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2023年的暑假餘額已經嚴重不足。
在今年這個高溫假期里,各大社交媒體的頭條都被娛樂圈的男明星們所攻占。
這些輪番購買熱搜的哥哥們,不僅在鏡頭前常年占用公共資源,隨隨便便的一句話就能指揮粉絲的千軍萬馬,讓整個內娛都掀起一場血雨腥風。
也是在這個暑假,還有一個值得被關注的孤勇者,卻悄無聲息的淹沒在熱搜的名利場中。
跑道上的孤勇者
7月13日,在泰國曼谷舉行的亞洲田徑錦標賽現場,隨著發令槍的一聲令下,來自各個國家的選手衝出起跑線。
經過一番拼搏和廝殺,身著9號運動服,代表中國隊出征的劉德助最終以3分42秒30的成績登上了領獎台,奪得一枚來之不易的銅牌。
這個成績不僅幫助中國隊拿到登上獎牌榜第二的位置,也打破了了中國隊在該項目上,23年來無牌的記錄。
但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這枚獎牌,甚至連專業媒體都念不對劉德助的名字。
這個來自廣西百色市下屬村鎮的小伙子,從小就在田徑方面展露出優異天賦。
沒有配套醫療團隊,沒有專業的教練和練習場地,劉德助憑藉著個人對於田徑項目的熱愛,義無反顧的將所有時間和激情都投入到訓練中。
幸好,他所有的付出都沒有被辜負。劉德助在2016年進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體工隊後,就成為了國內田徑圈子裡一匹黑馬,並多次打破記錄。
而這一次,劉德助能夠取得這枚來之不易的亞錦賽獎牌,不僅是讓我國田徑代表隊在這個項目上實現了零的突破,更重要的是,為一直處於低谷期的中國田徑運動員們提高了士氣。
沒錯,我們太需要一枚獎牌來證明實力,也太需要一枚獎牌重新點燃了中國田徑的希望。
在過去了十幾年裡,曾無數次登頂世界之巔的中國田徑隊,曾長期徘徊在低谷,停歇不前。
但一切都不晚。在追逐夢想和突破歷史的這條路上,無數中國田徑運動員在不為人知的賽道上,默默用虔誠和熱愛鋪墊著未來。
即使努力和汗水很少被人關注,取得的榮譽也不被矚目,依舊我行我素,忠於初心。
更讓人覺得動容的是,在通往終點的這條跑道上,一代代接棒奮力拚搏的中國田徑人已經
走了將近一百年......
一張合影背後的中國力量
在劉德助突破歷史成績的那一天,在比賽視頻下方的一條評論,讓很多人相信了「宿命論」。
劉長春、劉翔、劉德助,這三個看似毫無關係的名字放在一起,就串聯起了中國田徑的一段百年歷史。
「我中華健兒,此次單刀赴會,萬里關山,此刻國運艱難,望君奮勇向前,讓我後輩遠離這般苦難。」
這段1932年刊登在《大公報》頭條上的一句話,背後卻隱藏了一段不堪回首的中國田徑史。
1932年當美國洛杉磯正在籌備第十屆夏季奧運會時,中國卻在日寇的侵略下,經歷著戰火紛飛,山河破碎的至暗時刻。
為了樹立國際上的形象,日本人大力邀請中國運動員代表偽滿洲國參加奧運會。
在此前舉辦的華北運動會上,一人包攬了100米、200米和400米短跑三項冠軍的劉長春,進入了他們的視線。
為了逼迫劉長春出戰,日本人通過武力威脅失敗後,竟然自作主張的在報紙上刊登了劉長春即將代表偽滿洲國參加洛杉磯奧運會的假消息。
被架上輿論審判席的劉長春,無力辯駁只得在《大公報》上發表了聲明「我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我是中國人,絕不代表偽滿洲國參加第十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一席擲地有聲的宣言,激勵了無數抗戰中的同胞也感動了張學良。他出資8000元,資助劉長春遠赴洛杉磯,代表中國出征奧運會。
