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冬天貪熱,當心低溫燙傷

2020-01-11   護士網

案例一:孝心熱能鞋惹的禍

81歲的奶奶,患糖尿病多年,平時血糖控制一般,進入冬季後時常會雙腳發涼,兒子心疼老母親,為其在網上購置了一款可以保暖的充電熱能鞋。據說是晚上充電後白天穿著可以持續發熱,這不沒穿多長時間,老人的足底出現了嚴重燙傷、感染,經過20多天的換藥,並沒有明顯的好轉。見圖1。

案例二:阿爾茨海默症的爺爺又被燙傷了

S爺爺患阿爾茨海默病已經好幾年了,雖然不會言語,但是雙手還是會無意識的胡亂抓,爺爺的老伴每天都會從飲食、翻身、擦洗各方面耐心打理,由於北方近來下了2020年的第一場雪,使得氣溫也有所下降。所以,爺爺的老伴就為爺爺那雙經常無意伸出被窩的雙手使用了熱水袋。雖熱護士多次告知不讓使用,但是奶奶還是很自信自己的護理。就在放置熱水袋幾小時後,爺爺的手背被燙出了一個大水泡。經過抽出泡內液體,塗抹紅黴素軟膏後已無大礙,但是卻給護士及照顧者上了一堂教訓課。見圖2。

案例三:可疑的腳踝和小腿肚之間的水泡

這個患者是一名年歲較大的無意識的爺爺,家屬為爺爺在小腿下使用了類似暖水袋的水囊,既可以取暖又可以防止壓傷,就在護士交接班為老人檢查皮膚時,發現腳踝及小腿肚之間的部位有一個窄橢圓形褐色水泡,張力不大。但是這個部位處於不管是平臥還是側臥都不受力的部位,懷疑是燙傷。圖3。

這三個案例都屬於低溫燙傷導致的皮膚損傷,在三九天的寒冷季節,如何避免低溫燙傷呢?

一、什麼是低溫燙傷?

這裡的低溫是指溫度相對比較低,並不是指平時說的零下幾攝氏度那種低溫。低溫燙傷是指在50℃左右的溫度下,熱源在人體局部作用時間過長,熱能慢慢滲透進入軟組織而引起的燙傷。低溫燙傷對熱敏感度低的人往往是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所引起的紅斑、水泡等症狀。理論上凡是高於人體的溫度都有可能引起低溫燙傷。

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不會很快引起局部疼覺的敏感,尤其是老年人感覺遲鈍,嬰幼兒等不能及時溝通的患者。

有研究顯示引起低溫燙傷的最低溫度為44°C下放置6小時以上會引起低溫燙傷。在44。C到51。C間,若溫度每上升1。C,發生低溫燙傷的時間將會減半。

二、常見的可引起低溫燙傷的物品

熱水袋、暖寶寶、暖貼、電熱毯、艾灸、電烤燈、電動洗腳盆等。

三、易發生低溫燙傷的人群

麻醉後未清醒患者、腦血管病神經功能缺失的癱瘓肢體、糖尿病合併神經病變者、截癱病人、意識不清的老年患者、無法表達的小兒患者。


四、傷口的處理

1、水皰的處理:用生理鹽水沖洗後,對直徑>2cm的清澈水皰使用注射器扎破抽吸,無菌干紗布擦乾,創面內層給予油紗銀敷料覆蓋,外層用紗布或泡沫敷料保護。

2、破潰的處理:用生理鹽水沖洗,無菌紗布擦乾創面。使用油紗銀預防及控制感染減輕疼痛,外用泡沫敷料吸收滲液,促進上皮組織生長。

3、清創: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及周圍皮膚,無菌紗布擦乾創面。採用適量水凝膠敷料敷於坏死組織上,起到自溶性清創效果,外層敷料可選用半透膜敷料 封閉,動作輕柔,注意患者舒適度,或採用保守銳器清創清除傷口鬆散的壞死組織及傷口邊緣失活的角質層,避免再損傷。

4、控制感染:滲液少且周圍紅腫熱痛時,可選用油紗銀敷料控制感染,外層用紗布或水膠體固定。滲液多時,選用藻酸鹽銀敷料覆蓋,外層用紗布或泡沫敷料固定。

5、促進上皮爬行期:當出現100%肉芽組織時,可使用薄型泡沫外用,促進肉芽組織生長,促進上皮爬行。

五、如何預防低溫燙傷?

任何有效的治療都不如預防到位來的更實在,預防的關鍵是不使用這些易導致低溫燙傷的熱原,可使用提高室溫及加蓋被褥等方式解決問題,尤其是糖尿病神經病變、偏癱、截癱、意識不清的患者一定一定不要使用、更不要直接接觸皮膚使用熱原。

參考文獻:

1、佚名,使用曖寶寶的注意事項,《安全與健康》2014年第2期。

2、 譚春麗 劉海燕 張鳳霞, 老年低溫燙傷的護理,《中日友好醫院學報》 2019年33卷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