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27年,也就是公元1688年,清王朝與准格爾汗國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這場戰爭一打就是70年,直到乾隆時期才真正解決准格爾問題。可以說,准格爾與清王朝的戰爭打了整個康乾盛世。而與清朝不同的是,明朝時期西北問題並不是很嚴峻。雖然有一句讖語是說「明起於東南,亡於西北」。但李自成屬於明朝內部問題,只不過是剛好此人從西北起兵罷了。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其實還是邊疆概念不同。
明朝是朱元璋建立的政權,核心控制地區是漢地十八省。所有邊疆地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明朝都沒有什麼心思治理。明王朝是典型的漢人王朝思維。所以,無論是漢朝、唐朝和明朝,對於邊疆地區的管理主要還是以削弱為主。也就是說,只要這些游牧民族不具備攻擊長城防線的能力就可以了。而對於游牧民族的管理,主要還是採用分化的方式。比如漢朝利用南匈奴牽制北匈奴,唐朝更是以胡制胡。而明朝也是採取羈縻統治的方式。就是以經濟控制為主,一旦游牧民族打到長城沿線,擊退之後就進行經濟封鎖,當對方經濟崩潰之後,再輔助以軍事打擊。無論是明成祖五征蒙古還是成化犁庭,都不是明朝常用的方式。
這套方針的好處就是節約成本,可以把游牧民族控制在無法對明王朝造成威脅的程度。但壞處就是一旦失手就容易讓對手做大。而這也是中原王朝經常會犯的錯誤。比如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後,為了鎮壓國內叛軍,大量兵力從邊疆調往內地,最終造成游牧民族崛起。回鶻和吐蕃的強大,讓元氣大傷的唐朝無法控制。而明朝也是一樣的情況。由於李成梁對女真各部的忽視,當遼東各部調往朝鮮參戰時,建州女真逐漸做大做強,最終建立清朝。再加上明王朝內部農民起義,最終入主中原。
正如趙匡胤懼怕武將造反,清王朝在統一漢地之後,就吸取了歷朝歷代只採用削弱少數民族而並沒有實行有效管理的教訓。對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採取拉攏和軍事威脅並用的方針。比如對蒙古各部就是採用聯姻、宗教和軍事征服三種手段。
朱元璋趕跑元順帝建立明朝之後,整個蒙古高原在短暫統一之後,就陷入了分裂之中。直到瓦剌強盛,才建立了一個相對統一的蒙古部落。但這種統一非常短暫,隨著也先被刺殺,蒙古高原再度陷入了混亂。而明朝西北邊疆威脅並不大,明軍重點駐守的嘉峪關常年無戰事。再加上明朝一直採取分化蒙古各部的策略。因此,明朝與蒙古一般就是小打小鬧。蒙古再怎麼鬧騰也不可能在長城以內站穩腳跟。而且蒙古黃金家族與明朝從某種程度講是屬於平等地位的。黃金家族繼承的就是北元,明朝本身也對那片地方沒有太大的興趣。
但是這個形勢到了清朝就不一樣了。蒙古的正統就是黃金家族,但准格爾部並不是黃金家族的血統。准格爾部的祖先是也先。也先在被刺殺之後,准格爾部脫離了蒙古高原來到了西北老家。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准格爾部與藏人保持良好關係,最終逐漸強大起來。到了噶爾丹時期,准格爾迎來了最強狀態。准格爾部很快統一了自己的厄魯特蒙古,並很快完成了西北地區的統一。統一西北的噶爾丹並不滿足,隨後又北征打敗了漠北的喀爾喀蒙古。此時的准格爾部疆域廣闊,遠不是明朝時期各個鬆散的蒙古部落能比的。
而此時的康熙情況並不好。清朝雖然統一了傳統漢地,但是反清勢力仍然很強大。此時社會各個階層仍然不穩定。東南沿海還有鄭氏家族虎視眈眈。鄭成功曾經封鎖長江,差點攻下南京。由於水軍的劣勢,清王朝一直不敢輕視鄭氏。而且此時康熙剛剛平定了三藩,如果准格爾南下攻占北京,清王朝在中原的統治肯定會土崩瓦解,這還只是其一。
准格爾在趕跑喀爾喀蒙古之後,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清朝東北老家的安全。清朝對於東北極為看重,絕對不可能放任准格爾繼續向東進攻。而另一方面,漠南的形勢也不好。因為蒙古各部大多見風使舵,如果在軍事壓力下倒向噶爾丹,清王朝將被准格爾困在關內。漠南的科爾沁蒙古是清朝的忠實同盟不假,但那是建立在清朝足夠強大的基礎上的。科爾沁蒙古與清朝共同打敗了林丹汗才建立起來的同盟。既然能聯合清朝打敗林丹汗,當然也可以跟著噶爾丹到中原分一杯羹。
更重要的是清朝與明朝不同,傳統漢地是明朝的核心地區,但清朝的老家在關外。一旦有一次失敗,清朝就很可能走明朝的老路,清朝會在內外夾擊下滅亡。比明朝更危險的是,愛新覺羅氏在關內無依無靠,不可能像明朝那樣還能靠南京建立南明。可以說,康熙當時的形勢比明朝時期要嚴峻一萬倍。所以,康熙一定要集中力量滅掉准格爾。
而准格爾這一頭,也不能停下自己征服的步伐。噶爾丹面臨的問題跟他的祖先也先沒有太大的區別。蒙古部落還是一如既往的一盤散沙。噶爾丹也是跟也先一樣,利用武力和利益才把他們團結在一起。而且噶爾丹的首領身份存在法理問題。准格爾的繼承人應該是噶爾丹的侄子,噶爾丹完全是非法繼位。無論是蒙古各部還是准格爾內部,都不是鐵板一塊。噶爾丹只有繼續讓這些人享受到戰爭的紅利,他們才能跟著噶爾丹走。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清王朝與准格爾部必須有一場對決。這場對決一打就是七十多年。這其中既有烏蘭布通的勝利也有和通泊這樣的慘敗。雖然清朝拉攏了漠南蒙古,但清朝遠沒有明朝安逸。最終在准格爾內部出現問題時,乾隆給予了致命一擊。沒有了准格爾的威脅,清王朝才能安心在關內坐江山。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明史:多重性格的時代·邊疆經營與對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