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咖啡廳:頭條簽約作者,一年共讀200本書。
如果你沒時間自己讀書,點擊右上角關注!
分類丨放鬆、抗疲勞、正念冥想
字數丨3300字,閱讀約5分鐘
加班、熬夜、刷手機,現代人最多的感覺就是「心累」!
長期疲勞,會帶來許多身體和心理的健康隱患。
一項調研顯示,67%的職場精英壓力較大,接近或超出承受範圍,每25人中就有1人受到與壓力相關的疾病困擾。
輕則疲憊消極、職業倦怠,重則患上焦慮或抑鬱等心理疾病。
對抗身體的疲憊,你需要的是補眠、運動和健康飲食;對於心靈的疲憊,則需「從根本上消除大腦的疲勞」。
在《高效休息法》中,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博士久賀谷亮為指出,造成現代人身心疲憊的根本原因是大腦疲勞,而消除大腦疲勞最切實可行的方法,是不糾結於過去和未來,通過練習「正念」保持專注、聚焦當下。
只要在生活中堅持做正念練習,即使是像帶孩子這樣的苦差事,也能讓你獲得真正的休息和放鬆。
本書作者久賀谷亮在耶魯大學從事尖端腦科學研究,是美國神經精神醫學學會認證醫師,他在日本和美國共擁有超過25年的臨床醫生經驗。
早上醒來,坐著累、躺著也累,甚至連發獃也累。
為什麼明明睡眠充足,也常常感覺疲憊不堪?因為只讓身體休息,並不能排遣大腦的疲勞,也無法排遣內心的焦慮和壓力。
大腦的疲勞和壓力總是來自過去和未來:對過去的事情心有不甘,對未來的事情充滿不安。
而且,這種狀態會通過智力神經和激素作用到身體上,讓身體也疲憊不堪。
把人腦比作一個電器,它的運行機制中有一種非常「耗電」的模式,叫做DMN (Default Mode-Network,預設模式網絡)。
DMN會在大腦未執行有意識活動時,自動進行基本操作。
人腦就好像是一輛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即使沒有輸入目的地,DMN也會讓車繼續行駛下去。
為什麼我們的腦海中總會不斷浮現各種雜念呢?因為DMN在自動駕駛。很多時候,就算我們想靜一靜,也停止不了腦海中各種雜七雜八的念頭。
這種感覺,有點像是被DMN寄生了。
DMN的能量消耗驚人,占大腦整體能量消耗的60%~80%。而當我們有意識地去做某件事時,其實只需要在原來的能量消耗基礎上,再追加5%。
秒懂了這個人腦自動運行的機制,我們就能夠知道,想讓大腦休息,只要降低DMN的能耗就行。
通過「正念冥想」的相關訓練,我們就能夠抑制DMN的關鍵部位,減少很多無用的能量消耗。
「別別別,聽到冥想我就怕了,雖然試過幾次,但是根本就坐不住!」這也許是你當下的心聲,先別急,我們可以從最簡單的方法入手。
谷歌公司將正念定義為:不做評價和判斷,主動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經驗上。
正念不僅可以改變大腦的運作,還能預防疲勞,抑制壓力激素——皮質醇的生成,幫助創造出一個具有高度抗壓性的大腦。
《高校休息法》中,介紹了Google、Facebook、思科等知名企業都在積極引進的正念休息法。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最實用的3種:
1、用「呼吸」激活自己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指出,人在極限狀況下很容易迸發力量,為什麼這些能量在平常狀態下卻 是『休眠』的呢?
