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電車最開始可能是為了省錢,但價格戰的持續推進,現在買電車的前提,就不應該是為了經濟。
過去的燃油車時代我們就提到過,買車要考慮的是全周期內的經濟性,也就是買車時的價格、用車時的成本、賣車出手時的「回籠價」。
很顯然,在燃油車價格整體都要比EV、PHEV低出一個梯度的今天,燃油車才是最經濟的產品。
還是舉個例子吧,比如說4米5尺寸的歐尚X5 PLUS,1.5T自動擋的落地價在8.5萬左右,油耗8L左右,同樣尺寸的的某新能源SUV,指導價(落地價)在13萬左右,綜合油耗6L左右。
買車時貴了5萬,這一筆買車的成本能均攤出來大約30萬公里的油費成本。
另外,如果都開5年5萬公里賣出去,燃油SUV的殘值基本上在3萬左右,未來5年電動化的不斷疊代,13萬入手的混動SUV,殘值可能也只剩4萬-5萬左右,且出售難度巨大。
綜合來看,其實買混動的綜合成本非常高。
當然這是混動對比燃油的成本,如果是電動車,其實綜合成本會更高一些,主要是體現在新車價格高、降價速度快兩個板塊。
以5米級燃油中級轎車和純電中級轎車為例,君威的落地價在15萬左右,而某自主品牌的EV中大型轎車落地價在21萬左右,購車價格同樣貴了6萬,購車差距已經非常大,2024年的中大型純電轎車市場競爭加劇,一部分EV轎車的價格已經做到18萬,一定會加快貶值速度。
不用提「買車不是為了賣」這種說辭,中國市場的大數據顯示,一手新車的平均壽命是4年-5年,絕大多數用戶群體都會在這個周期內換車。
換車的時候有多疼就知道了。
所以我一直堅持一個觀點,買新能源車主要是買兩個產品點,一個是方便,主要體現在不限行、不限號上,所以新能源車在一線城市滲透率非常高,用戶選擇新能源車也是「被逼的」。
另一方面,新能源車的駕駛體驗感和科技感更好,自動駕駛輔助、電機帶來的加速感、手機APP的開拓性,這些都是過去燃油車給不了的。
所以買新能源車不是為了省錢,反而是為了提升生活質量,帶來此前不曾有的用車體驗感。
如果你是為了省錢才買的電車,你可以當下反駁我,但你在賣車的時候,或者是兩年之後再想起這篇文章的時候,一定會感受到擁擠的電動車賽道帶來的價值崩壞感有多強烈。
新能源車的價格水分還能擠出來很多,一定會有越來越多人站出來說自己被「背刺」了,很多人只感受到了新車價格降低帶來的不悅感,還沒體驗到真正賣車時的「鈍刀子割肉」的痛苦。
所以,想要求更好的經濟性能,不要懷疑,現在是買燃油車最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