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解讀丨同在屋檐下,共浴一束光丨eVolo榮譽獎作品解讀

2023-11-04     UniDesignLab

原標題:作品解讀丨同在屋檐下,共浴一束光丨eVolo榮譽獎作品解讀

eVolo是一個探討摩天大樓與自然世界、摩天大樓與社區、摩天大樓與城市之間關係的論壇。該競賽成立於2006年,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高層建築獎項之一。通過對全球化、靈活性、適應性和數字革命的研究,它認可通過新技術、材料、程序、美學和空間組織的實施重新定義摩天大樓設計的傑出想法。

作品集結團隊所有老師同學的心血,故工作室刊登學員作品成果在此,為大家分享系列學員作品解讀。

種姓圖書館

Library of caste

(點擊觀看作品故事)

撰文丨鄭天澍

編輯丨馮天儀

視覺丨馮天儀

印度是全球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因為在印度有著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低種姓的人群在生活中會受到許多的限制與影響,而高種姓的人則會受到優待。我們在印度的新德里的一條將貧民窟與富人區分開的鐵路上建立了我們的建築。在一棟高層建築中通過對五類種姓的帶入研究,分別提取了不同的空間原型,對其進行分類組合,共同構成了此高層建築,引入了獨特的空間檢索方式,使得建築不僅僅是種姓的羅列,更是深層的融合,我們希望在印度,不同種姓的人們可以和諧地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中,從而促進印度的社會發展。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近年來發展也非常迅速,已經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與此同時印度也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國家,少數富人掌握著大量財富,而大量的平民仍在溫飽線上徘徊。有趣的現象是,擁有大量財富的富人大多數都是高種姓姓氏,而窮人大多數都是低種姓姓氏的人,這與印度的種姓制度是脫不開關係的。儼然,種姓制度帶來的一系列矛盾已經成為了印度這個國家最尖銳的問題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三千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印度種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所謂「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種姓世襲,不易更改。社會地位高低、經濟狀況好壞,大多與種姓有關。儘管印度獨立以來,已廢除種姓制度,但幾千年來種姓制度造成的種姓歧視在印度不少地區、尤其是農村仍相當嚴重。

們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尋找了一塊分界非常明顯的場地,場地被一條鐵路分割開來。鐵路的南側為大片的窮人區,他們的居住空間非常狹窄,沒有公共設施,沒有綠地,居住在裡面的窮人也大多是低種姓姓氏。而北側的富人區恰恰相反,他們擁有很大的居住空間,又有公共設施和綠化,他們中絕大部分是高種姓姓氏。我們選擇將建築放在鐵路上面。鐵路兩側就像是兩個世界,沒有任何聯繫,然而他們卻又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城市的同一塊區域中,這本身就是一件很諷刺的事情。

印度早在1947年脫離殖民體系獨立後,就將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儘管一直以來印度各方面都在盡力去解決種姓制度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然而由於種姓制度在印度人民的思想里根深蒂固,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其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們的概念從起初就確定不去激化種姓制度引起的矛盾,而是去尋找一個如何在承認種姓制度依舊存在的情況下也能讓不同等級的種姓共同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的方法。

我們發現類似圖書館的圖書檢索制度可以運用到我們的建築設計當中。圖書館會將不同類型的書籍進行分類,當我們需要尋找某一種類型的書籍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檢索到這類書籍的位置,然後根據指引找到書籍。在我們尋找書籍的過程中,會產生一條流線,尋找不同類型的書籍就會產生不同的流線。

我們在建築中也創建了一種檢索方式,將建築中的居住者根據不同的種姓分成五個類型。不同的使用者在檢索不同種姓的同時會選擇不同的流線,他們會選擇不同的樓梯到達目的地。在選擇流線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多有趣的現象。比如高種姓的使用者不願路過低種姓使用者的門口,他們可能會選擇繞路途經高種姓的門口到達自己的目的地。再比如有些使用者已經擺脫了種姓制度的束縛,他們可能會選擇最方便的流線到達自己的目的地。再比如有的使用者雖然沒有擺脫種姓制度的束縛,但是他們也願意選擇更方便的路逕到達自己的目的地。

我們無法改變現有的種姓制度,所以不同的種姓所擁有的空間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的,高種姓到低種姓的空間由大到小,但是都是可以滿足其生活需要的。不同大小的空間被用不同顏色的材質區分開來,每個種姓都有自己的顏色。空間堆疊起來形成了一個高層建築。在鐵路的兩側看來,不同種姓的使用者共同生活在了一個屋檐下,它更像是城市中的一座大型豐碑,加速了種姓制度的瓦解

一束光照在建築公共空間裡,抹平了固有的歷史的根深蒂固的不公與偏見,因為來自大自然的陽光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

以上所有圖紙版權歸鄭天澍、孫星燦、馬欣婭、李志鵬團隊所有,作品解讀版權以及編輯權限歸鄭天澍及ZOO建築設計事務所所有,禁止二改,授權請留言。

作品解讀丨當海嘯再來的時候...2022eVolo二等獎獨家專訪

作品解讀丨2022年第二屆 Active House Award中國區空間競賽鉑金獎:北京三里河三區家裝改造

作品解讀丨綠色蔓延

作品解讀︱塘頭振興:未來農業生產與居住一體化的城邊村設計

作品解讀丨《New Spring》——一枝「禾苗」從春日開啟了它的一生

作品解讀︱暢想生命起源,打造未來人類的海底居所。

作品解讀|基於媒介生態學的數字與物質學習環境建構

作品解讀丨在北歐,用建築抵禦季節性抑鬱

作品解讀丨虛擬現實技術嵌入城市環境的遊戲化機制

作品解讀丨2021eVolo一等獎佳作回顧丨持續新生,蘊含生命力的自然之樹!

