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全家人圍坐一團包餃子、看春晚、刷頭條、發紅包、守歲。閒暇間問從外地回來過年的侄女,過年是什麼?她瞥了我一眼說,過年就是放假啊!可以自己安排時間。我又問剛上小學的侄子,過年是什麼?他邊看著西瓜視頻的動畫片邊回答,過年就是吃好吃的,玩手機,爸爸、媽媽不訓我。在現在這些孩子心裡,過年的味道貌似沒了團圓的概念。他們認為的過年,其實就是自由,就是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做喜歡的事情。聽起來簡單、美好,卻莫名有些遺憾、失落,甚至悲哀。
傳統文化與新思想的碰撞,也許偶爾會打架,但更多的是骨子裡不可否認的傳承。
記得小時候的我們,提起過年,便能興奮地說出一籮筐來:過年就是穿新衣、吃大肉、放鞭炮、貼對聯、扭秧歌、打燈籠、走親戚、收壓歲錢……那是平時無法企及的期望,是積蓄一年的放肆,是無法言語的情感聚集……而今,卻成了遙遠的記憶。
我突然想,何不借這個春節,讓他們真正感受下我們小時候對過年的渴望呢?想到做到,趁著包餃子的時候,我告訴他們,除夕夜包的餃子是為大年初一準備的。在北方,大年初一是不能動刀、剪子、掃把等物品的,所有的吃食會在大年三十準備好,而餃子是一定要吃的,象徵著團團圓圓。餃子裡面還要包上個硬幣,吃到硬幣的話來年一定好運相伴。記得小時候,為了能吃到硬幣,我們總是在包的時候做各種記號,又在吃的時候吃不到就繼續吃,直到吃撐了肚皮。侄子、侄女還有兒子都聽得入了迷,充滿了對吃餃子的期待。
按照村裡的傳統,過年餃子裡面一定要包入一枚硬幣
雖然今年不允許讓放煙花爆竹,似乎缺少了一些過年的味道,但是大家還是都早早起了床,一幫孩子們顧不上穿衣服,就在被窩裡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各種撒嬌嬉鬧:新年快樂,恭喜發財,紅包拿來!我對孩子們說,我們那時的紅包是要拜年才能有的,我還給爺爺奶奶磕過頭呢!這是中國文化的傳統禮儀,是孝道的體現。他們似懂非懂,在他們看來,這也許是電視里才有的場景吧。
吃完餃子就要去給家族和村裡的老人拜年,一幫孩子們在大人們的催促下終於出門了,一路上侄子不停問這問那:「為啥非要挨家挨戶去拜年?」「這是一種傳統,一個村的人哪怕天天見面,過年也要去看看,拜個年,這不僅是一種尊敬,更是一種禮儀。」初一的拜年,對於我們村乃至附近的縣市,幾乎所有的人都很重視,哪怕過去的一年有兩家人鬧了彆扭,但是初一的時候互相拜年了,則代表著過去的種種過節就此煙消雲散,村裡人都這麼講:過年拜個年,各種以往過節都過去了。如果兩家人過年互不來往,那麼就說明兩者的疙瘩會越結越大。我想這也是禮儀之邦華夏子民骨子裡的一種傳承吧。
恭喜發財!
年代的不同,春節的很多習俗都在發生著形式或內容的變化,但不變的,是對團圓的期盼,是對親情的依戀。或許只要心在一起,就是一種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