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姥爺的手藝——「星秤」

2019-07-12   樂亭故鄉人

作者:石岩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第62期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我家在馬頭營村,在這裡度過了幸福的童年。兒時記憶的事不少,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姥爺和他的手工星秤技藝。

姥爺的家在村子西北角,三間日漸凋敝的老房子,就是姥爺的制秤作坊,曾經也是我居住和玩耍的地方。作坊四周是殘舊的磚牆、裸露的灰磚,房前是掉漆的窗子,屋內有一張斑駁的案台,旁邊還是一鋪土炕。如今,我只要有機會,就止不住留戀地來到這裡端詳、沉思,那遠去的秤桿、秤砣與秤盤子之間相互摩擦時的聲音仿佛又在耳畔響起,還有姥爺星秤時那全神貫注的背影和一件件完美的作品完成後他那喜悅的表情,永遠是我揮之不去的眷戀。

當年的秤,都是桿秤,也叫手提秤。

傳統手工制秤工序有100多道,十分繁雜。後來由於材料大多已可機制,工序比以前大為簡化,但一般仍要經過選料、制坯、刨圓、套銅套、配砣、裝鉤等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桿完美的秤。而姥爺就是憑著這門兒家傳的星秤手藝,保障了三代人的溫飽。

我的家鄉馬頭營在樂亭城西南,背靠灤河,瀕臨渤海,是當時有河海交通運輸碼頭而得名的熱鬧小城鎮。姥爺家祖輩星秤,受到了人們的歡迎,享譽十里八鄉。改革開放以後,姥爺的桿秤不僅僅在唐山周邊的豐潤、古冶、灤南、唐海一帶銷售,天津、河南的客商們也登門求購。

我不知道姥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製作經營桿秤的,但我知道姥爺的兄弟、侄子們後來也都從事這門行業。姥爺在繼承傳統星秤工藝的時候,也對桿秤做了改良和發展,在攻克每一個技術難關後,姥爺便拿著自己製作的桿秤翻來覆去地「相面」,仿佛在欣賞一件國寶一般,姥爺對職業極為神聖虔誠,從不因操作失誤而讓秤短斤少兩。

星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姥爺製作桿秤技術是祖輩口口相傳繼承下來的。小時候,姥爺常對我說:製做一桿秤,從選材、刨圓,到用鹼水浸泡、打磨、釘秤花等多道程序,均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秤就會有偏差。

姥爺步入暮年後,眼睛昏花,已不能從事星秤技藝。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星秤業的不景氣,舅舅們也都紛紛改行,這項手藝不得不面對瀕臨失傳的窘境。面對祖輩傳下來的技藝,姥爺雖然惋惜,但他明白,這是歷史的進步,有些技藝需要淘汰,誰也阻擋不了。特別是隨著電子秤的出現,桿秤在我們的生活中已漸漸銷聲匿跡。如今,懂這行與做這行的人已越來越少,這是令人惋惜的現實。

星秤,這門充滿鄉土氣息的傳統手藝,在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如今,正在逐步地淡出我們的視線,但姥爺那份對星秤技藝精益求精的執著,那段汗水燃情的熱血人生,那種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卻永遠激勵著我在人生路上奮勇前行。

(作者石岩,馬頭營鎮馬頭營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