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秀娟
圖:來自網絡
晚間時分,父親拿著智慧型手機給母親視頻通話,正說著起勁時,手機忽然沒電了,這時兒子說:「用我上網課的那個手機給姥姥視頻吧」。我說你那個號剛弄好,裡面沒有姥姥的微信,沒辦法通話呢。
孩子不太明白,我說姥姥不知道怎麼添加好友,等哪天咱們見了姥姥,幫她把這個號添加上就可以和姥姥視頻了,兒子問以前是不是沒有電話,人和人通話都是寫信,更不能在電話上看到。我說是的。
我告訴兒子,在媽媽小時候,家裡什麼通話工具都沒有,那會你姥爺在外地打工,都是我給你姥爺寫信聯繫的。後來我外出求學、工作也是通過書信給家裡聯繫,一封信要等10天半個月才能有消息,遇上寫信人有事顧不上回信時,說不定一個月或者好幾個月才能聯繫上是經常的事,那會呀,每天都是期盼,期盼著回信,那是一種牽腸掛肚的感覺!說到這兒,讓我油然想起那些書信的時光。
我讀小學時,父親為了家裡生計就外出打工,書信往來就是父親和家裡唯一的聯繫方式。父親只有小學二年級水平,不識幾個字,寫來的信也是別人代筆的,那會的我,是家裡最有文化的,給父親回信當然就非我莫屬了。
我記得每次給父親回信好像都是在夜深人靜時分,母親在旁邊說,我在紙上寫,當然都是一些家長里短。末了,總是不忘了給父親問好的話語。那些日子至今回想起來感覺那麼遙遠而又十分親切!
後來我外出求學工作,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裡,書信就成了我與遠方親人連接的載體,我在每一封信上,述說著我在外面的大世界看到的和經歷過的新奇事件,描述著我遇到一些人和事,講述著城市裡的美麗風光和以前曾未品嘗過的美食,傾訴著我對家人的思念和牽掛!
給我回信就成了我弟弟和妹妹的事情,他們的回信里大多都是家裡最近發生的事、地里的收成如何、學習成績怎樣,這些話語雖然普通平常,但每一封都是我期盼已久的鄉情,每一次我都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讀了一遍又一遍。
當然還有和同學朋友之間也是如此,每一個夜深人靜時,在燈下書寫著心聲,書寫著思念,純潔而珍貴,感動著朋友,也感動了自己。
那些書信的時光里,細細回味,別樣情愫由心底升起——有失落,有期待,有淚水也有喜悅…….一封封、一頁頁或長或短的書信里都飽蘸了對親人朋友們最真摯的情感,字裡行間流淌著最真誠的思念、美好的祝福。
紙薄情深,傳遞著相隔千萬里之外的相思之情。後來有了傳呼機、固定電話、大哥大、手機、直至現在普遍的智慧型手機,網絡普及了,有事打個電話、發個微信或者QQ視頻天南海北的聊著,方便而又快捷,書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那些「見字如面、此致敬禮」的話語成了永遠不會再用的字眼,家書抵萬金在現在的生活中多了幾許蒼白。
翻開那些泛黃的信件,讀著那些熟悉而又遙遠的文字,恍如隔世,久違的溫情瀰漫心間!這時一首歌詞不由得念出口來: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 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