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青年力量,釋放無限可能丨青年科技論壇現場實錄

2023-11-05     DeepTech深科技

原標題:聚焦青年力量,釋放無限可能丨青年科技論壇現場實錄

2023 年 11 月 2~3 日,2023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以下簡稱 TR35)亞太區發布儀式暨青年科技論壇在杭州未來科技城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現場重磅發布了今年 TR35 亞太區以及全球的入選名單。

大會開場,中共杭州市委常委、餘杭區委書記劉穎首先簡要回顧了餘杭的悠久歷史、古老文化,並表示餘杭今天在科技創新人才、院所和企業布局等方面所取得的傲人成績與千年的良渚精神一脈相承,十分歡迎創新創業人才來到餘杭、共同成長。

圖丨中共杭州市委常委、餘杭區委書記劉穎

隨後,多位中外院士為活動帶來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首先祝賀了新晉入選 TR35 的科技青年,並表示未來屬於年輕人。通過對免疫學、代謝學的回顧和展望,他進一步指出健康事業的重要意義,並向投身醫療的年輕人提出了讓第三次醫學革命發生在中國乃至餘杭的美好期望。

圖|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系統工程學院研究員、博導王自力則從他研究的可靠性和基於故障機理的分析方法等領域出發,在現場演講中對新一屆入選 TR35 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表示了祝賀,並表示高質量、高品質的生活是科技創新發展的終極目標,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則需要對不確定性的不斷控制,以及系統科學的思維。

圖|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系統工程學院研究員、博導王自力

剛剛拿下國際凝聚態物理最高獎巴克利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科學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通過視頻的方式發表了他在量子物理領域的前沿研究與思考,並分享了他在南方科技大學機制體制改革工作中取得的、關於激發科研人才創新活力的寶貴經驗,同時鼓勵包括 TR35 入選者在內的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苦練「內功」,為祖國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圖|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

奧克蘭大學教授、紐西蘭皇家學會院士 Elizabeth Broadbent 在現場的發言中生動地講述了她從電氣工程走向健康心理學、陪伴機器人等領域的研究歷程,並鼓勵在場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不要為自己設限,要勇於打開視野、交叉跨界,做真正對人類社會有益的創新。

圖|奧克蘭大學教授、紐西蘭皇家學會院士 Elizabeth Broadbent

在隨後的致辭中,《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代表 Ted Hu 在致辭中介紹,《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關注並致力於推動全球範圍內的科技創新,以及這些科技創新給商業和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旨在每年評選和表彰各個尖端科研和工業領域的頂尖青年創新者,進而加速科技創新的步伐。

圖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代表 Ted Hu

隨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聯合出版人陳禺杉在會上正式發布了 2023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TR35 全球入選者名單。

圖|2023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全球入選者

作為活動的重磅環節,DeepTech 聯合創始人兼 COO 張嵐發布了 2023 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亞太區入選者名單,現場為入選者們頒發了這一獎項。新晉入選 TR35 亞太區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們先後展示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創新思想。

他們或是將經典技術展開全新應用的遠見者,或是勇於挑戰技術極限的先鋒者,又或是專注於新技術研發的發明家,抑或是為人類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的人文關懷者,當然,也有將「顛覆式創新」變成「顛覆式公司」的創業家。這場頒獎典禮,向全世界展示了這群年輕人的科技創新力量,他們在分享中帶來的經驗和野心,也為到場科技界嘉賓的思想碰撞定下了基調。

圖|2023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亞太區入選者

正值 2023 餘杭國際人才月啟動之際,2024 年 TR35 亞太區的報名以及杭州餘杭「全球未來科學家計劃」也在本次峰會上正式啟動。

圖|杭州餘杭「全球未來科學家計劃」暨 2024 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亞太區報名啟動儀式

啟動儀式結束後,大賽特別設置了「科技如何賦能發展」巔峰對話環節。在陳禺杉先生的主持下,奧克蘭大學教授、紐西蘭皇家學會院士Elizabeth Broadbent,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二維材料與石墨烯研究中心主任、智能功能材料研究所聯合主任、材料科學及工程系傑出教授、物理系傑出教授、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Antonio H. Castro Neto,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印度國家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Seeram Ramakrishna,麻省理工學院高級研究科學家、美國核學會 Fellow 胡玲文共 4 位頂級科學家,圍繞當下前沿技術突破帶來的新機遇展開了深入的探討,為前沿技術創業者與生態利益相關者帶來了寶貴的洞見與建議。

圖| 「科技如何賦能發展」巔峰對話

峰會因科技而團聚,在第二日的論壇活動上,數十位專家、研究者圍繞各自的研究領域繼續展開討論,深入剖析前沿技術不同的側面。

無限的壽命

生命科學,不僅改變了我們對生命的認知,更改變了我們對未來的期待與展望,生物經濟在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的公正和發展,它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關係重新定義,催生了一系列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機會,為未來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希望和潛力。

