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遇到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媽媽,比較愁苦的和我聊天:
她家孩子的學習可能因為開始的過早(學前班和幼小銜接前後上過3個班),導致他現在對很多東西都沒有興趣。每天回家做作業比較磨蹭,一般情況做作業要發一二個小時還完成不了,時常有些畏難情緒……
目前最喜歡的就是做遊戲類的數學題啊、玩變形金剛的組裝玩具等,就是不想寫作業,也不願意看書閱讀……
媽媽焦慮的問我要怎麼提高孩子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學習的興趣?
往往孩子不愛學習,通常是因為大人用不正確的方法,把孩子的激情給熄滅了。當孩子感受到通過學習而獲得成功的喜悅時,他就會越學越愛學,甚至欲罷不能的感覺。
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從無到有,從不會到會,從探索到結論的循序漸漸的過程,這個過程,有播種,有開花,有結果,也有收穫。
我們不妨先看看孩子平衡性好不好,一條腿站不站得住,學跳繩是不是很困難,摺紙是不是很費力,還有偏食、小時候爬的少,運動不足等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作業磨蹭。
注意力不集中,就來說說關於注意力的培養:
首先要多運動,協調運動要跳繩,精細動作要摺紙,寫字等,還要多練平衡性,一條腿站穩等;
其次要飲食均衡,不挑食、不偏食,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是吃出來的,營養不均衡導致的;
另外對孩子不要照顧得太好,處處以他為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自理能力強的孩子注意力才會格外好;
其他方面,比如下下棋、多給孩子一些思考問題的機會等等,都能夠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還有一點很重要,孩子做作業吃力,也可能是因為寫字非常吃力,書寫能力困難。或是因為作業多或者是做起來比較吃力,學習能力不足引起。
只有找到了癥結才能解決問題。
思考能力可以說就是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主要表現在:觀察力、想像力、表達能力、推理能力、創造力等等,從小就要開始培養,從生活中開始培養,從小事情中慢慢的訓練。
比如從孩子3、4歲主要培養想像力,讓孩子說一說什麼東西有什麼用?什麼符號像什麼?大點了可以問孩子這件事情怎麼辦?說得越多越好,讓孩子從不同角度的說一說,說多了,思維也就打開了,想像力是思維的窗口哦!
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想問題,本身也是創造力的培養,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這個過程中,既培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對於小學生來講,還要加入一個很重要的能力:計算能力。小學計算耗費了數學時間的百分之六七十的時間,解決了計算問題,就等於提高了孩子的學習數學的效率,計算要以整體看數為基礎,除了蠻算,還是有方法有技巧的。
首先,增加孩子的信心。見多識廣,孩子學得多,知道就的多,得到表揚和被關注的機會就多,就會增強信心、孩子就覺得自己聰明。孩子不是因為聰明才聰明,而是孩子感覺到自己聰明才聰明。
其次,孩子積累了大量的各種經驗(包括許多數學語言),孩子理解力的基礎就是大量經驗的積累。
第三,增強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增加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通過思維訓練,可以為孩子未來的發展積聚充足的能量和力量。
至於學習力的培養,這位家長反問我說,是不是因為讓孩子學的多了(3個學前培訓班),因此孩子在小學才會適得其反?
其實,小孩子學了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怎麼教的、怎麼學的,才是比較重要的部分。
首先,成人不要把將來要學的東西生硬的教給孩子,死硬地提前學肯定不好。
其次,從知識層面來說,知識是概念、是不靈動的,而讓孩子通過知識,能夠靈活運用才是教育的關鍵。因此,讓孩子掌握髮展必備的知識,但教多了沒有必要,不教孩子無法發展,錯過關鍵期,將來費力也難學好。
還有,教知識不如教能力,自己有一桶水關鍵給孩子指出一條河。學多好與不好,關鍵看要怎麼教。
事實上作為家長不妨反思一下,在學校里,不願意學的孩子是知識多的呢,還是知識少的?是聽得懂的願意學呢,還是聽不懂的願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