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待磨練僅剩情感——《志願軍:雄兵出擊》

2024-01-06   妙看影視

原標題:敘事待磨練僅剩情感——《志願軍:雄兵出擊》

敘事待磨練僅剩情感——《志願軍:雄兵出擊》

今天聊聊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

片名The Volunteers: To the War / The Great War (2023),別名志願軍三部曲1 / 偉大的戰爭·抗美援朝 / 偉大的勝利 / 戰與祀。

本片由陳凱歌執導,是計劃中的《志願軍》三部曲的開篇之作,主要內容聚焦於起因和第一、第二階段戰役。

影片中濃厚的民族主義情感是不容忽視的。

觀眾很難不被中國士兵為保衛新生祖國而戰的決心和熱情所打動。

他們在銀幕上的英勇形象,無疑是對那段崢嶸歲月的生動再現。

然而,對於戰鬥場景的展現,這部影片似乎略顯不足。

雖然全景式的戰爭場面和殘酷的戰鬥情景確實令人震撼,但導演在視覺和敘述上的手法卻顯得不夠嫻熟。

拍攝大製作,尤其是主旋律大製作,和拍攝文藝小清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大規模戰鬥的結果僅僅通過動畫地圖和字幕來交代,這無疑暴露了導演在講述和視覺化故事方面的短板。

此外,影片在個體特寫和歷史人物塑造上也存在不足。

儘管戰場上有著無數值得關注的英勇瞬間,但這部電影卻未能捕捉到這些寬闊的戰鬥場景中的精彩瞬間。

導演對歷史人物的描繪也顯得缺乏考究,甚至有些過於依賴想像而非歷史事實。

尤其是梁興初和彭總掏槍拍桌子的一幕,大概也就編導才能自我感動吧。

儘管有著精良的製作和資深演員的出色表現,但影片在敘事和角色塑造上的不足卻讓人難以忽視。

電影中的多個視角似乎缺乏有機的聯繫,它們各自為政,沒有形成一個統一而引人入勝的故事線。

平淡的旁白和支離破碎的剪輯也沒有能夠為影片增色多少,尤其是在影片的中後段,觀眾很難感受到那種扣人心弦的緊張氛圍。

影片在宣傳時將抗美援朝戰爭稱為「舉國之戰」並不準確,但這一說法忽略了同一時期中國還開展了其他重要的國內外工作。除了全力支持朝鮮戰場外,我們還進行了抗法援越、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等一系列工作。

土地改革顛覆了傳統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的生活水平。鎮壓反革命活動鞏固了新成立的人民政權,維護國家的安全穩定。經濟上,著手啟動了「一五計劃」,為後續的工業化打下堅實基礎。社會穩定方面,推行社會主義教育,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國際外交方面,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擴大了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聯繫,爭取國際上對中國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影片在展現韓國和美國軍隊的戰鬥氛圍上也顯得不夠真實。

導演似乎過於專注於展示志願軍的力量,而忽視了打敗強大敵人的重要性。

通過貶低敵人和使用俗氣的英文台詞以及外國演員的表演來展示中國的力量,這種做法無疑削弱了影片的說服力。

畢竟,打敗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強大敵人,才能真正體現出「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戰略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與《長津湖》相比,這部電影在戰場之外的故事上著墨更多。

其中,外交家吳修權在聯合國代表中國批評美國的部分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是影片在呈現歷史事件時的一個亮點。

作為一部電影作品,它並未完全達到業界公認的優秀標準,但也不能簡單地以失敗來定性。畢竟,在創作過程中,無論結果如何,每一份努力和付出都值得尊重。

這部電影在講述韓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時表現出了明顯的優點和不足。在劇本構思上,該片似乎缺乏新穎的創意和深度的探討,故事線索展開缺乏邏輯性,角色發展也顯得相對平面,未能充分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使得觀眾難以產生共鳴。

民族主義情感的渲染是成功的,但在戰鬥場面、個體特寫以及歷史人物塑造等方面還有待提高。

敘事及角色塑造欠缺,

製作精良但絕不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