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作為2019年最後一場高級別會議,主要內容是總結2019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0年經濟工作。
這次會議中,關於經濟趨勢和房地產,我們不能錯過這三點。
01 關於經濟形勢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工作重點次序變化。
會議強調:
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特徵更趨明顯,全球動盪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我們要做好工作預案。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是對國民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同時會議也提到「全黨全國堅定信心、同心同德,一定能戰勝各種風險挑戰。」
除了國內經濟,還提到「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全球動盪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全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不容樂觀。
從2019年四季度以來,全球有多國發生遊行示威或騷亂事件,起因很微小,包括「取消燃油的價格補貼」,「漲3毛地鐵票價」等。但是,主要原因指向——經濟增速下滑時,分配不公和貧富差距。
這次會議通稿中,對明年的重點工作「三大攻堅戰」提法與今年的不同。從「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轉變為「脫貧攻堅、污染防治、金融體系總體健康。」
這充分說明,過去一年我國「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工作成果卓著,在來年金融工作中,「具備化解各類風險的能力」、「 要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
所以,明年房企融資應該會稍微寬鬆一點。
02 關於房地產趨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年,房地產導向主要是住房保障,「房住不炒」穩定健康發展。
要加大城市困難群眾住房保障工作,加強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大力發展租賃住房。
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全面落實因城施策,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這裡提到「保障住房、存量住房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租賃住房」四大類,充分表明政府保障住有所居和提升居民居住幸福感的決心。通過此次會議,我們可以看到老舊小區改造的市場機遇。
據報道,我國需綜合改造的老舊小區投資總額可以高達四萬億元,如改造期為五年,每一年可以新增投資約8000億元以上。在住房保障和存量改造升級同時,也按住了炒房投資需求。
「房住不炒」一錘定音,「全面落實因城施策」給了地方樓市可以調節市場彈性空間。
當前的房地產市場基調和2018年差別不大。去年也是「因城施策,房住不炒」,也有城市「取消限價政策一日游」,在鬆綁的邊緣瘋狂試探,卻未迎來大範圍調控放鬆。
總之,「穩」就對了。
03 關於土地財政
「要改革土地計劃管理方式,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這個文件中,很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就是——土地!
這短短一句話,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中央將推出措施,推進央地收入劃分改革,特別是改革地方『土地財政』。」
土地是財富之母,政府拍賣土地作為收入,開發商搶地哄抬地價,最終反映到高房價上,購房者為之買單。
土地財政是全國絕大多數地方政府主要財政收入來源。依賴房地產開發投資來獲得財政收入,占比基本都在50%以上。導致產生地方經濟過度依賴房地產的不良現象。
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劃分改革,已經在進行中,意味著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來源可以更開闊,從而實現去土地財政化。
具體措施有:
今年10月,國務院印發《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後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政策措施:保持增值稅央地「五五分享」比例穩定,完善增值稅留抵退稅分擔機制,後移消費稅徵收環節並穩步下劃地方。
12月3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法(徵求意見稿)》,徵收環節後移、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等消費稅改革內容在《徵求意見稿》中均得到體現。
這個措施的目的只有一個——給地方財政收入開源!補充地方稅源,健全地方稅系,以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
當地方政府擺脫土地財政依賴,也是從源頭上控制住了房價,真正實現了房住不炒。
比如長沙,作為萬億GDP省會城市,房價1萬/平出頭。充分說明沒有土地財政,經濟一樣能充滿活力。房價低,居民生活也會更有獲得感。
告別「土地財政」後,一個房住不炒時代真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