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我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凝聚了千年的智慧和汗水。雖然不可否認它有一些局限,但它的理論和經驗,依舊值得我們尊重和研究。
只是近代以來,西醫強勢侵入國內,中醫受到了極大的爭議和挑戰。許多國人都對中醫產生了抵制心理,胡適也在其中。
但在胡適三十歲時,他突然患上了嚴重的疾病,在西醫醫治無望的情況下,本著無可奈何的心態,他試了一下朋友推薦的中醫療法,結果藥到病除。
從此以後,胡適逢人便夸中醫的好處。「無事喝黃芪水」成了他的口頭禪,因為這個黃芪水救回了他的命。
一、病重之際的希望
受到西方各方面的影響,胡適一直都信奉科學。因此在他看來,「中醫之學不是『賽先生',不足信也」。這個賽先生,就是「五四時期的流行語,意謂「科學」。如果不是親身體驗過中醫帶來的希望,恐怕胡適的這個想法一直都不會改變。
1920年,原本身體健康的胡適,突然病倒了。多病、多尿並且暴瘦的痛苦,開始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經過醫院的檢查和判斷,他這是患上了糖尿病,屬於晚期。經過一段時間的西醫療法後,醫院告知家屬,「無法挽救,速備後事」。
此時的胡適和他的家人,都陷入了惶恐之中。這時,一個前來探病的朋友,帶來了希望。他奉勸胡適,既然西醫無效,不妨試試中醫。胡適一開始還有些抗拒,但在走投無路後,他接受了朋友的建議。
給胡適看病的中醫,是當時有名的中醫陸仲安,經過他的一番檢查,「此事易耳,飲我此藥如不愈,唯我是問。」說完這話,他給胡適開了一劑藥方,其中以黃芪為主,搭配了山藥、黃精和地黃等中藥。
二、對中醫態度的轉變
此時,胡適雖有懷疑,但為了不耽誤病情,一五一十地依照陸仲安的吩咐,煎服了此藥。不久之後,經過陸仲安的精準治療,胡適的病情果然開始好轉了。
再到西醫院複查時,醫生們都難以置信。他們也開始對中醫產生了興趣,還把胡適服用的藥方做了研究。
後來,陸仲安的另一位病人也因為中醫療法,恢復了健康。為了答謝陸仲安,他創作了一幅《秋室研經圖》,並請求胡適幫他題字。
這幅畫的內容,表現的是中醫研究經典的場面。原本認為中醫不科學、不可用的胡適感慨萬千,在畫上,他這樣寫道:
「我自去年秋季得病,我的朋友是學西醫的,總不能完全治好。後來幸得陸先生診看,陸先生用黃芪十兩、黨參六錢,許多人看了搖頭吐舌,但我的病現在竟全好了……現在已有人想把黃芪化驗出來,看它的成分究竟是什麼,何以有這樣大的功效。如果化驗結果能使世界的醫藥學者漸漸了解中國醫與藥的真價值,這不是陸先生的大貢獻嗎?」
陸仲安是一位擅長用黃芪的中醫,對它的藥用價值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影響下,此後的胡適總是喜歡用黃芪泡水喝,以此養生。
三、中國醫藥的價值
「先呷幾口黃芪水,然後走進教室,講起課來就會精力倍增。力不從心,甚至疲憊不堪時,喝上黃芪水,就會換一種感覺。」
這是此後幾十年,胡適的常態。一時間,名人之間的中醫養生,成為一樁美談。
黃芪最早進入文獻記載中,是在中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古人還把它叫做黃耆。後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有解讀,「者,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清代名醫黃宮繡的《本草求真》中也推崇過黃芪,認為它是「補氣諸藥之最。
除了這一黃芪的功效外,中醫的經驗中,還留下了許多其他中藥的寶貴价值。胡適就是一個中醫的親歷者,他用親身體驗,改變了以往對中醫狹隘看法。並且,他還一度呼籲,「必須是世界醫藥界了解中國醫藥的真正價值。」
但現實中抱有這種觀點的「胡適」,亦還有很多。只有大力發揮中醫藥的價值,使得它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認識,祖先留下的這些智慧和經驗才不會被遺棄。而不盲從中醫,提取中醫經驗中的精華,發揮它的真正價值,才是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