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她與孩子生離死別,如今她告訴魯豫:「孩子回來找我了。」

2019-10-31     桃姐李愛玲

最近,瓜吃得有點多。

內有李國慶夫婦互撕,奚夢瑤豪門產子。

外有北野武離婚後悔,泰貴妃三月被廢。

自媒體圈忙得不亦樂乎。

因為熱點,意味著流量。

我們身處一個前所未有的極度高效、飛速疊代的時代,每天都有熱點熱搜、頭版頭條等著關注、打開、評論。

社會新聞,娛樂八卦,流量明星,典型事件……關注如潮,朋友圈刷屏;議聲如沸,評論區會爆;搜索扎堆,微博屢癱瘓。

這也是個「只聞新人笑,不記舊人哭」的時代。

時間推移,浪潮褪去,新事件覆蓋了舊故事,新人替代了舊人。

我們很少人想到,那些熱點事件中的人,也有他們的後來。也許福禍相依,也許苦樂同行。

不再是焦點人物,仍有自己的波瀾起伏。

魯豫曾說:

「這個時代人的記憶就像金魚,有些事還沒講完就被遺忘,有些人還未謝幕就已離場。

記錄後來,不是為了尋求答案,而是想要在故事裡,重新審視自己。」

看魯豫的新節目《豫見後來》,我被深深感動。

無關流量,無關熱點,是生而為人,對生命,對人生,一份發自心底的震顫與悲憫。

《豫見後來》的第一期,人物是2014年救火過程中犧牲的消防員劉傑的父母。

2014年5月1日,上海徐江區盛華景苑小區24號樓發生火災。

消防員劉傑和錢凌雲在撲救時,受轟燃和熱氣浪推力影響從13樓墜落,送醫搶救無效犧牲。

他們被追授為革命烈士、共產黨員,追記一等功。

(左:錢凌雲,右:劉傑)

當年的租戶已換了幾批,已經很少人知道五年前的那場火災。

「我不希望他當英雄」

1994年出生的劉傑,當時還不到20歲。

就在意外發生前兩天,劉傑曾難得回了一趟家。

母親應賢梅忙於工作,沒有滿足兒子想吃紅燒肉的願望。

誰知,這一別,竟陰陽相隔。

「去的地方不是急診室,不是病房,你不知道有多偏僻。」

知道劉傑出事後,應賢梅和劉傑的爺爺奶奶當場暈了過去。到了醫院,應賢梅死活不肯進「那個地方」。

失去獨子,對一個母親,意味著什麼。

應賢梅輸液一周,昏沉一個月,和丈夫搬出家裡租房子住,被朋友拉去海邊散心,都無濟於事。

中年喪子,徹底改變了他們原本的生活軌跡。

劉傑父親從此聽不得消防警報聲:

「感覺頭腦要炸了一樣。」

而應賢梅沉浸在悲痛和無望中不能自拔:

「別人說你的兒子是英雄。他是英雄,但是他在我心目中永遠是我的兒子呀,我不希望他當英雄呀。」

「要麼現在去死,要麼好好活下去」

就這樣渾渾噩噩過了一年。

在親朋好友和劉傑戰友的勸慰下,應賢梅和丈夫,想再要一個孩子。

應賢梅當時對丈夫說:要麼立馬去死,要麼替劉傑好好活著。

高齡懷孕談何容易。

曾經的一次宮外孕讓應賢梅失去了右側輸卵管,左側輸卵管通也極不暢。

卵巢功能也逐漸衰退,嘗試了一年也沒能自然受孕。

她決定做試管嬰兒。

第一次胚胎移植後,應賢梅獲得了臨床妊娠,卻在2周後被確診為宮外孕,並失去了左側輸卵管。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接連失敗,應賢梅幾近放棄。

2017年9月的第五次移植是她給自己的最後機會:

「我想碰碰運氣吧,再不行就算了」。

這一次,她成功了,和家人在電話兩頭失聲痛哭:

「我的孩子來找我了。」

歷經黑暗,腎結石的痛苦、高齡懷孕的強烈反應,在她眼中都不值一提:

「哪怕給我割道口子,恢復好了我就忘記了。」

2018年,應賢梅生下了女兒,取名「劉夢湲」,寓意「夢圓」。

「你永遠在媽媽的內心深處」

魯豫在節目中說:

