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行續命的《歡樂喜劇人》

2020-02-12     貓影文娛

作者 | 魏蜂

編輯 | Amy Wang


在與各大春晚相聲小品的喜劇短兵相接之後,一波大軍——第六季《歡樂喜劇人》上線了,於1月26日21點檔在東方衛視播出了第一期。在大slogan「喜劇,我們是認真的!」到季度主題「喜劇無邊界,歡樂不定義」中,最新一季的《歡樂喜劇人》從賽制、選手以及舞台上都期望追求一個新的成長,是否能拉回持續走低的口碑?這是一個超級大的問題!


集合各界喜劇人才、創作各色喜劇作品,獲得全民觀眾笑聲,是《歡樂喜劇人》的喜劇生產線。只是在最後一個環節,得到的回應在逐年減少,在最核心的創作環節也顯露了不同程度的「有失水準」。

近幾年喜劇題材的作品雖然是高速發展的生長狀態,但市場剛需並沒有得到滿足,因為市場還沒有出現振聾發聵的聲響,觀眾給予的笑聲、掌聲是一面,能否獲得喜劇價值是另一面,這是喜劇作品的缺口。就節目整體品質上看,最初兩季的《歡樂喜劇人》曾經修繕過這個缺口,可時至今日的第六年第六季,在缺口不小反大的格局下,在做喜劇這件事情上《歡樂喜劇人》任重而道遠。


從「一」走到「六」,國民喜劇品牌的成長


第一季的《歡樂喜劇人》作為六年下來的源頭,是巍峨的。剛播出就得到了口碑和名利的雙豐收,豆瓣評分8.2,152萬人在看。第六季截至目前還未形成評分,僅有313人想看。同類型喜劇綜藝和其他熱門綜藝的分流,一定程度上讓第六季《歡樂喜劇人》的觀眾大幅減少,開心麻花團隊、遼寧民間藝術團、賈玲團隊等喜劇「老將們」也紛紛「獨行其道」在不同的節目上綻放光彩,留給《歡樂喜劇人》的生存空間是狹小的。


第六季《歡樂喜劇人》的開場以總導演施嘉寧和主持人郭德綱的對話展開,從「喜劇人才的缺失」到本次選手設置上首發最多的特性,強調了當季節目對新喜劇、新青年的重視和突出。除此之外,沉浸式的舞台結構也顯得別具一格。演員的表演區域在擴大,與觀眾的參與度在提升,作為一種舞台展現形式在「喜劇無邊界,歡樂不定義」的主題之下,傳達的關鍵精神是「不設限」和「新力量」。

立意是好,只是結論還有待考證。新人是值得注意的群體,但如何挑起大梁是需要時間的事情,新喜劇人的開局並不好。在前三期與觀眾的見面成果上看,收視率給了最直白的回饋,首播排名僅得到了第62名的成績。收視率不好和節目內容有直接關聯,以內容為核心的市場剛需不會逆轉,大多數熱愛喜劇的人都衝著好看的好笑的有價值的喜劇作品,不好的作品花頭再多也留不住觀眾的心。


第六季《歡樂喜劇人》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質疑,舞台上出現的作品味道淡了,演員的特色也淡了,套詞套活依舊存在。《歡樂喜劇人》第六季總導演施嘉寧也說,「到了第六季,最難的還是喜劇人才的發掘。喜劇人才沒有專業的學院培養,需要時間在和觀眾互動中成長,還要保持旺盛的創作精力。我們希望讓這個舞台成為孵化喜劇人才的基地,讓笑聲不停。」喜劇人才的缺失,既是表演教育上的缺口也是人才培育的缺口。

從第一季走到第六季,老牌喜劇團隊的缺席與新生力量的加入在效果上大不如從前,但在責任上卻越來越大。對於喜劇人才的挖掘,對於喜劇形式的嘗試,《歡樂喜劇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當「舊題型」運用「新形式」,喜劇何從


