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朋友圈,千萬別發這張照片

2023-05-04     視覺志

原標題:五一朋友圈,千萬別發這張照片

五一假期,你是怎麼過的?

小視的朋友圈不是在旅行就是在旅行的路上,旅遊業終於迎來了久違的火爆。

火到什麼程度呢?

一位身在北京的網友說自己長這麼大,還從沒見過圓明園的票被賣光的情況。

是的你沒聽錯,公園的票被賣、光、了! 據說這是圓明園百年來首次遇到門票售罄的情況。

不僅如此,在網絡上隨便搜一個旅遊目的地,不管國內還是國外,基本看到的都是人從眾。

甚至連珠穆朗瑪峰都排起了長隊……

怎麼那麼多人啊?

一到假期旅行最讓人頭疼的莫過於"哪哪都是人",於是一些打著"小眾""人少""個性"旗號的小眾旅行地種草安利抓住機會紛紛冒頭,玩起了差異化。

一批批連本地人都沒聽過的"絕美小眾打卡地"應運而生;一張張精緻絕美的打卡照讓人很難不動心也去拍個同款。

只不過有些種草拔草的過程,顯得不那麼愉快就是了。

很有可能欣喜前去,失望而歸。

景區買家秀和賣家秀的區別,很有可能大得讓你懷疑人生……

打卡出片,全靠濾鏡

前段時間,"上海武康路鬱金香詐騙"上了熱搜。

照片里,充滿歷史感的武康大樓,與前面鬱鬱蔥蔥的鬱金香花叢交相呼應,畫面簡直不要太美。

這張圖在網絡上瘋狂傳播後,引得無數人前去打卡。

結果去了之,鬱金香在哪呢?

哦原來所謂的鬱金香花叢,其實只有這麼可憐的一小盆,照片拍出來的效果全靠拍攝角度和後期P圖。

怎麼說呢?

是夸發照片的人太會拍,還是出來的效果太離譜。

但有意思的是,即便感覺自己受到了欺騙,但本著"來都來了"的想法,人們還是會用同樣的手法取景拍攝加濾鏡,再在網絡上傳播,給下一波人繼續種草。

看看這群對著小花拍來拍去的人們,就知道了。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比如三亞的網紅藍房子,照片拍出來一整個宮崎駿電影的夢幻世界,標籤也都是"孤獨""文藝""童話中的海邊小屋"……

但等人來到房子面前,這斑駁的牆漆,這荒涼的場景……這是沒建完的公廁嗎?

北京國貿附近的咖啡館,被形容為"最洋氣咖啡館","最像上海"(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像上海)。

看種草大片,確實是精緻洋氣,充滿情緒。

然而實地一看:咖啡館在哪呢?

不說還以為這是個修車行啊。

還有網紅少女心粉色海灘,去掉濾鏡調色之後看起來更像是建築泥地。

仙氣飄飄的"抹茶湖",裡面只是被污染的富營養化的水源,可能還會飄著一絲氣味……

仿佛任何平平無奇的地方,在濾鏡的加持下都能化腐朽為神奇。

而在一些吐槽景點"買家秀"的帖子下,還總能看到這種評論:加濾鏡怎麼了?P圖怎麼了?人家能把垃圾桶拍成大片那是人家的本事,怎麼就詐騙了?

其實打卡、找角度拍攝,加濾鏡這些行為本身都無可厚非,但這本質上是為大家推薦景點、旅行目的地,而不是攝影比賽。

即便把垃圾桶拍得再文藝,誰會想花時間和精力真的去參觀一個垃圾桶呢?

過度調節和美化的後果就是, 漸漸地,人們很難在接受現實世界中自己的樣子、別人的樣子,那些事物本來該有的樣子了。

有的景點坑人,有的「景點」要命

當然,只是誇大種草和虛假安利,問題還不大。

畢竟有的景點只是坑人,帶給你的可能僅僅是失望;

可怕的是有些人打著「小眾」名義,種草一些未開發的「野景點」,那背後則是無盡的隱患和慘痛的教訓。

去年龍漕溝的慘劇還歷歷在目。

龍漕溝,地處四川省彭州市,本身並不是景區,而是一處地質災害點位。

根據防汛防災要求,龍槽溝一直是禁止一切人員進入的,河道兩邊是密集的鐵絲網,並配有醒目的警示標語。

本地人都知道它的情況,基本不會靠近。

但不知從何時起,它搖身一變,成了「小眾旅行打卡地」。

很多人不顧勸阻,強行剪斷鐵絲網闖入河道,有些旅行社甚至還推出類似「龍漕溝一日游」活動。

慘劇發生的當天,很多人在河道里納涼玩耍。

在此之前,工作人員再三提醒要漲水了,甚至喊著「我給你們跪下了!」勸大家離開。

然而,玩得興起的遊客們還是無動於衷,直到大水傾瀉而下,再想逃跑為時已晚,最終造成的7死8傷的慘劇。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抱著孩子的父親,本想用盡最後的力氣將孩子拋上岸,結果失敗,最終天人永隔。

如果他當初聽勸迅速撤離,是不是就能逃過一劫了?

在遇到真正的危險之前,人們總是會有僥倖心理。

龍漕溝事件發生後,相關平台下架了這個地點,但類似的「作死」行為卻並未結束。

依然還有無數「野景點愛好者」在重複上述的危險,他們又把目光轉向了廢棄礦坑、溶洞避暑。

這次的關鍵詞變成了"炫酷",去探洞的都是站在戶外鄙視鏈頂端的"酷蓋"。

然而,探洞本身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極限運動。

尤其是未經開發的洞穴,根本不適合普通遊客。

因為洞內的情況太複雜了。

首先在裡面導航是不起作用的, 洞內通道交錯複雜,連專業團隊都可能稍不留神就迷路,更何況是未經訓練的普通人了。

其次洞裡地形複雜,可能前一腳踩的還是石頭,後一腳就是深不見底的水潭,溺水的事件時有發生。

最重要的是,洞內的空氣稀薄,非常容易缺氧,而坑洞的構成物質和結構複雜,你也不知道它會不會有坍塌的風險。

記得小時候,小視的家人就曾對自己說過,在野外看到廢棄坑洞,一定不要好奇進去,探洞的危險性那都是從小就牢記的常識。

而如今,這小時候的禁忌卻被很多網紅博主安利成酷炫的戶外活動,廢棄洞坑被宣傳成避暑勝地,並且絕口不提其中的危險。

甚至有人說過: 如果戶外去的都是開發過的安全景區,那就不叫玩戶外了。

更有甚者,可能跟風寫種草文案的人自己根本都沒去玩過。

最終吸引別人去"用命打卡"。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種草安利本身是一件美好的事,把自己的美好經歷和經驗分享給需要的人,幫助別人少走彎路,提升體驗。

但如今,這種行為變得越來越功利。

種草的人,為了博取眼球和流量,無所不用其極,卻絕口不提危險,對他人的生命安全棄而不顧;

被種草的人,也越來越懶得花心思去了解,最終盲目跟風,缺乏常識,使得自己身陷險境。

旅行對人的意義有很多,但充斥著虛假與危險的旅程一定不是我們想要的東西。

只有當網紅們不僅要流量,更兼具公眾人物的責任感;當被種草的遊客出行時做好功課,保護自身安全時;

一切才會回歸最初的純粹。

4 / May / 2023

監製:視覺志

編輯:小 喬

微博:視覺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fae71553d238a7e0e040831568413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