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陽往事】馮曉暉——九江端午賽龍舟

2023-06-18     馮曉暉

原標題:【潯陽往事】馮曉暉——九江端午賽龍舟

說明:本文今日登載於《九江日報·長江周刊》。此為作者再修訂版,與報刊上發表的文章有一定差異。

端午亦稱端五、端陽,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一、端午與賽龍舟的由來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農曆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又稱重五,也稱重午。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故端五也叫「端陽」。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惡月惡日驅辟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

民國時期在甘棠湖上舉辦的龍舟賽(此照片可靠性不詳)

然而,大多數現代研究者認為,端午源自上古先民對河神的祭獻活動,故稱為端午祭,它誕生的年代遠早於屈原生活的戰國時期。農曆五月是中國南方的雨季,也是水稻種植地區莊稼生長需水量最大的時候,更是一年中河流泛濫的起始。五月初又是氣溫升高、害蟲爆發、疫病孳生的時節。中國傳統上認為五月是「惡月」,諸事不吉。先民們在一年中陽氣最盛的五月向神祇獻祭,既是祈求風調雨順,也是為了祈福驅邪、保佑平安。

端午祭很可能誕生於長江中下游及嶺南的水稻種植區,這一區域傳統上被稱為百越族,包括吳越、閩越、南越等。從歷史記載來看,在吳、越、楚地,端午祭都有不同的祭祀對象。戰國時期,越國滅吳國,後楚國滅越國,終為秦國所滅。到了漢代,端午祭逐漸集中到屈原一人身上,並演化為端午節。

端午節常見習俗有很多,最廣為人知的是包粽子、賽龍舟,還有掛菖蒲、佩香囊、喝雄黃酒等,這些習俗大多都跟祭祀、祈福、禳毒、驅疫有關。在水中投入粽子源於對河神的祭奠,捆粽子的五色絲線源於瘟神(五毒神)。

早期的賽龍舟並非一種體育競賽活動。龍舟演變自百越的獨木舟,以蛟龍為圖騰,賽龍舟不僅祭祀龍神的活動,還是一種氏族間的競爭與詛咒。人們相信哪個氏族(村落)先到達獻祭點,完成了獻祭,勝者就能獲得龍神保佑,成為強勢村落或強勢家族,而當年的瘟疫就會轉投到失敗者身上。由於競爭涉及到太重的利益,這種現在看起來很健康的體育活動以前可是相當血腥,並長期為官方所禁止或嚴控,違禁者常會受到嚴懲。

近日,浙江瑞安市政府繼續禁止民間划龍舟的新聞在網絡上引起一陣波瀾,如果您了解浙江溫州沿海一帶的民風和賽龍舟的血腥歷史,對這種禁令就不會感到奇怪。

二、近代九江龍舟賽

居於江西省北部的九江被稱為「吳頭楚尾」之地,是水網密布的稻作區,雖然沒有明確歷史記載,但可以肯定是早期的端午祭核心地區,有著悠久的端午文化歷史。本地河湖交錯,早年民間交通多以舟代車,在這樣的背景下,賽龍舟成為了九江端午節日中最重要的一項千古傳承的民俗活動。與吳越之地、閩粵沿海地區相比,贛北較早接受了中原習俗,宋代起就已是儒家文化中心區域,因此由賽龍舟引發的宗族矛盾、封建迷信活動較少,龍舟競渡主要表現為節日的喜慶活動,群眾參與性強,場面氣氛也十分濃烈。

《申報》1887年7月2日

上海《申報》在1887年(光緒十三年)7月2日刊登的《潯陽競渡》一文中稱:「節屆天中(端午節的另一個名稱),潯陽居民每於門首懸菖浦劍,掛艾葉,旗中堂懸天師符以驅邪疫……南門外甘棠湖有競渡之戲,計龍舟十餘艘,於初五日午後樅金伐鼓(即敲鑼打鼓),爭奪錦標。一時旗翻映日,浪細噴珠,健兒好身手,立於艙面,豎蜻蜓、舞鴝鵒(八哥),以博觀者喝彩狂呼。潯城內外紅男綠女、墨客騷人或從倚於辛夷花下,或徘徊於丁字簾前……」。由此可見,清末的九江城區內賽龍舟,已成為全城歡慶的表演與錦標賽。

《申報》1890年7月2日

雖然少了封建迷信的成分,但競賽引發的爭鬥也難以避免。1890年(光緒十六年)7月2日,《申報》以《競渡肇禍》為題報道了一起事件,稱有官牌夾龍舟因與某躉船小工龍舟比賽敗北,惱羞成怒,開始時互罵,後持橈板互相攻擊,落水數人,其中五人受傷甚重,所幸並無生命危險。同日,江北小池口也發生龍舟械鬥傷人之事,官府不得不派兵彈壓。

從年代來看,官牌夾(原國棉一廠附近)龍舟有可能是本地漁民或中式帆船的船工,而躉船小工顯然是租界碼頭的貨運工人。前者都是本地人,後者一般是江北黃梅人,本地人與江北人在九江開埠後的碼頭之爭一直延續到解放後,咱們公安後來抓了幾個把頭給打了靶,才算是消停下來。

龍舟競渡在九江雖然少了迷信成分,但宗族、地域勢力競鬥的本質不會改變。想想也是,花那麼大人力、資源進行競賽,怎麼可能是為了過節開心或者強身健體?吃飽了撐的?