「有人說時間可以抹平傷痛,而我樂於相信,生活總要有希望。」

後來,應賢梅和丈夫開了網絡電商公司,與員工吃住在一起,生活忙碌起來。

她會帶著女兒去消防隊慰問,去烈士陵園看兒子,對兒子念叨最近發生的趣事。

對她來說,劉傑就永遠在她內心深處,無可替代。

路縱崎嶇,人生漫漫。

「英雄母親」並不是一個女人想要的光環。她在歲月里負重前行,所幸,希望同在。

《豫見後來》第二期,主角留下最具情懷的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師顧少強。

「看世界不是為了走而走」

2015年,顧少強辭職後離開了生活35年的鄭州,去成都和曾經的驢友於夫會和。

三個月後,兩人在成都的街子古鎮開了一家客棧,結婚生女。

質疑聲綿延不絕:

「你商業化、你開客棧、你怎麼不動了,你不去看世界了,你為什麼停下……」

而她對「看世界」有自己的理解:

辭職並不是因為對彼時現狀心存不滿,反而做了想要研究的課題,教了想要教的課程,滿足而感恩;

「看世界」不是快馬加鞭的心態;

也不是為了走而走,脫離現實層面的莽撞;

更不是拿情懷當飯吃,任性妄為。

而是不脫離現實的隨性、有能力支撐的任性和遵循內心的生活方式。

「以自己舒服的方式過完一生是最重要的」

由於服務員極其難雇,所以顧少強既是老闆也是員工。

訂房退房、搬運行李、鋪床單、刷馬桶、打掃房間庭院、處理突發事件等,樣樣親力親為。

小鎮里沒有醫院,只有衛生所,沒有電影院、商場和連鎖超市。想要看電影、買海鮮和帶孩子看病,也要進城。

而她能享受這一切:

「用自己舒服的方式過完一生是最重要的。」

她依然保有自己的率性:

  • 不方便帶女兒去往的地方,她就和丈夫輪流出去;
  • 興致上來時,旺季也隨時可以關門走人;
  • 不到三歲的女兒是古鎮上去過最多地方的孩子。

她對自己有充分的認知。

來到成都,她拒絕了100萬的網遊代言費,還借了100萬開了客棧,理由僅僅是:

「作為心理老師,見過太多沉迷於網遊的孩子,救都救不出來。」

她對自己亦有充分的接納。

她明年有可能搬去綿陽定居,未來有可能開一個心理工作室,甚至或許有一天會重返學校教書。

她並不在意外界的看法:

「在任何時候,你不管以什麼樣的角色出現,做任何事情,只要你是很認真很篤定的,就沒有關係。」

她心中的「看世界」,不光是腳步丈量的地圖,更多是內心與精神的自由,正如魯豫總結的那樣:

「什麼叫詩和遠方?如果我認為我的生活就是詩和遠方的話,對我來說我的生活就是我的世界。」

我很喜歡魯豫這檔新節目。

作為訪談界「扛把子」,還曾主持過香港回歸、黛安娜王妃葬禮、美國總統大選、博鰲亞洲論壇等國際事件,魯豫被稱為「東方奧普拉」。

《魯豫有約》被美國《時代周刊》譽為「15年來中國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之一」。

將近20年堅持做訪談,採訪各界嘉賓近萬人,被評為「最具影響力電視操盤手」。

王健林很少接受媒體採訪,但對魯豫是例外。

向華強向太表示只願意接受魯豫專訪。

董明珠見了她也氣場柔和三分。

白岩松用「訪談無招勝有招」 形容她。

從政要,到明星,採訪她都信手拈來。

但這一次,她選擇停下來回頭看,去關注曾經熱點新聞中,那些焦點人物的「後來」。



這種接地氣、充滿人情味的訪談,比高大上的演播廳,更令人動容。

有對生命的敬畏,有對生活的感慨。

不必高級,沒有虛幻。每個人都是踏實站在地面,經營著「後來」的人。

也許站在生命視角,宇宙浩淼,每個人皆是塵埃。

我們,終將是時間的紀念。

而人生不到終點,一切皆不是永遠。

她,他,他們的故事,總會讓我這個看客感慨:

人世詭譎難測,命運翻雲覆雨,而希望,也生生不息。

好好活著,就是向歲月致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DMiJW4BMH2_cNUg6ep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