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生產優質產品?必須規範疊合板設計控制生產質量

2020-01-09     文道教育

作者:安徽裕祥建築科技有限公司 張雲放

摘要:自2010年以來,我國在預製混凝土結構的工程應用以及相關技術標準體系和標準設計體系建設都呈現出了快速發展的局面。隨著預製混凝土技術應用的建築類型的擴展,預製構件也會得到更好地發展,其中疊合板作為一種混凝土預製構件,目前大量應用於國內裝配式建築施工,本文主要是結合對疊合板節點設計以及施工過程中質量把控,提出一點見解,為疊合板生產廠家提供借鑑和指導。

關鍵詞:疊合板;設計規範要求;生產質量的控制

一、什麼是疊合板

疊合板是預製和現澆混凝土相結合的一種較好結構形式。由預製預應力薄板與上部現澆混凝土層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其中,薄板的預應力主筋即是疊合板的主筋,上部混凝土現澆層僅配置負彎矩鋼筋和構造鋼筋,預應力薄板用作現澆混凝土層的底模,不必為現澆層支撐模板。薄板底面光滑平整,板縫經處理後,頂棚可以不再抹灰。因此疊合板具有現澆樓板的整體性、剛度大、抗裂性好、不增加鋼筋消耗、節約模板等優點。因此,這種疊合構件被大量應用於國內裝配式建築中。

二、設計規範要求

1、厚度要求

按照國家規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50010要求,疊合板的預製板厚度不宜小於60mm,後澆混凝土疊合層厚度不應小於60mm。那麼,疊合板中的預製板是否越厚越好?有些人認為,疊合板太薄容易開裂,甚至會斷裂。但是,作者認為這個觀點是不對的,主要是考慮到以下因素:

(1)預製板中的桁架鋼筋可以增加平面外剛度,減少運輸和吊裝施工期間的撓度變形,確保了起吊運輸澆築時構件的安全;

(2)預製板加厚對於提高承載力的幫助並不大,反而會增大疊合板的重量,增加吊點承受的荷載,這對於起吊更加不利。

(3)疊合板的預製板防滲漏能力有限,樓蓋的防滲漏性能主要取決於現澆疊合板的質量,加厚底板於事無補;

(4)疊合板預製板只配有一層雙向鋼筋,若只增加預製板厚度,將會增大由溫差引起的應力,從而使混凝土更加容易開裂產生裂紋。

因此,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預製板的厚度一般以60mm為宜。

疊合板的預製板設置桁架鋼筋構造示意 1-預製板;2-桁架鋼筋;3-上弦鋼筋;4-下弦鋼筋;5-格構鋼筋

2、接縫設計要求

疊合板的整體受力性能介於可以按板縫劃分為單向板和整體雙向板,與樓板的尺寸、後澆層與預製板的厚度比例、接縫鋼筋數量等因素有關。板縫接縫邊界由於是後澆形式,不等同於整體式,因此主要傳遞剪力,在傳遞彎矩性能方面較差,在沒有可靠依據時,可偏於安全地按照單向板進行設計,接縫鋼筋按構造要求確定,其主要目的是保證接縫處不發生剪切破壞,控制好接縫處裂縫延伸。

單向疊合板板側接縫構造圖

當疊合板遇到跨度較大、有相鄰懸挑板的上部鋼筋錨入等情況,疊合面上會受到外力溫度等變化,會使截面產生較大的水平剪力,因此,需配置介面抗剪構造鋼筋來保證水平面的抗剪能力。當沒有桁架鋼筋時,需配置抗剪鋼筋,如馬鐙形狀鋼筋,且鋼筋直徑、間距及錨固長度應滿足疊合面抗剪的要求,具體構造形式如下:

後澆帶形式接縫(板底縱筋彎折錨固)

雙向疊合板板側的整體式接縫既要避開最大彎矩截面又要避開最大受力處,接縫可採用後澆帶形式。在預製構件之間及預製構件與現澆及後澆混凝土的接縫處,當受力鋼筋採用安全可靠的連接方式,且接縫處新舊混凝土之間採用粗糙面、鍵槽等構造措施時,結構的整體性能與現澆結構類同,設計中可採用與現澆結構相同的方法進行結構分析,並根據相應規範的相關規定對計算結果進行適當的調整,具體構造形式如下圖所示:

後澆帶形式接縫(板底縱筋直線搭接)

後澆帶形式接縫(板底縱筋末端帶135°彎鉤搭接)

後澆帶形式接縫(板底縱筋末端帶90°彎鉤搭接)

3、桁架鋼筋混凝土疊合板中桁架筋要求

桁架疊合板是最常用的樓板形式,與大多現代房屋建造技術與構配件一樣,桁架疊合板也是「舶來品」;桁架筋做為桁架疊合板最主要組成之一,其作用有以下幾點:

(1)增加疊合板剛度,由於樓板厚度較大,桁架筋可以明顯提高樓板的剛度;

