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性能,一直被認為是先進戰鬥機的模範指標。無論是F117隱形攻擊機,或是F22戰鬥機,對於雷達而言,探測效率都是極差的。原因就在於其具備了雷達隱形性能。而在二戰中,德國也曾經開發出了屬於他們的隱形戰鬥機,這款戰鬥機就是富有諸多傳奇色彩的霍爾滕229戰鬥機。
一.隱形戰機的先驅
霍爾滕229戰鬥機的設計者,萊瑪·霍爾滕和瓦爾特·霍爾滕兄弟,早年就對利用飛翼結構來改善滑翔機性能的思路非常感興趣。
他們認為,只有這種以機翼承載飛行員和動力系統,取消了機身的水平尾翼和進行垂直操縱面的布局,才能最大限度的消除阻力,並最大限度的提升飛機的速度。
為此霍爾滕兄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在希特勒上台後,得到了官方支持。至此他們對飛翼結構的研究步入正軌。
不過他們夢寐以求的飛翼構型飛機仍舊遲遲沒有著落,首先來說,在當時飛機的穩定性和方向控制全靠這些他們認為是累贅的水平尾翼了,再加上副翼,襟翼。而如果取消了水平尾翼,那麼飛機的穩定和方向控制就成了問題。
儘管他們認為可以只靠副翼和襟翼,再加上擾流片來進行控制,但是實驗結果一直都不令人滿意,更別提還沒有合適的動力了。要知道同時期,美國的飛翼構型試驗機,都是依託多個活塞式引擎同時運作獲取動力,但這對於霍爾滕兄弟而言,仍舊是不足夠的。
但機會終究是有的,在1943年,德國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提出了有關新的轟炸機設計要求。在計劃中,戈林要求新的轟炸機能夠擁有1000 km/h時速、並且可以攜帶1000 kg炸彈、飛往1000 km外的目的地進行轟炸,這就是俗稱的3X1000方案。因為當時德軍對盟軍指揮中心進行轟炸時,都會先遭遇盟軍攔截機的攔截而損失慘重,以至於無法到達目的地。
鑒於這個要求,霍爾滕兄弟有他們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飛翼的低阻力設計可以滿足所有的任務需求。飛翼在降低阻力後可以將速度提升到戈林的要求,並且不同於以往的活塞式發動機,它將更快,也更靈活。此時唯一的問題就是引擎,因為活塞式引擎肯定是無法在滿足動力的前提下,還維持足夠的航程的。
讓他們感到幸運的是,德國在噴氣式引擎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突破。霍爾滕兄弟通過對ME262等噴氣式戰鬥機項目的了解,意識到噴氣式引擎對於他們的飛翼飛機有多大的價值。
於是他們立刻向德國空軍彙報了他們的計劃。儘管德國空軍對此將信將疑,但是面對急轉直下的局勢,他們也沒有什麼好的選擇,只能撥給霍爾滕兄弟資金,讓他們放手去搞了。
二.霍爾滕229戰鬥轟炸機
霍爾滕兄弟可不管軍方怎麼想的,他們立刻在德國的哥廷根開始了研製工作,計劃代號「HO IX」。研發較為順利,在1944年年初,「HO IX」的HO IX V1無動力原型機取得了無動力滑翔實驗的成功。
在試驗成功的鼓舞下,納粹空軍開始為原型機裝上了容克公司生產的JUMO 004渦噴發動機,準備在試驗成功後,正式生產這種被命名為霍爾滕229的戰鬥轟炸機,之所以是戰鬥轟炸機是因為,它還被裝上了機炮作為對空火力,進行空戰。
作為歷史上第一架實用的噴氣動力的飛翼機,霍爾滕229由一名飛行員駕駛,機長7.47米,翼展:21.3米,高度2.8米,空重為4.8噸,最大起飛重量為9噸。配備了兩台JUMO-00渦噴發動機作為動力,推力900公斤。設計上最大航程達3170公里,作戰半徑1900公里。
霍爾滕229戰鬥轟炸機的時速為每小時997公里,其安全過載可達到7G,升限計劃預計可到16000米。同時配備四門MK108 30MM機炮,或是配備兩門MK103 30MM機炮。
同時可攜帶兩枚500公斤航彈。並且加裝了新型電子設備,同時準備加裝機載雷達系統。如果從這些紙面數據來看,霍爾滕229戰鬥轟炸機,在當時確實是劃時代的。