因為這種功能通常都處在關閉狀態,這個開關打開,那麼平時也能發揮超常的能量。
而這個開關,就是練習冥想。
正念呼吸法的步驟是:
- 坐在椅子上,挺直背部。
- 手放在大腿上,閉上眼睛。
- 感受與周圍環境的接觸,感受身體被重力吸引。
- 注意呼吸時身體的感覺。
- 不必深呼吸,也不用刻意控制呼吸,感覺像是「等待」呼吸的自然到來。
- 為呼吸貼上「12、34、56……」的數字標籤,如果被念頭打亂了,就重新開始。
每天練習正念呼吸法5-10分鐘,每天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持續實踐。
2、「猴子」消除大法
現代人的幸福感普遍低,原因在於我們習慣通過刺激獲得快樂。
買個新包、買件新衣甚而買輛新車,當時會感覺快樂,但時間稍稍過去一點,快樂便會消散。
我們的內心,始終無法形成一種持續的、像流水一樣的快樂。
為什麼?因為雜念實在是太多了,剛吃了一口美味的巧克力,轉眼就想到「最近又胖了、PPT還沒做完、晚上又要加班」等一系列糟心的事兒。
人類這種翻來覆去想事情、根本停不下來的狀態,被稱為「猴子思維」。
就如同有一群猴子在你的腦海中吵吵鬧鬧一樣,雜念一旦占據大腦,大腦極易疲勞。
如果能夠擺脫「猴子思維」,就可以提高專注力和判斷力,改善睡眠質量。
對你來說,任何「想法」都不過是拜訪大腦的猴子而已,它們不可能一直住在你的大腦里。
當你被雜念困住時,可以這樣做:
想像自己站在車站的月台上,此時一列坐滿了名為「想法」的猴子的列車進站。
它會稍作停留,但是過一會兒就開走了。
像這樣的列車接二連三地駛過,但你的位置不變,仍然站在月台上。
然後,開始制服猴子:
首先,並給扭曲的認知命名。
一邊做呼吸冥想,一邊將造成壓力的原因轉化為詞語或句子,同時觀察身體的變化。
將造成壓力的原因總結成「一句話」,比如,「因為媽媽身體不好,引起焦慮,因為焦慮令我緊張起來,更好地幫助她恢復健康」。
將思考轉化為句子,就是在給「扭曲認知」的大猴子命名,方便我們抓住它。
然後,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將再慢慢擴散到全身,把呼吸導向身體中最緊繃的部分。
吸入空氣時,設想對壓力有所反應的身體部位在「吸氣」,隨著呼吸起伏,有意識地保持該部位的放鬆。
繼續將注意力擴散至周圍的空間。
在整個過程中,不要把自己和思考的事情混為一談,對想法要採取旁觀者的狀態。也就是說,你是你,猴子是猴子。
對於猴子,還可以用這些辦法解決:
- 對自己說「我受夠了!」,然後將想法拋出腦外。
- 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自己尊敬的人或歷史上的偉人怎樣想?怎麼處理?
- 找出該想法為不斷浮現的原因,從自己的「深層需求」出發進行思考。
例如,前面的那個例子,小C因為媽媽生病焦慮不安,嚴重影響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這時她可以這樣想「胡思亂想一點用也沒有,還會讓我更累,我受夠了,先不想那麼多了!」。
「如果是我的偶像面對這樣的情況,她會把注意力放在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上,讓自己有能力更好地照顧媽媽。」
「我之所以不斷焦慮,是因為害怕媽媽的病情會難以控制,但這些都不是我靠焦慮就能夠解決的,我決定停止虐待自己,去做更有用的事。」
3、「動態冥想」練習
一行禪師曾講過一個事例:
他和弟子吉姆在旅行途中,坐在樹下分吃一個橘子。
吉姆掰了一瓣橘子放進嘴裡,在還沒開始吃之前,又掰好另一瓣準備送入口中,他幾乎意識不到自己正在吃橘子,嘴裡含著的還沒有好好咀嚼,手裡邊又開始掰著新的一瓣。
這時候,禪師提醒弟子說:「你應該把嘴裡的那瓣橘子吃了。」
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狀態和吉姆是很相似的,這是一種完全非覺知的狀態,手頭做一件事的時候大腦中往往想的卻是另外一件事,頭腦中一直被與當下無關的事情牽引和綁架。
而覺知狀態,就是清楚自己當下在做什麼。
在日本,有很多儀式化、藝術化的生活方式,比如插花和茶道。
這種小心地插花、做茶,其實是從佛教的正念修持中演化出來的。
或許茶的味道並不特別,但做茶的規矩卻讓人心生沉靜之感。那麼同樣地,我們也可以在生活中的其它小事中,運用正念的方法。
持續練習將注意力集中在日常行動上,讓意識回到當下,脫離「自動駕駛」的DMN狀態。
下面,我們來舉幾個例子:
步行動態冥想
步行速度慢一些。
有意識地留意手腳肌肉和關節的變化,感受與地面的接觸。
給自己的動作分類,比如腳在擺動時,留意「左、右」。
日常活動的動態冥想
動態冥想的要點,在於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某個動作,並用心感受你做這個動作時肌肉、關節的變化。然後重複感受這個動作。
提前決定好動作冥想的內容,有助於養成定習慣。
比如:早上起床時,感受一下腳指、手指的扭動;刷牙時感受口腔;洗臉時,擰開水龍頭的觸感,水緩緩流出時的那種聲音,手上種涼涼的感覺,乾燥的毛巾……;日常中,很慢很慢地把手機拿起來,慢慢閱讀;吃飯時,關注食物的色澤、氣味、口感、觸感。
動態冥想,能夠幫助我們的大腦隨時擺脫疲勞,提升專注力。
《老子》中提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佛教禪宗追求的境界,也是「飢來餐飯倦來眠」,主張人要像一個嬰兒一樣去生活,絕不在睡覺的時候還考慮按揭的事情。
對普通人來說,想要做到專注和放鬆,就要每天練習正念冥想,從根本上消除大腦的疲勞。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職場人,頭條簽約作者。
我堅信「腦內千山萬水,不如腳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難題,而是想像。
通過閱讀、理解和嘗試,能夠幫助我們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霧。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共同探討職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