三、1992年的「雙杯」龍舟賽

解放後,龍舟競渡因其民間爭鬥的特性而被停止,政府也不能讓老百姓吃飽了撐著干這些無聊的事兒。但在大陸之外的華人聚集區,龍舟賽的傳統不僅被保持下來,而且越來越發展壯大,1976年,香港筲箕灣避風塘首次舉辦國際龍舟邀請賽,從而掀開了龍舟活動現代化、國際化、規範化的序幕。此後,龍舟競賽傳入西方國家,得到了積極參與。

改革開放後,龍舟賽首先在沿海地區再度興起(那兒人先吃飽了),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後,南方大部分地區都恢復了龍舟競渡的傳統。1984年5月,龍舟競賽被列為全國正式比賽項目。當年9月,在廣東佛山舉行了全國首屆屈原杯龍舟賽。1985年,香港首次舉行國際女子錦標賽,使得這項水上運動推廣到了女性運動員,打破了長期以來龍舟不得被女性觸碰的封建禁忌。

1991年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將龍舟定為正式比賽項目。同年端午節,在湖南汨羅市(屈原的第二故鄉)舉行了首屆中國湖南汨羅江國際龍舟節,進一步推動了龍舟活動。

圖源:《九江市人民政府志》

有著龍舟競渡悠久傳統的九江市,也在極力爭取成為國家級龍舟賽的承辦方,藉此擴大影響力以招商引資、促進旅遊與貿易。1991年6月28日,國家體委同意全國第六屆「屈原杯」龍舟賽於1992年端午節期間在九江舉行。省政府批准與此同時由省體委、省旅遊局、九江市政府聯合舉辦「廬山杯」國際龍舟邀請賽。這就是1992年九江「雙杯」龍舟賽的由來。

當年9月,市委、市政府印發《「雙杯」龍舟賽總體方案》,其宗旨是:團結友誼,繁榮發展。其指導思想為:以舟為媒,文體搭台,經貿唱戲,促進旅遊,發展經濟。主要活動:龍舟競賽,經濟貿易,旅遊觀光,文化藝術。其後,「雙杯」龍舟賽水上娛樂中心(龍舟賽期間作為主席台)正式開工,主建築面積720平方米。11月,市委、市政府召開籌備工作動員大會,會議號召各行各業為龍舟大賽添彩,當好東道主,為九江爭光,確保龍舟賽獲得圓滿成功。

龍舟賽現場及主席台 圖源:搜狐網

1992年2月20日,「雙杯」龍舟賽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市長彭宏松介紹了九江社會經濟發展及龍舟賽籌備工作情況。3月7日,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來九江考察「雙杯」龍舟賽籌備工作。5月20日,省「雙杯」龍舟賽辦公室決定發行龍舟賽獎券1000萬元。5月28日,「雙杯」龍舟賽商品交易會開幕。設工業、商業、物資、供銷、糧食五個展館。採取期貨、現貨、批發、零售等靈活多樣的交易方式,廣泛開展貿易洽談活動。至6月4日,總成交額達15.222億元。

1992年5月31日下午,第六屆全國屈原杯龍舟賽·中國廬山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九江南湖隆重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李鐵映,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倪志福,全國政協副主席洪學智、葉選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省市領導毛致用、吳官正等出席。李鐵映宣布「第六屆全國屈原杯龍舟賽·中國廬山杯國際邀請賽現在開幕」。省長吳官正致開幕詞,市長彭宏松致歡迎詞。

1992年6月2日下午,屈原杯龍舟賽落幕,江鈴女子龍舟隊獲直道競速1000米冠軍;男子1000米冠軍被廣東一隊獲得。女子直道競速600米冠軍由九江「鴨鴨」隊獲得,男子600米冠軍由廣東二隊奪得。6月4日和6日,中國廬山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展開800米和1000米直道競速決賽。廣東二隊、廣東一隊獲800米男女冠軍,印尼隊、九江「鴨鴨」隊分獲1000米男女冠軍。至此,「雙杯」龍舟賽勝利閉幕。

