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斧聲燭影」還是退位讓賢?宋太宗的得國之路到底正不正

2019-12-06     知黑守白

宋太祖趙匡胤究竟是怎麼死的?歷史上一直眾說紛紜。有說因病去世,也有說酗酒過度,更有傳聞是斧聲燭影。可做為一個開國皇帝,儘管他的死因充滿疑惑,可歷史上關於他死因的介紹未免也太含糊了。


官方說法是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享年50歲,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宋史·太祖本紀》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說趙匡胤暴死,這種說法既立的穩也有原因可循,因為在此之前趙匡胤已經是病重了。而且五十歲在古代是高齡了,五十而知天命。所以正統的說法就是太祖暴死。


但是作為一個掌控天下的皇帝,那麼他的健康也是至關重要的。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呀。清朝劇中經常會有太醫給皇帝后妃把平安脈。我想,不止清朝,這放在哪個封建王朝對皇帝的健康都很重視吧。
可奇怪的是記載宋太祖生活起居的《太祖實錄》卻未見皇帝去世前後的信息及記載。這一點也不符合常情.
而之所以有另一個說法流傳於世是因為繼承人的選擇實在太蹊蹺了,歷經千年的儒家文化一直是父死子繼的傳統,在封建社會一般都是傳嫡而不是傳弟。
兄終弟及不過是在哥哥沒有子嗣的情況下的備選方案,而趙匡胤並非沒有子嗣,可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卻不是自己的兒子,卻是自己的弟弟,這怎麼能不惹人非議?

而且《湘山野錄》中流傳出另一種說法即「燭影斧聲」。也是有跡可循。


影斧聲,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後面值得玩味的是宋皇后一心想讓太祖的子嗣趙德芳即位,可最後來的卻是晉王趙光義。愕然下於是說出了一句更加佐證宋太宗得國不正的一句話:「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對於當時來的不是太祖兒子而是趙光義是非常詫異的,可見這是早有預謀的弒兄篡位之舉,而非巧合。宋皇后為了保命不得不低頭,承認他的地位。


而且從後期太宗登位後數次參與修改《太祖實錄》就可以看出他對這上面記載的一些事情非常緊張,緊張到了要親自參與修改,粉飾太平的地步。
或許還有人說了,他早有宋太祖生前與杜太后定下的金匱之盟,所以他本來就是名正言順地登位,壓根不需要這麼冒險

根據《宋史。昭憲杜太后列傳》記載,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樂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大意就是趙匡胤登基的第二年,杜太后病重。臨終前對著趙匡胤說:你知道為什麼你能夠奪取後周的天下嗎?就是因為他們沒有一個成年的皇帝,我擔心你百年之後,也會重蹈覆轍。你弟弟趙光義剛好成年,他繼承皇位肯定不會出問題,能讓成年人繼承皇位,應該是你的福分。
從古至今偏愛幼子的人都不在少數,漢朝竇太后也是偏愛幼子,想讓景帝先傳為給梁王,等自己的兒子長大後再還給景帝兒子,就因為這種偏愛,直接導致兄弟不睦,弟弟覬覦哥哥皇位差點釀成大禍。
杜太后的說辭是擔心幼主登基會導致社稷不穩,重蹈後周的覆轍。可當時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已經十一歲了,宋初期結婚年齡還是沿襲了唐朝的結婚制度,即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並聽婚嫁。
由此可以看出,趙德昭的年齡在當時已經不算小了,而且趙匡胤當時才三十五歲,正當而立之年。所以這份盟約與其說是預定下一位皇帝,倒不如說是提前預防為主。倘若中間有不測,就可依詔行事。
歷史就像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金匱之盟應該是真實存在的,不過裡面的具體內容只怕早已經是被篡改的面目全非了。否則這麼具有合法性的詔書在趙光義剛登基時就拿出來,豈不剛好堵住了悠悠之口。可這份詔書卻是在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即太平興國六年九月。才被顯示出來。
有這些資料可以大概猜測一番,這個金匱之盟的原意應該是杜太后想讓幾個兒子都輪流做皇帝再傳位給趙匡胤這一脈,宋史紀事本末也提及過這個說法:"汝百年之後,當傳位於光義,光義傳於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太祖子)")


不過這份盟約起草時趙匡胤才三十五歲,正當壯年,可趙光義卻等不了這麼久,畢竟等趙匡胤的子嗣都成長起來,時過境遷,誰也不知道後面會發生什麼,而且趙匡胤才是天子,當初立下這份詔書也是心有不甘,完全是顧及母親的心愿才會如此。
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出擊,所以才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傳聞,縱然趙光義有心修改史冊,可還是有諸多線索流傳了下來。
拋開上面的懸疑不說,就說他對哥哥趙匡胤一脈的態度就可以看出。趙光義對於宋皇后的承諾是:"共保富貴,勿憂也!"可他的做法卻顯得薄情寡義了許多,他只是封她一個徒有虛名的「開寶皇后」然後就把她從原來的宮殿遷出,在她死後不允許她以皇后之禮舉行葬禮,更不允許跟太祖合葬。
只是隨意的停滯在長公主府邸。朝中有位大臣實在是看不下去,便上書啟奏皇帝,應當按照禮儀制度為皇后發喪。誰知趙光義一怒之下直接將此人貶官至滁州,此後再無人敢議論。

而按照金匱之盟中的繼承制度,趙匡胤的兒子還是有希望繼承的的,不過卻因為一句話被逼的自殺身亡。
那一年,一心想要超越哥哥的宋太宗志得意滿的發動了北伐戰爭,剛開始跟北漢打還行,直接滅掉了北漢,不過後來碰上了遼國輸的那叫一敗塗地。更鬧心的是軍中還傳出了宋太宗失蹤的消息,惹得眾人人心惶惶,有些人就說,不如就立趙德昭為皇帝也算名正言順。
不過宋太宗並沒有失蹤,頂著一肚子氣,沒有超越自己哥哥不說,好不容易得來的皇位還差點又還回去了。
趙德昭見眾將士廝殺了這麼多天難免有意見,況且雖然北伐失利可滅掉後漢也算有功,為了安撫軍心就建議自己的叔叔皇帝論功行賞,宋太宗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就說:「等你自己坐上皇帝再行賞也不遲!」可憐的趙德昭驚懼之下就因為這句話回家就自殺了。

至於他的兄弟趙德芳死的更是蹊蹺,在他死後一年竟然在睡夢中去世了,就此太祖一脈繼承人直接斷掉,而金匱之盟中的另一位繼承人,趙光義的弟弟趙光美也因為涉嫌謀反被一貶再貶也失去了繼承人的位子,至此,皇位繼承權就名正言順落在了太宗一脈頭上。

參考資料:《宋史·太祖本紀》
《宋史。昭憲杜太后列傳》
《湘山野錄》
《宋史。昭憲杜太后列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qoAFm8BMH2_cNUguIN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