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保護成傷害?迷你袋鼠重新引入澳洲保護區,保護太好竟「退化」了

2023-10-29   怪羅科普

原標題:過度保護成傷害?迷你袋鼠重新引入澳洲保護區,保護太好竟「退化」了

毛尾袋鼠,是一種澳大利亞特有的有袋類哺乳動物。

和我們熟知的大袋鼠不同,毛尾袋鼠屬於鼠袋鼠科,而袋鼠屬於袋鼠科

體型差異也很大,大袋鼠站起來的身高完全能超過1米8,而毛尾袋鼠,則是一種小型的類似沙鼠的動物,頭和身體也就三十幾厘米。

兩者的命運,同樣是天差地別。在澳大利亞,袋鼠是國寶,但也是讓人頭疼數量成災的動物,而毛尾袋鼠早在上個世紀初期,幾乎在這片土地消失了。

為了保護並恢復這種極度瀕危的有袋動物,澳大利亞可謂是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20世紀末,毛尾袋鼠的相關保護工作就已經啟動了,期間有成功也有失敗,但總體不是很理想。

直到今年,消失了100多年的迷你袋鼠,總算在南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站穩腳跟。

這些迷你袋鼠是在2021年引入的,今年在做調研的時候發現,被誘捕的毛尾袋鼠中有40%是未被標記的個體(新產生的),而且每個雌性幾乎都有一個新生兒。可見,數量是上來了。

但是,保護區里的毛尾袋鼠身體卻大不如前,體型比前幾代要小,用來逃跑的腳也變短了。明明被保護得很好,為何還變差了呢?

數量可觀到瀕危,只用了幾年時間

據澳大利亞記載,毛尾袋鼠在1910年的時候,數量可能在數百萬隻,隨處可見;

沒多久,毛尾袋鼠突然就像消失了一樣,有居民表示最後一次看到它是在1912年;

到1920年代,可以說,毛尾袋鼠在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已經滅絕了,屬於極度瀕危物種。

從隨處可見,到極度瀕危,只用了幾年的時間,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歐洲的殖民者,可能要為此負主要責任。

19世紀初,第一批歐洲定居者來到了這片土地,由於初期缺少食物,毛尾袋鼠成為人類最好的肉類蛋白質來源。

然而,吃,並不是毛尾袋鼠滅絕的主要原因,因為人類的干擾,毛尾袋鼠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

人類擴張領土,導致棲息地減少,因為可愛,人類還會將這種可愛動物當做寵物來飼養。最重要的是,人類的到來,還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捕食者。

在大自然中,毛尾袋鼠原來的天敵是楔尾鷹,這是一種大型猛禽,面對這樣的捕食者,毛尾袋鼠還是有自己的應對方案的。

當楔尾鷹俯衝下來的時候,它會發生尖銳的叫聲,並用強壯的後腿跳開楔尾鷹的鷹爪,如果這個方式不起作用,雌性毛尾袋鼠還會主動丟出育兒袋中的孩子,藉此吸引楔尾鷹的注意力,並逃脫。

憑藉這一套防禦手段,毛尾袋鼠還是能在猛禽的攻勢下存活下來。

然而,面對歐洲定居者帶來的紅狐和野貓,毛尾袋鼠沒有絲毫生還的機會。就算躲進洞裡,紅狐和野貓也能循著氣味找到它。

有研究表明,紅狐和野貓,是導致澳大利亞當地毛尾袋鼠滅絕的主要原因,而引進的歐洲兔和毛尾袋鼠食性相似,更是加劇了滅絕速度。

一波多折的保護工作

自從毛尾袋鼠數量岌岌可危之後,保護工作就已經開始了。

初期的保護工作,主要集中在控制紅狐數量

據報道,1992年的時候,在西澳大利亞州只有4個地區發現了毛尾袋鼠,1996年,控制紅狐之後,該區域的毛尾袋鼠出現地方增加至6個。

同年,還在澳大利亞多個州建立自然保護區,在如此努力之下,效果也是很明顯的。

毛尾袋鼠的數量直線上升,1996年時,甚至可以將其從受威脅名單中刪除,到了2001年,種群量增加到 40000 只,被認為是保護成功的動物。

然而,事與願違,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突然數量下降至原來的10%,也就是只有4000隻。

據當時的科學家分析,這是多方面原因導致的。一方面是因為毛尾袋鼠遭遇了幾種寄生蟲感染,還有一方面的原因是,紅狐數量是控制住了,但本土多了野貓和食蟻獸,這些動物的數量激增,導致毛尾袋鼠數量再次下跌。

於是,保護區又開始對野貓進行控制,甚至拒絕一切捕食者進入保護區。

但在這樣的呵護下,我們也只能在西澳大利亞州的一小部分地區以及南澳大利亞州附近的兩個島嶼上發現毛尾袋鼠。

2021年,野生動物研究團隊從這些僅有的野生區域,以及其它保護區里,調了120隻毛尾袋鼠,標記後將其投放在約克半島,毛尾袋鼠150年前在這個區域就已經滅絕了。

這是一個類似靴子的區域,三面環海,一面接壤陸地,為了確保毛尾袋鼠能在這片區域存活下來,人類在「靴子」的腳踝處,設置了捕食者的圍欄,用來阻擋狐狸野貓的進入,同時在這片區域給它們準備充足的食物。

如此偏愛之下,2年後的今年,這些迷你袋鼠,從120隻發展到了現在的200多隻,已經超過研究團隊所有人的預期。

但是數量的上漲,並不能代表毛尾袋鼠保護項目是成功的。研究人員在調研時,還發現,生活在保護區的毛尾袋鼠似乎失去了應對危機的能力。

和野外僅存的一些毛尾袋鼠相比,保護區里的個體,體型一代比一代小,擅長跳躍的腳也變小了。面對人類,也不害怕了,尤其是對花生醬,它們絲毫沒有抵抗力。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保護區生活太優越了,沒有天敵,沒有食物壓力,這些小動物們已經不需要再去面對危機,久而久之,身體反而退化了。

最後

毛尾袋鼠的人生,可謂是高高低低,一波好幾折。

過去想毀掉一個物種,很容易,但如今想要重新建立一個物種種群卻很難。

即使好不容易成功了,生活在保護區里所謂的「野生動物」還能和過去一樣,回歸大自然嗎?

有人說,澳大利亞動物的未來已經被圈住了。

確實,在澳大利亞,瀕危物種往往會在有圍欄、無捕食者的環境中生活,數量是多了,但已經和過去的種群發生了變化。

看似人類正在努力保護它們,實際上,這都是人類之前種下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