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君威:智能駕駛演進中的安全保障

2023-12-19     汽車商業評論

撰文 / 張 南

編輯 / 黃大路

設計 / 師 超

雷射雷達作為智能駕駛領域和關鍵傳感器之一,為技術發展和應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其市場規模和增長速度均呈現出強勁態勢。

Yole Intelligence發布的《2023年全球車載雷射雷達市場與技術報告》顯示,2022年,在中國上市的新車(乘用車)中,共有11款車型搭載了雷射雷達,至2023年第三季度,已經有36家車企宣布使用雷射雷達。報告中預測到 2030 年,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雷射雷達市場規模將到達 53 億美元,比去年預測的高出10億美元。

在2023中國汽車供應鏈峰會上,中國車載雷射雷達頭部企業Innovusion圖達通聯合創始人兼CEO鮑君威發表了題為《多智能駕駛演進中的安全保障》的主題演講。

在演講中,鮑君威主要關注的是自動駕駛過程中的安全問題,他認為:「在MPI(平均接管里程)持續爬高的過程中,實際的安全指標可能會有一個斷崖式的下跌,因為人性有惰性,單個個體一年都碰不到一次需要接管的情況,甚至幾年都碰不到一次,開車的時候人會非常放鬆,非常懈怠,等真正需要接管的時候,就會出很多惡性事故。」

而雷射雷達的作用也正在於加強安全,他認為,雷射雷達可以構築超前感知的未來。首先,優勢是不怕逆光、眩光干擾,因為它是主動發光的,好的雷射雷達信號強度及處理可以克服外界干擾,比人眼探測的效果更好;其次,好的雷射雷達看得足夠遠,起碼三五百米的視野,同時可以看到小的障礙物,包括人、鬼探頭,白天晚上人出來的時候,可以及時清晰地看到。

以下是鮑君威演講的實錄。

很高興跟大家分享圖達通在自動駕駛行業,尤其是在雷射雷達應用這方面的一些體驗和體會。

今天討論的題目是「智能駕駛演進中的安全保障」。自動駕駛、高級輔助駕駛始終是多年來越來越熱的話題,最近幾個星期華為、小鵬幾位領導們,又把這個事情給大眾普及了一波,有很多不同的解釋。

我們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想法。簡單介紹一下圖達通,英文叫Innovusion。搜一下我們公司,會有核心關鍵詞會跳出來:圖像級超遠距雷射雷達。

我們公司於2016年成立,是業界第一個推出圖像級超遠距雷射雷達的公司,到現在已經在NT2.0平台的蔚來汽車上量產標配了,出貨量大約20萬台左右,絕大部分在路上跑。

我們很高興雷射雷達作為蔚來NT2.0自動駕駛的一部分,給很多駕乘人員提供了很多保護、預警等等功能,同時很多更加強大的功能會在不遠的將來,未來隨著OTA升級,不停地在車上釋放。

雷射雷達除了在自動駕駛量產車上應用,在Robotaxi、卡車、車路協同、智能交通、軌道交通、工業場景保護、監控等等領域,都有很大的價值。

談到智能駕駛,行業、消費者都非常重視這個事情。國內我們用的是L2+++,無限接近L3,我們覺得距L3隻差臨門一腳。

一方面是法規的狀態。現在還沒有清晰的法規,真正地規定在全國範圍內L3是一回事,企業都是L2+++。這裡核心是,不是L3的話,駕車責任就在開車人身上了。

實際上目前智能駕駛在技術上已經非常領先了。蔚來、上汽智己、理想、小鵬、華為的各種車輛等等,有很多種不同的實現方式、不同的做法,但是最後智能駕駛在法規定義上還只是L2.x,沒有到L3。

國外L2的車也有一些了,叫得最響的是特斯拉,確實它在很多方面,比如體驗、開發是非常領先的,但是不管出了多少事故,只要不是車本身的問題,都是駕乘人的責任,這樣實際還是L2。

我們認為,行業里真正起到突破性示範作用的,還是奔馳和寶馬。行業里的專家對國外消息了解得比較多,可能跟普通消費者不一樣。

奔馳從去年年初開始,首先在德國,後在美國內華達州和加州得到了L3法規的認可,雖然它的ODD(自動駕駛或者高端輔助駕駛的駕駛域)限制得非常窄,比如德國可能有1萬多公里高速公路,而且在速度要低於60公里/時,但是只要滿足這些條件,L3功能就可以開啟了,車企就有擔當能夠負責,這是把駕駛責任主體從駕駛員轉到了車企,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在行業裡面是突破性的變化。

隨著奔馳的開放,現在寶馬最近幾個月也開始做這個事情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我們認為,由於這些變化,智能駕駛正在接近「iPhone時刻」。手機從只能打電話的手機,到功能機,再到智慧型手機,有很多變化時刻。很多時候行業的變化,在劇變之前會有很多不同試錯和試對的各種做法、各種玩法,但是最後總會匯聚到主流的一兩條技術路線上。

iPhone發布之後,尤其是App store上線之後一統江湖。後續智慧型手機有iPhone和安卓兩個主流陣營但實際是一樣的東西,一個是蘋果的封閉體系,安卓手機是完全相似的狀態,只不過它是一個開放的生態,但整個手機形態跟之前的亂象不一樣了。