(2)增加疊合面受剪能力,但這個不是太明顯,對於常規居住、辦公樓荷載的疊合樓板,不配抗剪鋼筋的疊合面仍滿足受剪計算要求;

(3)做為施工中的「馬鐙」;

(4)起吊用的吊點;

(5)做為雙向板鋼筋輔助鋼筋,可以間接實現橫向受力鋼筋傳力筋,如下圖所示:

按照《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JGJ1-2014規範中,桁架鋼筋混凝土疊合板應滿足下列要求:

1)桁架鋼筋應沿主要受力方向布置;

2)桁架鋼筋距板邊不應大於300mm,間距不宜大於600mm;

3)桁架鋼筋弦杆鋼筋直徑不宜小於8mm,腹杆鋼筋直徑不應小於4mm;

4)桁架鋼筋弦杆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15mm。

4、疊合板支座節點要求

按照規定疊合板中預製板錨固筋不得彎90°,更不得在吊裝前將其壓於板下,如果現場施工處理不當,容易使預製板板端鋼筋產生疲勞效應,導致錨固筋間距不一,上下不在同一標高線上,嚴重影響結構受力,因此,怎麼才能解決預製板支座部位結構鋼筋的節點處理問題,很值得我們去深思。其中,當預製板內的縱向受力鋼筋宜從板端伸出並錨入支承梁或牆的後澆混凝土中,錨固長度不應小於5d(d為縱向受力鋼筋直徑),且宜伸過支座中心線,具體構造要求如下所示:

預製板留無外伸板底縱筋支座連接構造

三、生產過程中質量的控制要點

1、桁架筋高度

桁架筋作為疊合板中預製板必不可少的組成之一,無論是對增加預製板剛度,還是對構件起吊、安裝,都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在生產過程中,既要控制好桁架筋型號符合圖紙以及規範(如下表)要求外,也要嚴格控制好預製板成型後桁架筋高度;在設計要求中,桁架筋上弦還要綁紮單層鋼筋,如果桁架筋高度超出設計要求要求,會導致在滿足最外層鋼筋保護層要求的前提下,會導致樓板加厚,會使樓層高度減少,無法達到樓房使用條件,影響工程質量。

2、預埋尺寸

疊合板中,有很多預埋件,例如:線盒、預留孔、預留洞等,如果生產過程中,預埋尺寸發生嚴重錯誤,會導致現場施工過程中,線管、消防管無法安裝,甚至要重新開口預埋,以下是規範要求預埋偏差範圍:

3、底板幾何尺寸
疊合板的底板設計規範要求,可以按照雙向板、單向板進行設計,但無論採用哪種設計,底板與梁或牆搭接應不小於1cm,再加上底板水洗深度不小於4mm,如果不嚴格控制好底板外形尺寸,會導致底板偏小,無法與梁或牆進行搭接,增加施工難度,因此,控制底板外形尺寸尤為重要,規範要求底板外形尺寸偏差如下:

4、外漏鋼筋長度

疊合板中預製板板側外露鋼筋連接形式有2種,分別是支座連接、後澆帶連接;底板板側外露鋼筋採用支座連接時,其外露鋼筋長度至少要滿足5d(d為外伸鋼筋直徑)且過梁或牆中心線,當底板的板側外露鋼筋過短,會不滿足規範設計要求,影響整體結構性能;底板板側外露鋼筋採用後澆帶連接時,其外露鋼筋長度要滿足後澆帶寬度-10mm,當底板的板側外露鋼筋過短,會不滿足規範設計要求,影響整體結構性能,過長會導致底板側鋼筋無法放置到後澆帶中,尤其當外露鋼筋帶有135°或90°彎鉤,更難放進後澆帶中,且現場處理起來更加複雜,增加施工的難度;綜合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控制好外漏鋼筋長度尤為重要,其長度控制在±5mm以內是符合規範要求。

5、粗糙面深度

疊合板的底板面上表面及從表面都應設置粗糙面且粗糙面深度不應小於4mm,如果粗糙面深度過淺或達不到規範要求,會導致底板無法跟現澆層混凝土有效的連接,達不到設計規範中「等同現澆」的效果,因此,在構件生產過程中要嚴格按照要求,控制好粗糙面深度。

結語

隨著我國裝配式建築的不斷發展,構件種類不斷增多,但我們往往會忽視那些最基本的東西,許多構件質量問題也隨之衍生而來,因此,通過本文可以讓大家更多的去了解疊合板,提高大家對疊合板的認知力和知識,從而,能夠在生產過程中減少構件質量缺陷,生產成優質的產品。


參考文獻

[1]GB/T51231-2016,裝配式混凝土建築技術標準[S].

[2]陳華柱,2014年,預應力混凝土疊合板施工技術及質量控制.

[3]GB/T16727-2007疊合用預應力混凝土底板[S].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4]混凝土結構過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4-2002. 2010年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5]DBJT05-275,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疊合板[S].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IRyim8BMH2_cNUgaZ6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