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連登一家
馬連登,男,評書演員、西河大鼓弦師。北京南苑鎮人。出生於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丁酉),逝世於1976年,農曆丙辰年。享年79歲。
說起馬連登,可能有些朋友不太了解。但如果提到他的兩個女兒,則喜歡曲藝的朋友則是耳熟能詳。他的大女兒馬增芬,1921年出生於北京,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員。小女兒馬增惠,1936出生,中國廣播說唱團著名單弦演員。此外,他還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馬增錕,馬增奎和馬岐,他們都從事曲藝音樂工作。
二、馬連登的演藝生涯
馬連登出生於一個菜農家庭。十三歲(一說十五歲)拜西河大鼓藝人耿起樹為師,曾在京津一帶演出。他是「馬派」西河大鼓的創始人,20世紀三四十年代曾在河東地道外、河西謙德莊一帶「撂地」,擅演長篇大書,以「呼楊將」享名於世。為了適應天津衛市民情趣和城市生活節奏,他和他的大女兒馬增芬將西河「書帽兒」增飾改制為活潑俊俏的短段,如《花唱繞口令》、《玲瓏塔》等,從而使這一古樸的農村藝術獲取了現代藝術的生命及魅力。不僅轟動當時,至今仍傳唱不衰。
馬連登夫妻及兩個女兒
三、特殊時期的馬家人
「文革"當然不會把馬氏家族放過,因為他們都是「三名三高」人物:
1、大女兒馬增芬因患高血壓不能行動,是被關進垃圾車拖到團里挨斗的;
2、小女兒馬增蕙是單弦名家,也被剃了「陰陽頭」。
3、馬連登則被打成「敵偽特務」,據說是參加過日偽「新民會」。而後來得知,其實則是新民會管轄下的藝人同業公會,那是每個藝人都得加入的群眾社團。
揪斗馬連登的時候,「左」派們群情激憤,高舉著剛從天津取證來的「過硬材料」說日偽「新民會」的會員證。
果然,人們看到了那揮動著的小紅本本,誰都心裡暗自驚訝折服,感覺外調人員竟有這麼大的本領,竟能掘地三尺、從敵偽檔案搜集出那麼「可貴」材料!但後來又傳說這「新民會」證乃是他解放後參加的新中國文藝工會證而已。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呀!
馬增芬演出照
四、幹校勞改的幾件事
馬連貴在河南淮陽幹校和著名曲藝理論家薛定琨同住一屋,共三年八個月。他比侯寶林大,已然年過花甲,是班裡最為年長的一個。但他天生積極熱情、開朗樂觀。
為了響應幹校「搶苦吃、找苦吃」精神,他搶先占上直衝著大門的鋪位。這本是由馬棚改造的宿舍,最初他們都睡在玉米秸上,後來才有了上下鋪。他還在收工後擔來煤渣把通往廁所、食堂的路徑鋪平。就在麥收「髙溫髙速煉紅心」的歲月,他和突擊隊的小伙子一樣「24小時不合眼」。
一次,他們在稻田渠上拉車送糞,侯寶林拉絆,薛寶琨駕轅,馬連登在後面推,一不小心,他掉進齊腰深的水渠里,當時薛與侯都不知道,待感覺車速變慢,才回頭看見他一身濕漉漉地正爬上來追我們,那樣子讓人覺得可笑又可憐。還是侯下的命令:「還不回去換衣服!」他才離去。
另一次情節幾乎與此相同,還是他們三人倒糞時,馬連登從老髙的糞堆上跌下來,弄得渾身糞水,大家笑得前仰後合,他卻不敢擅自回去換衣服。
馬增惠演出照
五、苦中求樂的幹校人
馬連登隨和性善,常是大家「另類」奚落的對象。比如,西瓜吃得快:一瓣兒瓜從頭到尾一掃而光,我們就編了「老馬吃瓜-吹口琴」這樣的歇後語。每天出工他都披掛上陣,腰系皮帶、臂穿套袖,於是,又有了「架子花臉冒充農工」一類的謠諺。漬酸菜他本不會,我們就戲問他是否與炸油條相像,他含糊其辭,我們更編了「老馬漬酸菜一兩面翻」的俏皮話。這樣,他就成了大家枯寂生活中的唯一樂趣,他也深知自己的角色地位,時常做些顢頇可笑的行為,比如,毛主席有「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的詩句,別人以為他讀不出「羆",他也就順勢把「熊」字強調而把「羆」讀成含混的輕音,目的是授人笑柄逗樂而已。
六、平靜去世
馬連登,這樣一位為中國曲藝事業做出過傑出貢獻,馬式西河大鼓的創始人,性格溫順、不爭強好勝的老好人,培養出了馬增芬、馬增惠兩位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的嚴師慈父,在經歷了不堪回首的一段段惡運之後,在即將看到曙光的1976年,與世長辭,享年79歲。
藉此機會,就請大家欣賞一段由馬連登伴奏、馬增芬演唱的西河大鼓《劉老三開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