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意思就是偉大的人不偏離他的純潔善良之心。老子也曾說過:「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認為單純的心本身就是一種美德。顯然,赤子之心代表著一種做人處事的高尚境界。那麼,什麼是赤子之心?在現今紛繁旖旎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對待一顆赤子之心?值得我們考慮。俗話說:「以人為鏡,以史為鑑。」我想一位文學家的經歷給了我們答案。
蘇軾是北宋文壇的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多方面都卓有所成,但在仕途上卻時常碰壁。蘇軾一生幾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貶謫中度過。自烏台詩案起,被貶黃州數年,後東山再起,卻不料不久又流落荒夷之地,蘇軾的幼子也在奔波中夭折。這樣接連不斷的災難隨便拋給我們一次都足以使我們一蹶不振,但東坡卻能一次次在挫折中蛻變,找尋人生的樂趣。
那他究竟是怎樣做到的呢?讓我們走近東坡先生,把鏡頭轉到黃州。這是一個平凡的早晨,幾聲渺遠的雞啼伴著些許初陽的晨輝漏進一間青石小屋,推開東坡朦朧的美夢。他揉揉眼睛,穿好衣服,煮兩碗稀飯,就著點自腌的酸菜,解決了早餐。百無聊賴地看著書,打發打發時間。誒,他突然一拍手,想起隔壁何家在聚會,於是起身就走。到了何家,幾個人圍坐一團,桌上放著一盤煎餅,吃起來酥脆無比,東坡就問:「老何,這煎餅叫啥?」老何就奇怪了:「不就是煎餅麼,你要叫啥?」「行,那就叫為甚酥了。」坐了一會,覺得無聊了,起身就走。不一會,東坡又溜達到了老潘家,來討酒喝。不過這酒喝起來酸酸的,東坡就吐槽了:「呀,老李,酒酸了,是不是水放多了?」老李說:「可能吧。」「這酒有名字嗎?」老李搖搖頭,「好,那就叫錯煮水吧。」
第二天,朋友們一起野炊,望著山間百花盛放,一片春意盎然,再看看腰間葫蘆里的錯煮水,袋子裡的為甚酥,即是吟詩一首:野飲花前百事無,腰間唯系一葫蘆。已傾潘子錯煮水,更覓君家為甚酥。
這就是蘇軾貶謫生活的一天,平凡而富有浪漫的一天。在如此絕境,能翩然逍遙,寫下「大江東去」,做出流傳至今的東坡肉,還代言了兩個知名品牌:為甚酥,錯煮水,憑的是一顆真摯而又可愛的赤子之心。他所作所為,所感所想,都由心所發。而正是這樣一個有著孩子般隨性,孩子般質樸,孩子般天真爛漫,甚至是像孩子一樣有著一點點鬼機靈的人,成就了「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無畏苦難的赤子之心。
顯然,這樣的人生態度與幼稚毫無瓜葛。赤子之心不是無知,更不是愚蠢。赤子之心也不需要你去和小女孩彆扭地跳著皮筋;更不需要在為人處世上裝出笨手笨腳的樣子來顯得憨厚。蘇軾這樣說過:「我眼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朋友說他笨,但他卻說:「不覺得我們都活得太聰明了嗎?」是呀,帶著對生活的熱愛,對世界的熱愛,帶著一顆真誠的赤子之心,生活又何嘗不是美好的呢,世界又何嘗不是可愛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