參賽隊伍在甘棠湖中訓練 圖源:搜狐網

1992年在南門湖舉辦的龍舟賽,是九江首次獨立舉辦由國家體委認可的全國性賽事。本次比賽的規格很高,影響力很大,它所造成的全市人民的參與性,是其後任何一場賽事所不能比擬的。至今,九江未曾再獨立舉辦過正規的全國性體育比賽。

1993年,九江準備舉辦「炎黃杯」世界華僑華人龍舟系列賽(九江賽區)暨第二屆中國「廬山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同時承辦了中國摩托艇超級明星對抗賽九江分賽區比賽。大約是比賽衝突的問題,第二屆「廬山杯」國際龍舟邀請賽並未舉辦成功。1993年8月26日,「炎黃杯」世界華僑華人龍舟系列賽在南門湖舉行,這次比賽影響力比前一年差得遠了。再以後,龍舟賽就消失了。

為了舉辦「雙杯」龍舟賽,九江市對兩湖進行了全面修整,並專門搭建了一座比賽主席台。後來龍舟賽不再舉辦,主席台年久失修,終遭拆除,如今在和中廣場靠湖的北端還能找到些遺蹟。龍舟賽留到現在痕跡的是湖邊那幾層水泥台階,那是比賽時的看台。

龍舟賽入場示意圖 收藏人:張惠光

老一輩都應當記得1992年的龍舟賽,那可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據說其場面規模創造了該項活動的歷史,被多家媒體稱為「龍舟史上規模空前的盛會」。那些年九江還舉辦了一系列國內國際賽事,不僅是九江,全國各地都在搞各種節慶、比賽。過了些年,也都偃旗息鼓了。2000年,「屈原杯」龍舟賽停辦。

九十年代初中期,是九江當代史最慘痛的時候,企業紛紛陷入困境,連續倒閉,大批職工下崗,這一系列勞民傷財的「國際」比賽,對九江經濟發展有多大益處?對宣傳九江有多大作用?據稱,舉辦龍舟賽的目的是以體育搭台、經濟唱戲,為了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與廬山旅遊。據九江市志記載,龍舟賽期間經貿活動總成交額超過15億元。這數字我信,只是不知道那些下崗職工們信不信。

四、今天的九江龍舟賽

沉寂多年後,龍舟競渡的傳統在九江民間開始恢復。瑞昌市、柴桑區等地的端午賽龍舟已經相當活躍,群眾的參與度很高。據說,有些在外打工的村民每到端午就要專程回來賽龍舟,當然也是與家人歡度端午節。不僅是龍舟競渡,九江端午的老傳統也都漸漸回來了。

各地政府、旅遊區也將龍舟賽作為弘揚民族文化、擴大影響力的舉措。廬山西海已舉辦多次龍舟賽,成為其打造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的一個重要項目。

2018年端午,九江柴桑區舉行傳統龍舟賽

2023年6月18日,由九江市人民政府主辦,八里湖新區管委會、九江市體育局、九江市文旅集團承辦的「全民健身 幸福九江」迎端午龍舟賽將在八里湖國際水上運動中心舉行。比賽項目為男子12人龍舟500米直道賽,預計有來自九江市各縣(區、市)、駐潯高校及企事業單位等共計20支隊伍參賽。

與30年前不同,本次龍舟賽不再追求「規模空前」,而是以豐富活躍群眾節日精神文化體育生活為主旨,以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目標。據稱,2023年的龍舟賽,既是九江端午文化傳統的回歸,又是與時俱進的九江城市文化的體現。

龍舟賽正在進行中,關於它的報道、直播,想必今天的新聞網站、朋友圈裡有的是,本文不述。

五、結語

從文明之初血腥的端午祭,到宗族、村落間搶奪資源的龍舟競渡,到炫耀表演打群架的民國賽龍舟,到搭台唱戲撈政績的「國際」龍舟賽,再到今日以歡樂喜慶、全民健身為主旨的端午活動,作為端午文化的核心區域,有著悠久歷史的九江賽龍舟的發展變遷,也折射出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演的變歷程。

今日的龍舟賽,剔除了鬼神崇拜,減弱了政府的「主導」,它已經為吃飽了找樂子的節慶項目,追求的健康,是群眾的娛樂。這才是當代端午賽龍舟的新內涵。

後記:2023年6月18日,九江市舉辦「全民健身 幸福九江」迎端午龍舟賽。為了配合本項賽事,筆者應《九江日報·長江周刊》之邀,臨時搶出來這篇文章。其中部分取自之前發表過的文字,也有從故紙堆里熬夜翻出來的老「新聞」。《九江日報·長江周刊》上的原文,還包括了崔若林老師的《九江端午文化》中龍舟競渡一節。

本篇將那些不適合在報紙上說的話補了回來,並將崔老師的那部分內容移去。崔老師的《九江端午文化》全文,將在端午節發布,敬請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98c782f0feb633a26173ec5fe0dd8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