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醫網整理自國家衛健委官網
近視將直接影響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必須關注!
目前,我國近視防控形勢不容樂觀。有數據顯示,中國近視患者人數已達6億。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2018年中國兒童青少年近視調查結果》顯示兒童青少年近視率過半、達到53.6%。其中,小學生為36%,初中生為71.6%,高中生為81%。
為進一步推動《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落實,國家衛健委制定了《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以為更科學規範開展防控工作,提高防控技術能力。
現將《指南》中內容整理如下:
近視名詞術語
點擊滑動查看隱藏內容
1.視力:又稱視銳度,指眼睛識別物象的能力,分為中心視力與周邊視力(即視野),前者系指眼底黃斑區中心凹的視銳度,後者系指黃斑區注視點以外的視力。一般所謂視力均系指中心視力而言。識別遠方物象的能力稱遠視力,識別近處物象的能力稱近視力。
2.裸眼視力:又稱未矯正視力,指未經任何光學鏡片矯正所測得的視力,包括裸眼遠視力和裸眼近視力。
3.矯正視力:指用光學鏡片矯正後所測得的視力。包括遠距矯正視力和近距矯正視力。
4.視力不良:又稱視力低下。指根據《標準對數視力表》(GB11533—2011)檢查遠視力,6歲以上兒童青少年裸眼視力低於5.0。其中,視力4.9為輕度視力不良,4.6≤視力≤4.8為中度視力不良,視力≤4.5為重度視力不良。兒童青少年視力不良的原因多見於近視、遠視、散光等屈光不正以及其他眼病(如弱視、斜視等)。
5.近視:指人眼在調節放鬆狀態下,來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線經眼球屈光系統後聚焦在視網膜之前的病理狀態,其表現為遠視力下降。
6.篩查性近視:應用遠視力檢查、非睫狀肌麻痹狀態下電腦驗光(俗稱電腦驗光)或串鏡檢查等快速、簡便的方法,將兒童青少年中可能患有近視者篩選出來。當6歲以上兒童青少年裸眼遠視力<5.0時,通過非睫狀肌麻痹下電腦驗光,等效球鏡(SE)<﹣0.50D判定為篩查性近視;無條件配備電腦驗光儀的地區,可採用串鏡檢查,當正片(凸透鏡)視力下降、負片(凹透鏡)視力提高者,判定為篩查性近視。
7.睫狀肌麻痹驗光檢查:睫狀肌麻痹驗光即通常所說的散瞳驗光,是國際公認的診斷近視的金標準。建議12歲以下,尤其是初次驗光,或有遠視、斜視、弱視和較大散光的兒童一定要進行睫狀肌麻痹驗光,確診近視需要配鏡的兒童需要定期複查驗光。
近視分類
根據散瞳後驗光儀測定的等效球鏡(SE)度數判斷近視度數,根據SE度數可以把近視分為低、中和高三個不同程度。
低度近視:﹣3.00D≤SE<﹣0.50D(近視50~300度之間);
中度近視:﹣6.00D≤SE<﹣3.00D(近視300~600度之間);
高度近視:SE<﹣6.00D(近視600度以上)
根據近視病程進展和病理變化,又可以將近視分為單純性近視和病理性近視:
單純性近視:多指眼球在發育期發展的近視,發育停止,近視也趨於穩定,屈光度數一般在-6.00D之內。其中絕大多數患者的眼底無病理變化,用適當光學鏡片即可將視力矯正至正常。
病理性近視:多指發育停止後近視仍在發展,並伴發眼底病理性變化的近視類型,亦稱為進行性近視,大多數患者的度數在﹣6.00D以上。常見眼底改變有近視弧形斑、漆裂紋、脈絡膜新生血管、黃斑脈絡膜萎縮、視網膜脫離、後鞏膜葡萄腫等。
如何防控近視
篩查
各機構要做好托幼機構、中小學校兒童青少年視力篩查工作。內容包括裸眼視力、戴鏡視力(如有戴鏡)、非睫狀肌麻痹下屈光檢查,視覺健康影響因素評估,有條件地區鼓勵增加眼軸長度、角膜曲率測量,其中遠視力篩查應採用《GB11533—2011國際對數視力表》。
篩查頻率每學年不少於一次;電腦驗光採用的自動電腦驗光儀應符合《ISO10342—2010眼科儀器:驗光儀》的規定。
篩查單位應當在篩查結束1個月內,按照篩查技術流程圖反饋篩查結果。
建立視力檔案,隨學籍轉移
對0~6歲兒童和中小學生進行定期視力檢查,建立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檔案。
及時分析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狀況,早期篩查出近視及其他屈光不正,動態觀察兒童青少年不同時期屈光狀態發展變化,早期發現近視的傾向或趨勢,制訂干預措施,努力減少近視,特別是高度近視的發生與發展。
小學要接收醫療衛生機構轉來的各年度《兒童青少年視力檢查記錄表》等視力健康檔案,確保一人一檔,隨學籍變化實時轉移,並與中小學生視力檢查銜接。
培養健康用眼行為
個體、家庭和學校應當積極培養「每個人都是自身健康第一責任人」的意識,主動學習掌握眼健康知識和技能。
建設視覺友好環境
家庭、學校、醫療衛生機構、媒體和其他社會團體等各界力量要主動參與建設視覺友好環境。
增加日間戶外活動
學校、家庭和社區共同努力減少兒童青少年長時間持續視近工作,採取多種措施,為兒童青少年提供相關條件,督促兒童青少年開展戶外活動。
規範視力健康監測與評估
各地要制定本地學生常見病及健康影響因素監測實施方案,組織相關培訓,做好現場調查和監測、數據錄入、結果分析與上報等工作。
逐級撰寫當地近視監測和評估報告,並將監測及評估報告及時報告政府並通報教育行政部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或調整近視干預措施和活動,將主要信息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
科學診療與矯治
經過近視篩查以及監測等工作,應對兒童青少年進行分級管理,科學矯治。
1.對視力正常,但存在近視高危因素的學生,建議其改變高危行為,改善視光環境。
2.對遠視儲備不足或者裸眼視力下降者,其視功能可能異常,建議到醫療機構接受醫學驗光等屈光檢查,明確診斷並及時採取措施矯治。
3.佩戴框架眼鏡是矯正屈光不正的首選方法,建議家長到醫療機構遵照醫生或驗光師的要求給孩子選擇合適度數的眼鏡,並遵醫囑戴鏡。對於戴鏡視力正常者,學齡前兒童每3個月或者半年,中小學生每6~12月到醫療機構檢查裸眼視力和戴鏡視力,如果戴鏡視力下降,則需在醫生指導下確定是否需要更換眼鏡。
4.近視兒童青少年,在使用低濃度阿托品或者佩戴角膜塑形鏡(OK鏡)減緩近視進展時,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生指導下,按照醫囑進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6L6120BMH2_cNUgSp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