而實驗結果也是令人振奮的,代號為HO-IX-V2的有動力試驗機成功飛上天空,試飛員艾爾溫·齊爾勒在進行了長達數小時的飛行,儘管降落後他對霍爾滕兄弟反饋,飛機的橫向穩定性還有些問題。但是霍爾滕兄弟並沒有太擔心,這是無垂直尾翼飛機的的固有問題。
而第二天的測試則比較成功,但在降落階段,因為降落速度過快,導致起落架損壞。經過修復後的第三次試飛卻成了災難,飛機升空四十五分鐘後,左側發動機熄火,齊爾勒一度試圖用俯衝的方式重新啟動發動機,卻沒有成功。最終飛機在迫降時衝出跑道,機毀人亡。
但是儘管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德國空軍卻認為,實驗已經大獲成功。他們迫不及待的訂購了40架霍爾滕229戰鬥轟炸機,希望逆轉戰局。
在1945年戈塔公司開始將霍爾滕229投入生產,預計將在1945年的八月份生產出改進型的霍爾滕229B型。但是很可惜,1945年4月14日,美國第九裝甲師攻入戈塔公司的工廠,沒來得及完成的霍爾滕229戰鬥轟炸機和其幾款最新改進型以及整條生產線和技術資料都落入了美軍之手。
三.霍爾滕229戰鬥轟炸機到底性能如何?
如果從後世來回顧霍爾滕229的話,它的設計是超前的。座艙位置相當靠前,機身兩側各安裝一台容克JUMO-004渦噴發動機,尾噴管則突出在機翼後側表面上。翼身中部是使用傳統的焊接鋼管結構,整機則是以多層膠合板作為蒙皮。
當然,發動機位置用的肯定是金屬材料,不然難以承受其高溫。而機翼外段則全為木質結構,重要的邊緣用的薄木片和樹脂壓合支撐的材料製作而成。
之所以使用如此多的木頭,是因為它足以滿足結構強度。這一點不足為奇,在二戰中,不乏使用木頭的飛機,英國和蘇聯都有許多。當然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此時德國的金屬資源十分匱乏,用木質材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何況木工對於人力的要求也較低。自然,霍爾滕229的所謂雷達隱形,其實是因為大量採用了木質結構,而讓雷達效果降低而已,這並非是霍爾滕兄弟的本意,實際上只是一個意外罷了。
而如果從實際角度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霍爾滕229的性能有很大的問題。首先來說飛機構型在操縱性上並不好,如今的B2式戰略轟炸機能夠使用這個結構。
是因為如今對飛機的控制不在單純的依靠飛行員,電子儀器的升級讓飛翼結構的控制成為了現實。而當年的霍爾滕229幾乎完全指望飛行員自行操控,這就導致了霍爾滕229在第三次實驗中,機毀人亡。
而關於這次事故,對霍爾滕229進行過修復和測試的美國人則做出了比較明確的評價,美國航天協會是這樣的評價的:「為了減少偏航,霍爾滕採用了特殊的阻力舵,就是兩側機翼的擾流片,打開後可以降低一側機翼的控訴,讓兩側機翼出現了速度差,可以在水平方向有扭轉力矩,代替傳統的垂直尾翼。猜測這能通過提高阻力,來賦予飛機更好的操縱性和安全性。
但是這種上下雙開的擾流片面積過小,無法形成足夠的扭轉力矩,於是在一側引擎停車後,僅僅一邊的擾流片無法平衡飛機,最終導致了飛行事故。」
從此可以看出,霍爾滕兄弟的設計,其實是較為失敗的。其對飛機的控制仍舊存在問題。同時引擎的不靠譜,也註定了這種飛機一旦在空中遭遇緊急情況,幾乎就只能讓飛行員跳傘逃生。
所以從安全性和操縱性考慮,霍爾滕229都是失敗的,並不具備任何的實戰價值。
結語
戰後,霍爾滕229在經過剪短測試後,就被美國人扔到了一邊,因為它實際上並不具備任何實戰價值和研究價值。而霍爾滕兄弟在戰後雖然也多次進行飛翼結構飛機的研發,但都無疾而終,因為飛翼結構在當時的技術環境下,並不能投入使用。
所謂希特勒的秘密武器,隱形飛機的鼻祖,不過是一個誇大的傳說罷了。
參考文獻:《二戰尖端武器鑑賞指南》
《納粹德國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