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大學畢業儘量去大城市別回家鄉?這4個底層邏輯說明白了

2022-08-29     職場火鍋

原標題:為什麼說大學畢業儘量去大城市別回家鄉?這4個底層邏輯說明白了

如果你懂「轉移支付」這四個字,你就知道題主這句話說得太好了、太有良心了、也太現實了!

某中縣1.8億「打包」拍賣175家單位食堂的30年經營權。這個信息說明了什麼?底層邏輯是,這個縣「賣地」走不通了,縣裡沒錢了,寅吃卯糧,竟然開始「吃」三十年後的「家底」了。這個縣的年度財政收入15億,支出55億,缺口40億。它根本沒有造血能力,維持生計的錢來源於東部發達六省市的「轉移支付」。

什麼是「轉移支付」?就是把經濟良好的城市的「貢獻」,支援經濟困難的地區。吃「轉移支付」的縣城比比皆是,而能提供出「凈利潤」的省市並不多。用膝蓋想一想:家鄉小城連「造血」能力都喪失了,體系內的人員都靠吃「救濟」過日子了,你回到家鄉求職,還能有多大的發展?

所以,談職業規劃,千萬不要輕易聽信所謂「職業規劃師」的忽悠。職業規劃,只談職業,只看工作,不看城市的現狀和潛力,不是「騙人」就是「傻子」。一座家鄉小城沒有經濟發展的後勁,工資都要靠「轉移支付」,職業發展的空間能有多大?在存量博弈的小城市,你沒有背景、沒有實力,憑什麼敢自信能吃到「好飯」?

再看大數據:2022年應屆生把78%的簡歷投向了大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有78.8%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把簡歷投向了3%的網際網路頭部企業。說明什麼?說明底層邏輯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哪些地區有潛力,人們自然就涌過去。雖然是「隨大流」,但人們並不傻,因為那裡錢多呀!家鄉小城,眼看著慢慢在凋零,你回去就業,而且還沒有人脈背景,怎麼跟人家在存量市場裡博弈?

所以,我有幾點建議:

【一】大城市依然具有虹吸效應,小地方正在加速空心化。

按照世界各國的發展規律和趨勢,城市化是一種社會發展的結果,資源更加集中,機會更多,相對更加公平,總體來說,大城市隨著人員湧入,依然是一個增量市場。增量市場的最大優勢,就是機會更多,競爭程度相對比較小,優秀人才的發展前景大、空間大、沒有上限。

你回到家鄉看看,村裡的年輕人都跑出去打工了吧?鎮上的年輕人都去縣城了吧?縣城的年輕人都去省會了吧?你回到村裡,是不是家鄉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縣城裡,幾年都沒有發展了吧?成片的新樓盤還有多少人再買?縣城的樓價是不是正在下降?在縣裡求職,除了公務、事業編、國企,還有什麼就業機會?靠「轉移支付」吃飯的縣城,工資水平能有多高?可能在未來十年,都在三四千、四五千的水平上徘徊!

如果你只是一條本科畢業的魚,你去家鄉的小河溝有前途,還是去大海里有前途?何況小河溝這種存量市場都沒有你的容身之地。

【二】你考慮過靈魂安放嗎?

家鄉小城鎮依然是一個典型的人情社會,看看江西國投員工周某的朋友圈吧——我怕你學習好呀!你學習再好也進不去好單位。你回到家鄉小地方,能得到你夢想的「歲月靜好」嗎?除非你有資源和背景,考入為數不多的好單位,才能享受到家鄉人情社會的「紅利」,否則,別人的「紅利」就是對你最大的傷害。所謂「歲月靜好」,是你根本得不到的。

看過一個女生的日記,在大城市稍微混得好一點,回到家鄉就被指指點點,被說成從事了見不得光的職業。回到家鄉創業,沒有人脈,不懂人情世故,基本上寸步難行。再看一則信息,家鄉老人破壞創業者的西瓜地,創業環境並不像網上描繪得那麼美好。

【三】你考慮過子女的未來了嗎?

有一句話說得太現實:今天你逃離北上廣,將來你還會逃回來!你逃離的大城市,將來你的子女還會「跑」回來。可是,你的子女還會重複你的老路。

我就是從小地方跳槽到北京的,十多年過去了,家鄉小城的同學朋友還是老樣子,工資水平還在三四千的檔次長期徘徊。他們雖然都買了房子,總價值幾十萬,還在不斷貶值。他們都想把孩子送到大城市裡讀書,希望孩子不要再回到家鄉。可是他們知道,他們的孩子在掏空他們六個錢包之後也很難在大城市留下來。

可是十幾年闖蕩大城市的同學,吃了很多苦,買了房子,升值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他們有底氣讓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讓孩子繼續留在大城市裡發展,第二代、第三代越來越好。可是,那些留在小鄉鎮的同學呢?他們的孩子都在拚命想逃離家鄉,可是,孩子們更難留在大城市。

【四】大城市與家鄉小城之間是一條單向路。

大學畢業,千方百計到大城市闖蕩吧。大城市就業機會多、發展平台高、薪酬福利好、沒有天花板,正如一句名言:人不能沒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假設夢想破滅了,畢竟你也掙了一些錢,再回到家鄉,也能買一套房子、留一點積蓄、找一份工作,還是可以過上平凡生活的!

但是,大城市與家鄉小城之間是一條單行線。你大學畢業後,還可以利用應屆生的身份找到正經工作,干幾年後實在留不下,你還可以回家鄉。但是,你大學畢業先回家鄉就業,干幾年後再想回大城市,就很難再融入大城市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2683a0cfb6223dd9b039379034d60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