從上海到洛杉磯,長達21天的漫長航行中,本就暈船的劉長春還要一日三餐吃建議西餐。長途跋涉加上水土不服,讓這位田徑健將耗費了大量體力。
抵達洛杉磯的第二天,還未調整好時差的劉長春就參加了開幕式。
因為只有一名運動員參賽,在各國旗手入場時,為了給劉長春撐場面,當地留學生和美籍華人臨時趕來湊成了一支隊伍。
當這支6人團隊走過主賽場時,有人拍下了這張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大公報更是以「單刀赴會」為題,寫下來前面的那句配文。
在比賽中,舟車勞頓耗盡體力的劉長春最終因預賽成績不佳,止步決賽。
此後,一生致力於推動中國田徑項目發展的劉長春,輾轉多地從事體育教練工作,培養了無數田徑人才。
1983年劉長春因病去世,終年74歲。
同一年,一個名為劉翔的男孩在上海出生。
小學時的劉翔,已經在田徑方面展示出了過人天賦。
在教練的建議下,劉翔從中學開始練習跨欄,並憑藉全國冠軍的成績順利進入國家隊。
2001年,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110米欄項目上,18歲的劉翔獲得了第一塊金牌。
之後這位亞洲飛人,便開始了問鼎巔峰的冠軍之路。
在劉翔的整個職業生涯中,他一共收穫了36塊金牌,並多次打破世界紀錄。
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劉翔成功跑進13秒奪得了男子110米欄世界冠軍。創造了屬於亞洲奇蹟,書寫了屬於黃種人的神話。
9年後,在曼谷的亞錦賽體育場上,身披國旗的劉德助用實力再次證明了:我們不必再單刀赴會,也不再是國際賽場上的東亞病夫。中國力量在三代田徑人的手中被傳遞,無數運動員用實力證明,崛起不再是一個口號而已!
收入是他們訓練的最大難關
中國體育的破圈證明,離不開無數運動員的奮起和努力。
但在訓練場背後,還有許多體育健兒被擺在眼前的現實問題所勸退。
就在劉德助打破23年來無獎牌歷史的前一個月,他還在直播里感嘆收入太低,難以維持生活。
「工資多少?哎,反正挺低的,4千到8千之間。對,馬拉松是賺錢,但是我沒有那個能力去跑啊。」
雖然劉德助堅持了下來,但還有很多運動員因為同樣的困惑,在夢想和現實之間徘徊不定。
在鎂光燈之外,為國爭光卻被遺忘的運動員更是比比皆是。
90年代,代表中國隊奪得過19次冠軍的長跑運動員艾冬梅,在退役後因為傷病導致雙腿嚴重變形,無法從事正常工作。
為了生計,她曾經抱著孩子,在寒冷的北京街頭賣菜為生。還曾為了房租,在網上低價出售獎牌。
在六年的運動生涯里,多次打破全國及世界紀錄,一共收穫9塊金牌的舉重運動員鄒春蘭,因病退役後便失去了生活來源。
多年的高強度訓練,不僅使她失去了讓母親的願望,早早荒廢學業,只有小學文憑的鄒春蘭,求職四處碰壁後,只能居住在一間不足5平米的出租屋裡,靠搓澡為生。
曾經代替李小鵬上場,在大運會上獲得吊環和團體兩枚金牌的體操運動員張尚武,在備戰雅典奧運會時意外跟腱斷裂,落寞退役。
沒有一技之長,身高不足不足1.6米的張尚武因為找不到工作,在古玩市場以100元的價格,賣掉了那枚帶給他至高榮譽的金牌。
在熱門項目的賽場之外,還有很多像艾冬梅、鄒春蘭一樣被輿論淡忘的運動員。他們用汗水和淚水,努力為國爭光之後便黯淡退場。
他們的高光時刻不應終結在登上領獎台的一刻,他們的委屈不應淹沒在明星流量的呼聲後。
關注這些真正的明星,給流血流淚的冷門運動員一些熱度,才是我們每個觀眾應該做的。
25 / Aug / 2023
監製:視覺志
編輯:sheryl
微博:視覺志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來微博找小視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