天津大學教授、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副院長許敏鵬在題為《有力量的思想讓生命走得更遠》的演講中表示,未來意念控制將成為最自然的人機互動方式,所以腦機接口技術非常重要,它能夠為我們的思想插上自由飛翔的翅膀,許敏鵬認為隨著腦機接口技術不斷發展,一些科幻電影里的場景將能在不遠的未來成為現實。

圖|天津大學教授、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副院長許敏鵬

北京大學研究員、助理教授曹雲龍在分享中表示,過去三年時間裡,團隊主要研究人體感染新冠病毒的變異和接種新冠病毒疫苗產生的免疫力,在基於對病毒和宿主相互鬥爭過程的深刻理解,團隊實現了對新冠病毒演化的準確預測,開發的預測模型可以幫助中和抗體藥物研發、推動疫苗疊代,希望這項技術能夠大幅提升人類對抗病毒的能力。

圖|北京大學研究員、助理教授曹雲龍

圍繞生物科技的未來發展與商業潛力這一話題,博遠資本創始合伙人陶峰作為主持人,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助理教授、特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潤銘以及立康生命科技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陳立在圓桌討論中帶來了最前沿的技術洞見,也分享了行業的最新進展。

陶峰指出,解放後,過去幾十年時間裡人均期望壽命的大幅提升得益於抗生素,外科手術,以及對一些心血管和慢性代謝類疾病醫學治療手段的進步,面向未來,這一數字繼續提高的障礙主要在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抗衰老本身等領域要獲得更大突破。其中,就腫瘤治療而言,陳立在討論中表示,雖然大家聽起來可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最有可能治癒腫瘤的方式就是利用腫瘤新生抗原,調動自身的免疫系統,對每個人的腫瘤進行精準治療。

而在壽命和疾病之外,王潤銘表示,從社會醫學的角度來說生命一定是有質量的,也會有量化指標去評價,在保證一定的生命質量的情況下,延長壽命才更有討論的意義。在未來,一些多途徑、多機制、多靶點的藥物在衰老相關的複雜生命體系中可能會有潛在的應用。

圖|無限的壽命圓桌對談

無限的能源

自20世紀初以來,新材料產業一直是人類社會重要的科技領域之一。比如以新能源材料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崛起引起電力、IT、建築業、汽車業等多個產業的重大變革和深度裂變。更長遠來看,新材料不僅僅是更耐用、更環保、更高效的材料,更是一種對能源、製造、前沿科技領域突破的源頭驅動力。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印度國家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Seeram Ramakrishna 在演講中表示,目前我們使用的很多能源是有限的,但是人口壽命在變長、人口變多,當前的能源資源很難滿足未來人口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煤炭等能源的發展會帶來污染問題,所以現在我們還需要改變能源結構和現狀,清潔能源就變得更加重要。與此同時,如果我們能有更多方式來儲存能源、和更多元的能源設施和系統,那我們的電網和能源系統將能夠變得更加靈活。

圖|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印度國家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Seeram Ramakrishna

隨後,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二維材料與石墨烯研究中心主任、智能功能材料研究所聯合主任、材料科學及工程系傑出教授、物理系傑出教授、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 Antonio H. Castro Neto 帶來了關於未來電池技術的分享:我們現在看到的電池,和電池剛被發明出來時,基本原理沒有發生過變化,即兩個電極、電解質和其中的離子,在電極間加上電壓,電解質就會流動。

如果用固態的介質替代原有的液態介質,就會變成固態電池,離子的流動是通過固態的介質進行,而其他的原理還是一樣。他表示,與液態電池不同,固態電池的離子遷移率取決於晶體移動、拓撲結構等,目前團隊正在研究具有更高遷移率的晶體結構,他說,「這就是未來。」

圖|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二維材料與石墨烯研究中心主任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 Antonio H. Castro Neto

麻省理工學院高級研究科學家、美國核學會 Fellow 胡玲文帶來了題為《可持續能源發展實現凈零目標的挑戰和機會》的演講。她認為,能源是全球性的問題,所以就需要全球性的合作或者全球化的解決方案,這就再次強調了不同地區和組織要共同協作,保證能源的安全和未來投資的效益,在這個過程中,核能將持續作為可持續性的能源發揮作用。與此同時,學界、工業界、政府和研究機構等也要合作起來,將共同的夢想變成現實。

