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了黃金周的消費數據,非常驚艷。
旅遊方面,七天時間,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7.82億人次,同比增長7.8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6497.1億元,同比增長8.47%。
電影方面,觀影人次和票房收入,均創了歷史新高。其中,票房收入是去年同期的2.3倍,觀影人次是去年的2.17倍。
看起來,並不是大家沒錢,而是平時沒時間把錢花在刀刃上。
與此同時,樓市的風景卻顯得有點暗淡。
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近日發布的《2019年9月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報告顯示,其監測的全國288個地級以上城市房價變動趨勢的「中住288指數」為1544.4點,較上月上升0.8點,環比上漲0.06%,同比漲幅為4.17%。
從漲幅數據來看,無論環比和同比,不僅漲幅繼續收窄,也均創下一年來的漲幅最低值。
有人會說,又不是降幅,只是漲幅收窄,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確實,9月份加上黃金周,房企推盤去化的效果還不錯,恆大創出歷史最佳單月業績,碧桂園銷售額環比大增40%以上,看起來非常強勁。
然而,業績走強的代價,是通過降價來實現的。
CRIC數據顯示,三季度各能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相比二季度末大多出現回調,超過半數共45個城市房價相比二季度末有所下降,其中晉江、鎮江、泰州、德清、衢州降幅超10%。
有專家表示,特價房營銷的折扣力度加大,小範圍特定產品折扣開始增加,一些項目的特定產品如大戶型折扣達到76折左右。
9月以來,特價房的折扣,逐步由三四線擴大到二線城市及一線城市遠郊,華潤、綠地等房企均有較多項目加入,此外,還出現部分1成首付及團購活動。
沒辦法,這種情況下,樓市需要吹響「集結號」。
至少我們看到安徽、湖南已經開始行動。
第一,安徽宿州出台買房補貼。
日前,安徽省宿州市住建局發布了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通知,提出多項措施。
其中,該市將全面放開城鎮落戶,取消一切門檻;農業轉移人口在主城區購買首套商品住房、辦理不動產登記證並落戶,對繳納的契稅給予全額財政補貼;符合保障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可申請公共租賃住房或者住房租賃補貼。
與此同時,農業轉移人口原享有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宅基地使用權及其地上房屋所有權,以及派生的征地補償權、惠農補貼享有權,在戶口遷移城鎮後,依法保持不變。
第二,湖南臨澧實行購房貨幣補貼。
無獨有偶,像是商量好了一般,湖南臨澧縣,在8月末就出台了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九條意見,放寬首套房認定條件,實行購房貨幣補貼,可就近申請學位,適當降低項目資本金監管比例和商品房預售許可門檻。
這一招是不是很熟悉?
在2014-2015年,棚改貨幣化還沒有大範圍推進時,三四線樓市的庫存依然高企時,這一招,我們已經頻繁的在很多中小城市見識過了。
安徽和湖南個別城市出手,是不是代表新一波買房補貼大潮來了?
這也不一定,比如,9月初,嘉興市調整了公積金貸款額度。已還清公積金貸款,再次購買自住住房的,仍可享受60萬元的額度。
貴陽將二手房住房公積金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25%下調至20%;河南對全省符合條件的農村教師實施購房優惠,幅度不低於20%;無錫、長沙調低了落戶門檻。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應對之道,這就是「因城施策」,也是跟幾年前樓市最大的不同點。
一方面,是少數三四線城市不約而同的「給補貼」。
另一方面,全國樓市調控的氣氛卻在日益收緊。
數據顯示,9月份,全國房地產調控政策發布次數高達48次,雖然少於8月份的60次、7月份的56次,但整體看,2019年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密集程度依然刷新歷史記錄。
此外,集體土地入市獲通過、下半年9省市出台住房租賃新規、10月8日起房貸利率掛鉤5年期LPR、15個省市發布了禁漲、限售等政策,就在最近,呼和浩特還發布了三套房不能貸款的嚴格調控措施。
以上幾項,每件事拿出來,都值得大書特書。
原來靠的是限購、限售和限貸,現在靠的是土地、調控頻率、房貸利率、因城施策,招數多樣化了,應對市場的變化也「升級」了,這樣的情況下,三四線樓市有些許放鬆,是不會改變大勢的。
至少我們可以肯定一點:房地產的「幻覺」沒了。
第一,房價「普漲周期論」的幻覺。
從2008年後,房地產共有3次周期性上漲,分別為2008.10-2012.02、2012.03-2015.02、2015.03至今,每次大概持續3年左右時間。
每次房價上漲,都給人以「普漲」的錯覺,認為一二線和三四線無非是起漲時間的早晚問題,遲早會輪到。
但是,10月份的樓市告訴我們,有的城市,即便在重壓之下依然不缺「接盤者」,有的城市,在重壓之下已經按捺不住要放鬆,未來的「分化」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普漲已經不可能,三年一漲的周期也已經消失。
第二,調控放鬆的幻覺。
很多人看到湖南、安徽部分城市買房送補貼,把這些措施當成調控放鬆的信號來看待,大錯特錯。
一邊是小城市努力穩定房價不下降,另一邊,是一二線城市努力將漲幅壓倒最低,是日益嚴厲的調控措施,從土地市場、租賃市場、房貸利率多管齊下。
這樣的信號「矛盾」嗎?
其實一點也不矛盾,經濟日報、經濟參考報、人民日報下半年以來已經多次發聲,樓市氣氛一定會回歸到「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道路上來,大起大落、大漲大降都不符合目前樓市的特徵,只有「穩中有降」,才是大部分城市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