第六季《歡樂喜劇人》以探索新形式新喜劇為落腳點,形成新舊兩派的戲劇藝術碰撞交融的局面。新力量帶來的喜劇形式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的相聲和小品,還加入了脫口秀、肢體劇、曲藝、雜耍等,從「一」至「六」觀眾難免產生了審美疲勞,在中國喜劇模式尚未成熟的形式下,新形式的加入會相應的改變困境局面。


十八位首發陣容通過大逃殺、戰隊PK、怪咖助陣團隊升級、巔峰爭霸賽等,讓各派喜劇人層層對抗展開喜劇之王的激烈爭奪,除了參加過前幾季的老面孔外,還有喜劇星二代和網劇創作者,以及來自波蘭公平競爭組合、美國脫口秀演員。在以往喜劇大咖的優秀作品上,觀眾對新喜劇人的期待是有的,但觀眾對新喜劇人的新形式是否能夠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

美國脫口秀演員艾傑西的作品《美國東北人在中國》談論中西文化差異的美式幽默,用了喜劇題材上的「老梗」,「老梗」是舊,但也有新點,因此在與高曉攀的比拼中獲得了勝出。相對於脫口秀強烈的代入感,波蘭公平競爭組合的舞蹈肢體喜劇《俄羅斯桑拿》需要更大層面的對舞蹈、肢體乃至喜劇上有所認知,才能更好的觀賞作品,同時對於大多數未了解歐式幽默的人來說,得到的觸發點也會被極大的削弱,在《歡樂喜劇人》的平台上顯得太獨特了。


面對中西幽默風格的差異,「水土不服」是常有的事情,但仍需要有認識不同文化表達的意識,第六季《歡樂喜劇人》做出了實踐,讓觀眾認識到不同喜劇文化的戲劇效果,是發展喜劇生態的必然趨勢。

目前已播出的三期口碑中,雖然收穫了掌聲,但也產生對一些喜劇人的質疑。網劇創作者盧正雨在第三期的表演作品《大俠盧小魚之東瀛篇》使用了「放電影」的影像放映的形式,使演員脫離了舞台,大螢幕引發了同台競技者質疑比賽的公平性。眾多的喜劇形式下的作品表現出單一的「煽情」、「上價值」、「老梗」的弊端,喜劇內容主導形式的改變,競賽者表演的內容是否受到形式的反作用對內容的強制性同化是新形式的危機。


從第一季至今很多默默無聞的喜劇人在這個舞台被熟知,在沒有觀眾基礎的境況下,他們仍表現出彩,除了德雲社的相聲實力巨將孟鶴堂和周九良帶來優秀的作品《蹭熱度》之外;節目的老朋友孫建宏《百家笑談-音樂》教學形式的節目不乏笑點,儘管沿襲了他一貫的傳統風格;星二代潘陽和鞏天闊在父輩榮耀下以年輕人的角度上演愛情故事《蒙娜麗莎你別鬧》,角度新穎,但笑點平平。不同年齡層次的喜劇人帶來的作品反映了社會變遷,有以東北風格為代表的白鴿、郭金傑《粉墨人生》,網劇演員張浩上演了舊形式新內容的《我不是大俠》。

除了喜劇人的精湛演繹,剪輯對一個綜藝節目來說決定了整個節目的敘事節奏。《歡樂喜劇人》在網劇演員張浩表演《我不是大俠》時存在著後期配音與台詞不一致的現象,觀眾能從作品中感受到有跡可循的線、人物特點以及有趣的笑點,但影響了喜劇的效果呈現。喜劇作為競技,相比平常狀態下,就顯得不那麼輕鬆幽默了。


《歡樂喜劇人》捧出來眾多喜劇力量,在成長過程中所產生的爭議大於其喜劇作品的完成度,好的一點是貴在堅持和不停探求新方向,不好的一點是對於推動真正意義上的喜劇並沒有做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中國喜劇的困境之下,喜劇仍需要時間的淬鍊。第六季《歡樂喜劇人》開頭著實讓人擔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70LO3AB3uTiws8KpfY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