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帆談焦慮,尹鴻聊賺錢,平遙這場電影座談會真解惑

2023-10-12     影藝獨舌

原標題:郭帆談焦慮,尹鴻聊賺錢,平遙這場電影座談會真解惑

10月12日,「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服務電影強國建設」電影科技發展創新座談會于山西省晉中市平遙古城召開。昨日,第七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正式開幕。

這場座談會,規模大、乾貨多、影響深。座談會交流的是當今科技是如何影響電影創作的。中國電影科研所黨委書記、所長張偉,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著名導演郭帆進行了演講。

以下,是部分現場嘉賓的精彩內容摘錄。內容澎湃,掛一漏萬。

全球電影行業發展到哪一步了?

座談會上,張偉以《全球電影行業技術發展》為題發表了主題演講。長達一個小時的演講,分為三個部分展開:國際電影行業技術發展情況、我國電影行業技術發展情況以及展望與思考。很多電影人都清楚,我國電影行業技術與好萊塢存在不小差距,但究竟存在什麼差距、如何彌補這種差距,張偉聊到了。

張偉說,隨著技術疊代與產業應用的融合創新,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已經進入工業4.0時代,其特點可以用「融合創新、多點突破」八個字來概況。AI行業的興盛,讓電影攝製、影院建設、產業發展方面都出現了新的變化和突破。

她提到,如今高新技術格式電影成為全球電影產業發展重點;LED顯示系統拍攝自《曼達洛人》開始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包括中國在內全球七個國家擁有虛擬攝製影棚;拍攝上雲,直接在雲端剪輯、調色更是節省了很多麻煩。

張偉表示,我國的LED放映技術已躋身世界前列,國產LED占據虛擬棚拍攝主要市場,多家企業生產的LED顯示屏通過DCI-DCSS檢測;「雲端製作」也成為新趨勢,電影拍攝與製作「上雲」已形成產品與解決方案;通過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傳統插幀方法出現的「偽影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

所謂「電影強國」指的就是基礎設施領先、影片製作水平科技含量高、自主創新能力突破以及全產業鏈建設。目前我們電影科技仍面臨挑戰和發展短板,比如拍攝製作水平需要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仍需突破、全產業鏈信息化建設還要加強、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高水平創新型科研團隊建設支撐不足。

從自信到焦慮,再到探知與創新

郭帆演講的題目是《人工智慧與電影工業化3.0》。他說,拍攝《流浪地球2》時,就嘗試了AI技術。最初是為了解決視效、音效問題,電影里出現的年輕版吳京、劉德華,以及李雪健的修復版聲音,都是AI深度學習後的產出。

形容AI,郭帆用了「湧現」兩個字。AIGC可以幫你寫故事,雖然生成的劇本只有六七十分;AIGC可以幫你作畫,幾秒就能畫出一張具備二三十年功力的畫作。隨後,AIGC開始顛覆動畫製作。看得越來越多,郭帆也越來越焦慮。

與此同時,好萊塢迎來了63年以來最大規模罷工,超過17萬名編劇和演員停止工作。這讓他想起了1811年的盧德運動——這是一場英國工人以破壞機器為手段反對工廠主壓迫和剝削的自發工人運動。郭帆突然冷靜下來了,他說自己意識到,與好萊塢(技術)同步似乎也沒想像中那麼重要。

郭帆決定走出去,去電影之外看看AI到底在幹什麼。在2023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他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亞勤對談,眉頭緊鎖——張院士說的自己一句也聽不懂。他去了華為、小米、蘋果、微軟、谷歌、因特爾,看了最新的技術。

回來後,郭帆總結了三個趨勢:多模態整合,未來我們可以用一款應用幾乎解決所有的AI問題。模型構建的顛覆,AI發展到什麼階段了?你給它一段視頻,它甚至可以為你直接生成3D模型。第三個趨勢是,數字人日趨完善。

郭帆預判,電影工業化3.0、即人工智慧時代,本質上是成像技術的革新。過去從策劃、劇作、籌備、拍攝、剪輯、後期、成片的全流程,如今可能會簡化成策劃、成片。中間有幾個階段,誰也不清楚。與此同時,創作方式必然要迎來疊代:基於大語言模型的劇本創作,基於生成類和實時渲染類視頻的拍攝、光影、畫面創作,基於數字人技術的表演創作,等等等等。郭帆不焦慮了。

讓電影能賺到更多的錢

尹鴻做了《電影強國建設下中國電影工業體系的建構》的主題演講。

他先就「什麼是電影工業體系」做了詳細回答。尹鴻說,電影工業體系不僅僅是服務於高成本大片,更服務於所有工業產品;不僅體現為高新科技,更代表先進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是市場基礎上分工化、專業化、標準化、科技化的電影產生和傳播系統;電影工業體系與電影產業體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體兩面。

目前來看,中國電影工業體系的成就不俗,影片數量位居世界前列,頭部片接近世界先進產出水平,市場化的電影製作發行放映體系基本完整,電影工業體系初具規模,本土市場開發充分。但長遠來看,仍存在一些問題: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影片不足,大量影片創作水平不高,產業整合尚未完成,規模小、效應低…

緊接著,尹鴻從國產科幻片、北美電影發行數量、美國電影製作投資規模、全球影片國際傳播等方面,深度分析了如今中國電影工業體系的現狀。電影工業體系的建構歷程,可以提升電影生產力、生產水平,產生規模經濟效益。

影視製作發行是美國最有價值的文化和經濟資源,創造了210萬個工作崗位,帶來了143億美元的工資,創造了156億美元的公共稅收,從業者的平均薪水高於全球平均工資32%,美國的影視行業幾乎在全球都可以製造貿易順差。

他展望道,未來中國電影可以在穩定數量的同時,藉助電影工業化努力提升產品質量,形成100-150部達到電影工業生產標準和創作品質的電影產品,市場從地域性走向全國性、全球性,形成領導型的創作、生產企業和基地為「恆星」的產業體系,以及加強電影行業之間、文娛行業之間的科技融合。

本次座談會由國家電影局主辦,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承辦。參會人員包括:中宣部電影局常務副局長毛羽、中宣部電影局副局長陸亮、中宣部電影局副局長羅楊等主抓電影的官員,以及眾多業內人士。

文/馬二

The End

往期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98df1f38031be261e13dde7dcbd04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