MPI多高才安全

我們認為自動駕駛可能也會是這樣。不管怎麼說,很關鍵的事情是整個車上的傳感器會越來越多,MPI(平均接管里程)不管是用英里還是公里來算,都是非常高的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頭部企業,NOA的MPI大概是百公里左右,大多在這個數量級。

駕駛過程中如果靠著系統啟動NOA控制車的話,人還是要看著車的執行、控制的,每天至少要經歷幾次需要人接管的時刻,大家心驚膽戰地看著車來開車,還是很有意思的體驗,不知道有多少人做過這個事情。

隨著MPI越來越高,大家會覺得越來越安全,真是這樣嗎?MPI越高越安全?我認為不一定。將來幾年傳感器性能越來越好,裝得越來越多,自動駕駛系統域控計算能力越來越強,算法越來越成熟,MPI會越來越高。

當MPI提高到1萬公里左右的時候,作為單個的個體,每個人開車,可能一年都碰不到一次需要接管的時候,好像很安全了,但是有可能這是非常危險的時刻。

如圖所示,MPI很高的時候,安全指標可能會有一個斷崖式的下跌,因為人性有惰性,單個個體一年都碰不到一次,甚至幾年都碰不到一次,越來越多的普通大眾,特別是邏輯思維不是很強的人,開車的時候會非常放鬆,非常懈怠,從統計來看,會出很多惡性事故。

平均一個人一年開車1萬公里,有10萬輛車在路上跑,如果MPI是1萬公里的話,算算有多少次需要接管的,人是會放鬆的,這個事故數會有多少?這對行業來說是非常不好的事情。

如圖所示,這個事情已經發生過了,左邊是特斯拉,右邊是國內車型,都不錯,大部分時間開得非常好,晚上/白天可以這樣開車,但是會有一定機率碰到需要特殊處理的情況,就會有這種事故發生。

當智能駕駛高速發展的時候,當MPI越來越多的時候,全行業要警惕「越安全」可能「越危險」。換一個角度來說,前幾天大家討論AEB也是一樣的。很高興地看到行業裡面專業媒體講AEB,對我也是一個很深的教育,AEB到底怎麼回事,什麼時候做?怎麼調整誤報、漏報,有很多有意思的視頻材料,我覺得非常好。

雷射雷達構築超前感知

事實上廣大民眾不會看這一些比較專業的材料,越深越細地能夠得到整個行業認可的專業材料,可能被媒體傳播被民眾深入了解的程度就越少。所以如何在行業里通過別的方式,比如產品定義、產品適配、宣傳,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這是幾年以後的事情,但我們這裡給大家一個提醒、預警和準備。

一方面,如何對駕駛者的檢測,如果駕駛者走神了,犯睏了,要檢測得更精確。另外是教育,加強對ADAS系統功能的認知,雖然我們在做,但是很多時候還是不夠的。

如何快速提升智能駕駛安全性,跨越安全鴻溝?如果按時間算的話,我們估計2025年MPI會提升到一萬公里,那就是很危險的時刻了,我們還有兩三年時間。

那怎麼把這個MPI從1萬公里到10億公里的過渡時間「擠」一下,從1萬公里迅速跳躍到10億公里、百億公里的時候,我們就安全了,如何儘快地跨越鴻溝,怎麼做?

我們是做雷射雷達的企業,當然不只雷射雷達,還有其他做域控,其他好的傳感器的企業,在某個時間點,一定要把MPI做上來,把鴻溝階段縮得越短越好。如圖所示,很快地從1萬公里跳到10億公里,這樣才能讓行業對智能駕駛不要太失望,不要有負面作用。

L4自動駕駛的發展遇到了阻礙,8月份美國舊金山給Cruise Automation和Waymo發了自動駕駛的執照,結果剛一個多月Cruise Automation就出事了。起因的事故真不是它的問題,但是沒辦法,攤上了,自動駕駛License被吊銷了,我們希望ADAS不要發生這種事情。

我們認為,雷射雷達可以構築超前感知的未來。我們公司的產品,首先,優勢是不怕逆光、眩光干擾,因為它是主動發光的,好的雷射雷達可以克服外界干擾的,在人眼看不見的時候效果更好。

其次,好的雷射雷達看得足夠遠,起碼三五百米的視野,同時可以看到小的障礙物,包括人、鬼探頭,白天晚上人出來的時候,可以及時清晰地看到。

雷射雷達行業這麼多年發展,已經有好的產品達到這個程度了,包括看到小的物體。人開車,追蹤車輛很簡單,當你把駕駛任務放給車的時候,或者MPI想提高到非常高的時候,那麼就需要你看到路上所有小物體,以及可能對駕駛安全造成損害的事情。這種事情作為一個個體,每年可能就發生過一兩次,但攤在某個人身上就是大事。同時幾百萬輛車在路上跑,發生的機率就非常高了。

前兩天我跟一個Robotaxi的廠商聊,他們非常想看清楚高速公路上的石頭,否則的話這是不可靠的L4系統。

我們公司已經交付了將近20萬台雷射雷達,去年我們交付量應該是第一的,今年應該也差不多。

我們公司在美國、德國、中國(最大的團隊),都有布局,包括研發中心、商務拓展和客戶支持,有三條產線,有足夠的產能給行業賦能。

以上是我們的基本情況,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d8c7d54931fce76f6d9fb716f2c53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