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70年代的鎮南關外鴻山寺。
-20世紀初的虎溪岩寺全景。
-20世紀30年代的南普陀寺全景。
廈門網訊 (文/廈門晚報記者 龔小莞 供圖/紫日) 百年前的廈門古寺,很多都不遜於今天的5A級景區。日前,以清代民國時期廈門佛教寺廟為主題的展覽,在思明區鹽溪街9號的「民辦廈門歷史影像處」拉開帷幕,展出近60幅廈門佛教寺廟的老照片,讓人一睹這些古寺的往昔風貌。此外,展櫃內還有數百幅與寺廟有關的老照片。展覽將持續至明年春節前,每周二至周日下午2點到6點免費向市民開放。
廈門較出名的佛教寺廟都可見其本來風貌
這些珍貴的老照片均為老廈門原版老照片收藏愛好者紫日的藏品,他在「民辦廈門歷史影像處」定期舉辦公益展覽,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題,吸引了眾多廈門市民前往參觀。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廈門老照片的收集工作,其中,有關廈門古寺的照片也有不少。
據保守估計,清代和民國時期,廈門島內的佛教寺廟至少有十幾座,這還不包括一些宮廟、尼姑庵等。此次展出的老照片中,南普陀寺、萬石岩寺、中岩寺、太平岩寺、萬壽岩寺、雲頂岩寺、白鹿洞寺、虎溪岩寺、碧山岩寺、鴻山寺、紫雲岩寺、金雞亭寺等較為出名的廈門佛教寺廟,都可見其本來風貌。如今,除了南普陀寺等個別寺廟還保留原貌外,大多數寺廟因為損毀進行了原地重建、擴建,也有一些已經消失或者廢棄。
講究根據山體結構造景 摩崖石刻和自然景觀多
紫日介紹,清代時期,閩南人宗教信仰虔誠,佛教特別興盛,寺廟星羅棋布,信眾很多,香火特別旺盛。從老照片中可以看出,這些寺廟並沒有今天那麼宏偉大氣,而是充分利用地形建造。山上怪石嶙峋,寺廟建築、亭台樓閣錯落有致點綴其間,很講究根據山體結構造景,題刻潤色。有寺廟的地方,摩崖石刻就特別多,古洞等自然景觀也很多,充滿了詩情畫意。看到這些寺廟的原貌照片,觀眾能進一步讀懂它們的內在含義,領略它們往昔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這些寺廟的景觀,占據了廈門舊時二十四景中的半壁江山,例如鴻山寺的「鴻山織雨」、白鹿洞寺的「白鹿含煙」、金雞亭寺的「金雞曉唱」、紫雲岩寺的「紫雲得路」等。可惜的是,如今這些景觀大多已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