作品解讀丨哈佛GSD城市設計論文獎:自主的城市主義,邁向交通烏托邦

作品解讀丨競賽作品《半園》

作品解讀丨香港大學優秀課設:曾出現在「古惑仔」系列電影里的社區,現在怎麼樣了?

作品解讀丨2021eVolo一等獎佳作回顧丨持續新生,蘊含生命力的自然之樹!

作品解讀丨想在高密度住宅區實現蔬菜自由?耶魯大學提供新設想

作品解讀丨進擊的磚塊!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生打破傳統,從一塊磚到一棟房重塑不太一樣的磚房

作品解讀丨「2022年成都公園城市國際花園季暨第五屆北林國際花園建造周」三等獎

作品解讀|基於英國女王形象的園藝精神重塑與包容性城市設計

作品解讀丨咱家門口小菜園【中國礦業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青春有幾年 疫情占三年」建築師開始放大招!!!這款動動動動感學生宿舍了解一下...

作品解讀丨被TUD選出代表學校參賽的建築優秀畢設:馬西洛穀倉改造

作品解讀丨2021EVOLO競賽營優秀作品專訪:The Fantasy of Eden 伊甸園狂想

作品解讀丨珊瑚的冬天,以最小干預力復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海洋世界!

作品解讀丨打敗孤獨,設計師在行動

作品解讀丨消費主義逆行者:一個購物中心是如何做到循環利用的

作品解讀 | 橋上的街市:舊鐵道橋改造【南通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紫金獎 · 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獲獎優秀作品訪談(一)

作品解讀 | 今天你發電(運動)了嗎?【東南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遊牧計劃【南京市第二建築設計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城市充綠寶【蘇州園林設計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蒸騰時光【中國礦業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下個屋頂見!【江蘇政泰建築設計集團】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為希望做頓好飯——共享廚房幸福的家【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重建邊緣:以蘇爾莫納-卡爾皮諾內鐵路和吉齊奧河畔的佩托拉諾鎮為例

作品解讀丨清涼一下,快來冰島看看洞穴中的瑰麗景象

作品解讀丨漁火相傳——浙江省大陳島鎮區鄉村設計

作品解讀丨UCL UD畢設銀獎質疑CBD空間使用權?用大數據分析與AI算法實現城市重構和空間平等!

作品解讀 | 從前有座煤氣罐——氣罐社區營造記【中通服諮詢設計研究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傘林間——城郊地上站區共享綠用【東南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都市「手環」【東南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循級利用—H₂O與CO₂變奏曲【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碳路記【蘇州園林設計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萬物皆有靈:為小動物而設計

作品解讀丨崖壁窯洞映斜陽,朱小地設計團隊繪製榆林恢弘圖景

作品解讀 | 對北荷蘭循環農業的可能性進行的深度景觀空間探索

作品解讀 | 「擠」出來的空間【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新園公社——對青年居住模式的探索【昆明理工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微觀分形——城中村居住新解【鄭州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廢棄鐵路搖身一變成為綠色走廊!

作品解讀丨虛擬與現實的住房平台:INTERWOVEN

作品解讀|城市中綠色生產空間的不同方式-公共空間中央景觀

作品解讀|Isomatic 異構體-充斥著色彩和虛構人物的混亂遊樂場

作品解讀|AQUAVILLE 應對水平面上升的建築策略

作品解讀|一個不完整的無邊界地圖集 An Incomplete Atlas of Non-borders

作品解讀|「kikai Shien Robotto」生態和能源可再生主題公園

作品解讀|Blind Park 盲人公園-把無法看見的變成可感知的

作品解讀|City Nomads 城市游牧民族-新的變化,新的時代,新的居民

作品解讀 | 為了農業土地更好的未來(構建農業景觀與農業定居點)

作品解讀|伊斯坦堡防災中心 Istanbul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re

作品解讀 | 為馬德里附近的 Tetuán 建立一個新的維修中心

作品解讀|生產環境:「鹿特丹自給自足」(城市農業綜合體)

作品解讀|「kikai Shien Robotto」生態和能源可再生主題公園

作品解讀 | 虛擬與現實的住房平台:INTERWOVEN

作品解讀|你知道廢棄的電子產品去哪了嗎?

作品解讀丨探討婚姻與建築的適配性-致我即將分離的戀人

作品解讀丨跨越20年的思念, 致我摯愛的Mircioiu

作品解讀 | 人類回歸海洋的日子真的不遠了嗎?

作品解讀丨台達杯一等獎競賽作品解讀|積木·樂園

作品解讀丨第五屆天華杯全國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三等獎:流動製造

作品解讀丨崇禮OOW競賽獲獎作品賞析:西坡·歸去來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逸境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清園春韻---「新宋潮「特色文旅體驗中心設計

作品解讀丨崇禮OOW競賽獲獎作品賞析:不止於居

作品解讀丨國際建築設計競賽獲獎作品:福建土樓(南靖)保護與活化利用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移動創客營地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游宋

作品解讀丨渭南競賽獲獎作品賞析:相見故里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開封時間 TIME ON/OFF

作品解讀丨渭南競賽獲獎作品賞析:銀色田茂 情動預愈--全齡友好的村落式銀髮小鎮再塑

作品解讀丨UIA-霍普杯 2020 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二等獎深度解讀——衍聚-倚巷折坊

作品解讀丨UIA-霍普杯 2020 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三等獎深度解讀——迷宮城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9e7248a08740bd5fd722e6ccfe75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