圖|麻省理工學院高級研究科學家、美國核學會 Fellow 胡玲文

浙江大學求是講席教授、衢州動力電池與儲能研究院院長陸俊隨後登台。他認為,近年來我們能看到電池能量密度在以每年10%~20%的速度快速提升,這個速度在學術界是輕鬆做到的,但從產業界的視角來看,難度是非常大的。陸俊的團隊近期關注點集中在電池正負極,同時也涉及到鋰硫空氣電池、鋰離子電池回收等,陸俊從學界的視角出發,一方面希望更多科研團隊能夠攻克前沿電池技術,一方面也希望出現更多產業界的介入,讓實驗室里的技術能更快速應用到產業、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

圖|浙江大學求是講席教授、衢州動力電池與儲能研究院院長陸俊

觀點的交鋒並沒有就此停下,在隨後的「無限的能源」圓桌討論環節,在JLcapital venture studio 合伙人、中石油 CCI 基金投委成員胡謹的主持下,北京大學助理教授羅昭初、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原亞焜以及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姚永剛 3 位嘉賓,分別分享了來自學界的洞察和觀點。

原亞焜在提到「無限的能源」時表示,目前行業關注的都是清潔能源,比如風能、太陽能以及潮汐能等,可控核聚變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前沿研究領域。羅昭初從他的科研角度出發,認為能源永遠是有限的,但是我們還能更加節約能源,比如人腦能做很複雜的數據處理,同時能耗非常低,是一種存算一體的結構,如果未來的計算晶片能夠實現類似的效果,意義會非常重大。

姚永剛在談到硬科技創業時表示,硬科技創業本身就很困難,時間周期都以五年、十年計算,如何加速這個進程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對科學家、學界人士來說,進入商業領域,需要更多投資機構、市場機構為其搭配相應的資源,這點也至關重要。作為投資界人士,胡謹則表示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希望資本有時間、有沉澱,可以幫助行業拓展和行業配套,推動產業鏈整體素質跟上科學家和科技創業團隊的步伐。

圖|無限的能源圓桌對談

無限的空間

人類的活動、利用空間無限膨脹。向外,我們仍在探索最遙遠的星空,以更突破性的航天技術縮短我們與其他天體的距離;向內,我們把精細的構造塞進最先進的晶片里,驅動智能世界的運轉,同時還藉由 VR、AR 等技術進一步拓展我們的世界,在實際和虛擬兩個層面持續創造新的空間。

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員鐘有鵬在演講中表示,當量子和信息技術糾纏在一起,會產生很多有意思而且意義深遠的應用,其中量子計算機近幾年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由於量子計算在密碼破解、藥物設計等眾多領域具有潛在的顛覆性能力,各國政府和科技公司紛紛投入巨資研發量子計算機。然而目前量子計算機的規模離實際應用還有遙遠的距離,而且由於製程工藝限制,在單個晶片上集成更多量子比特變得越來越困難。基於多晶片互聯的分布式量子計算方案有望突破該困境,但目前晶片間的高性能互連限制了該技術的發展。近年來,鐘有鵬團隊在量子晶片互聯方面接連取得重要突破,以更巧妙的直接鍵合連接方式,在用更便宜、通用的鋁材料製作的超導同軸線的情況下,大幅降低了量子晶片互聯的損耗,這一系列技術進展也讓大家對分布式量子計算技術路線產生了更大的信心,相信這將會成為一條進一步擴展超導量子計算機的技術路線。

圖|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員鐘有鵬

「當我們在尋找一個新的計算模式,量子計算就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方向。」河南省量子信息與量子密碼重點實驗室副教授黃合良在題為《量子計算:探索未來計算的奇點》的演講中表示。為了能夠造出優越的量子計算機,團隊正在專注研究量子糾錯問題以及量子計算的近期應用。

人類的第一台通用計算機重量超過 30 噸,占地面積超過 170 平米,以至於 IBM 前董事長曾認為世界計算機需求量大約為 5 台,但我們今天看到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台 1 千克重的筆記本。從這個角度聯想量子計算的未來形態,就非常值得期待。

圖|河南省量子信息與量子密碼重點實驗室副教授黃合良

在題為《衛星遙感監測地面的每塊地、每棵樹》的分享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曾也魯在演講中表示在全球衛星遙感數據的支持下,衛星遙感在數字經濟領域裡面也得到相應的應用,比如像數字農業、數字林業、數字光伏和數字可持續。

面向未來,曾也魯表示,更加豐富和精準的數據將能夠支撐農業可計算領域的發展,讓更多過程變得無人化;另一方面,對建立可感知的城市,衛星數據能夠從三維高精度地圖、城市監測的角度,助力自動駕駛等領域的發展。

圖|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曾也魯

在隨後的圓桌討論環節,在 DeepTech 學術合作總監吳迪的主持下,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嘉敏、天目山實驗室副教授翟朋博兩位學界嘉賓,在視角和觀點的交鋒中帶來了更加深刻的洞見。

