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向歷】8 月 30 日,宜群星閃耀

2023-08-30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單向歷】8 月 30 日,宜群星閃耀

人們通常認為,創造總是始於模仿。而對極少數的天才來說,重複即死亡。

波蘭科幻大師斯坦尼斯瓦夫·萊姆認為,去吸收別人的獨特性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會消解自身的潛能,「不知道別人是怎麼寫的,就不會陷到窠臼中」。

無拘無束的想像讓生於上世紀的萊姆成為了如今信息時代的預言者。無論是網際網路、VR,還是以巨大的虛擬資料庫為支撐的搜尋引擎,都在他筆下被一一構想。

斯坦尼斯瓦夫·萊姆

在 iPad 和 Kindle 出現的數十年前,萊姆就設想出了電子閱讀器,還進一步預言了這一發明會對紙質書以及人們的閱讀心態造成的影響:

「我在書店裡度過了一下午,可裡面沒有書。近半個世紀都再也沒有印刷過書……徜徉在書架之間,感受手中的書籍的分量,強烈的閱讀慾望似乎變得不再可能了。書店成了電子實驗室。書是帶有記錄內容的晶體,可以藉助 opton 閱讀。Opton 的模樣類似於一本書,但封面之間只有一頁。輕觸一下,文本的下一頁就出現在表面上。」

而僅僅將萊姆定義為科幻作家是不準確的,他像是擁有獨一無二的結構的榫頭,在文學分類中找不到能與其完美承接的槽口。

萊姆寫過一部短篇小說集《完美的真空》,裡面彙集了十六篇對不存在的書的書評。

其中有幾篇發表在《紐約客》上,一些讀者還以為文章所評論的書是真實存在的,費勁地搜尋了許久。

斯坦尼斯瓦夫·萊姆

專家總是遵從一套標準,天才則嘲弄規則。

萊姆將《完美的虛空》當作一次「思維操練」。對這一「虛擬書評」在文學界中產生的影響,他戲謔道:

「一位並不存在的德國科學家,為一本並不存在的書寫的一篇書評…有趣的是一些歷史學家居然真的被騙了,書出版時他們以為這是為一部真實存在的書所寫的書評呢。」

向歷 2023·經典款

現已上市,購買請點

單向歷 衍生周邊

拼貼詩盲盒

點擊直達購買

單向歷 靈感提示詞

激活大腦通路

點擊直達購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9674b3a672c88f45c917b8ee7f2ae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