚至未能擊潰其預備隊3營。直到投入了預備隊189師的566團,才打到了小理山。

之前關於四十軍的文章說過,四十軍參加第五次戰役時已是疲敝之師,全軍僅27531人,結果就一個118師基本上就把韓軍第6師團打崩了。六十三軍入朝前已經換裝了蘇式裝備,步兵團都編了高射機槍連,步兵營的機槍連變成了機炮連,步兵連里編了60迫擊炮班,各師的炮兵營擴編為炮兵團。還補充了6800多名戰士,一個連隊高達180人到200人。兵力火力均大大超過了四野最早入朝的幾個軍。為什麼第五次戰役前彭德懷那麼有底氣啊?手上都是齊裝滿員的部隊,還換了蘇式裝備,彭德懷從來沒這麼富裕過。可是,彭德懷沒有想到,各個野戰軍的部隊,互相之間是有天然差距的。實力只有入朝前二分之一強的四十軍能輕鬆打垮韓軍第6師團,不代表其他部隊也能這麼輕鬆。

5月20日入夜後,傅崇碧一分析戰場態勢,發現566團雖然奪回了小理山和580.7高地,但是這裡並非美軍第7師主力。美軍第7師並不是以主力西援韓軍第6師團,而是全力北進洪川江北岸之時,嚇出了一身冷汗。能不一身冷汗麼,傅崇碧的預備隊已經用上去一個團了,還沒有把韓軍第6師團啃下來,韓國人反而在反擊了。20日白天韓軍剛反擊時,也許傅崇碧還認為韓軍是為了恢復陣地,結合美軍的行動一看,非常明了。人家要包六十三軍的餃子了。

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六十三軍右翼的六十四軍已經撤了,美軍第24師也正在快速展開。三面合圍,正在進行中。

所以傅崇碧想都不想,直接了當就下令迅速撤退,再不撤,六十三軍就完了。

但是這個時候的傅崇碧已只能管自己,管不了其他人,特別是他左翼的第三兵團。大家都知道我說的就是180師。這就是志願軍著名的失利,180師慘敗。

五、綜述

從張都暎的角度說,這個仗打得確實好。頂在最前面的第2聯隊,必須得輸,但又不能崩潰,得一步步引誘志願軍六十三軍往江南前進,如果能逼的六十三軍動用預備隊,那就更完美了。結果偏偏進入了美軍和張都暎追求的戰場態勢。那麼你說是張都暎運氣好還是能力強呢?一句話概括,整個戰爭中韓國軍隊從沒打過這麼好的仗。這是韓軍在韓戰中打得最好的一仗,是戰術運用最精妙的一仗。所以我以前跟大家講,張都暎才是韓國第一名將。

我們反過來看。如果六十三軍第一梯隊師能夠和以前的四十軍一樣,把韓軍第6師團給打穿掉,或者187師部隊自己就能夠打到小理山。美軍第7師敢北進嗎?肯定不敢嘛。美軍第7師只能去填補漏洞,它還怎麼北進反擊?哪怕美軍第7師敢分兵北進,六十三軍預備隊189師還沒動呢,一點都不怕。

美軍第7師進不了,六十三軍還用這樣倉促撤退嗎?180師還會吃大虧嗎?

我都能看懂的戰場態勢,彭老總自然更懂。傅崇碧和志願軍其他軍長相比,資歷上是要淺一些。但他畢竟打了赫赫有名的鐵原阻擊戰,這本來應該是他的加分項。可為什麼沒有加分呢?彭老總比我更了解戰場態勢,對於整個戰局來說,這只是功過相抵。

如果要看續集的話,那麼下一篇文章來說說,美軍已經發動,韓軍也在兇猛反擊。對六十三軍來說,敵前撤退,這是戰爭中極具技術含量的活,如此危局,六十三軍怎麼突出重圍?

最後說一句,我跟志願軍189師師長蔡長元之子蔡小心聊過多次,他都承認六十三軍在入朝初期打得不好,這體現了實事求是的風度。蔡小心對六十三軍史料的搜集,在國內肯定是數一數二的。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RrX8HgBrsvY2_Uu5U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