吳迪在介紹「無限的空間」時表示,空間,不管是宏觀尺度還是微觀尺度,都意味著一種可能性,就像科研路上的探索。

說到未來的可能性,吳嘉敏表示,在他的領域,AI for Science 可能在未來帶來顛覆性變革,以大量的數據抽象出來更多潛在的規則,特別是在生命科學這樣的複雜領域,將會帶來巨大改變;翟朋博則認為,未來可能是一個電驅動的未來,當我們可以利用電去驅動所有的小型器件、大型設備甚至是航空航天系統時,將產生無限的機會。

圖|無限的空間圓桌對談

無限的智力

如果問起近年來科技領域最火熱的話題,ChatGPT 為代表的 AI 模型大爆發會是很多人的答案。在大模型的加持下,AIGC 有望助力內容生成跨越新時代,並開啟人工智慧應用的新浪潮,新的範式正在形成。

Elizabeth Broadbent 教授在圍繞數字人展開的分享中表示,在如今這個技術社會,孤獨成為一個日漸嚴重的社會問題。過去十五年來,在醫療機器人領域我們看到了多個產品能夠增加我們的社交聯繫感,通過與機器人對話、建立情感聯繫,達到減少孤獨感的目的。機器人還可以提醒人們參加更多真實的社交活動,以及通過遠程聯繫的方式拉近與更多人之間的關係。

Elizabeth Broadbent 圍繞數字人技術展開了研究,表明了數字人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與人類交流,甚至能夠疏導人類的情緒、壓力,以及給出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議等。這些行為意味著機器人和數字人將能夠很好地為人類提供陪伴服務。

圖|奧克蘭大學教授、紐西蘭皇家學會院士 Elizabeth Broadbent

遠也科技創始人兼執行長丁也在分享中表示可穿戴機器人的發展主要依靠驅動,傳感和機器學習算法的軟硬體的推進。在驅動部分,傳統外骨骼機器人更多嘗試直驅,電機加減速器或者液壓驅動的方式,而最新的軟體可穿戴機器人更多使用氣動驅動和電機加鮑登線的方式來模擬肌肉。在控制和與人類互動方面,AI 技術將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丁也認為現在的穿戴機器人的發展只是一個開始,希望通過機器人結合 AI 的技術,修復更多患者的缺陷,迎來更加多元、自由、平等的時代。

圖|遠也科技創始人兼執行長丁也

圍繞 AIGC 的應用問題,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孔祥傑表示其團隊正在利用 AIGC 技術在出行領域生成數據集。他表示,出行領域的數據本身是比較敏感且難以獲取的,而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我們就可以結合這個領域的知識和歷史數據,生成效果非常好的數據,最終支撐一些關鍵決策。當然 AIGC 在未來還會有更豐富的應用場景,比如醫療健康方面幫助醫生進行影像分析、健康數據分析、加快藥物研發等。

圖|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孔祥傑

隨後,國際創投董事、總經理張曙東作為主持,與加拿大女王大學助理教授曹志興、螞蟻集團技術總監,開放智能與創新技術部負責人曾曉東、Mindverse 創始人陶芳波 3 位嘉賓一道,在現場帶來了一場圍繞機器和人類智能話題的圓桌對話。

曾曉東認為,我們正在經歷網際網路誕生之後的第二個拐點,人們獲取有效信息更加高效,因為大模型獲取知識的速度比以往更高,這將會帶來非常多的新應用和新企業。

對於 AI,曹志興認為 AI 提供了基礎工具,是工具層面上的變革,AI 藉助這些工具可以催生新的發現,而這些新發現、新突破將支持生命科學研究開闢新的天地。

張曙東補充道,不僅僅是生命科學領域,AI 大數據在其他領域也面臨著數據如何轉化為知識的問題,如果新的知識又能夠對目前的智能有解釋作用,也許可以再推動 AI 往前更進一步。

陶芳波認為,雖然目前大模型已經取得相當的成果,但目前還都需要依賴雲計算,他期待未來某一天終端側 AI 能夠做到不錯的效果,那麼所有數字化應用都會圍繞 AI 重構起來,這將是 AI 大眾化的標誌性轉折點。

圖|無限的智力圓桌對談

本次活動由杭州市委人才辦、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管委會作為指導單位,餘杭區人民政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共同主辦,餘杭區委人才辦、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管委會共同承辦,DeepTech、雲樾科技(杭州)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執行,是繼 2021 年 TR35 亞太區發布儀式正式落地中國之後,第三次來到杭州未來科技城。

持續兩日的峰會上,近 80 位海內外學術大咖、科技商業領袖和資本代表相聚杭州會場,為我們繪製出了一份關於中國創新技術與產業發展的藍圖。後續更多精彩,歡迎持續關注 DeepTech 深科技公眾號,一同把握新時代的技術脈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711fef91b68c604ba91cc98540ea3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