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60歲的張先生前一陣總感覺胸部不舒服,去醫院做了一下檢查,提示他的心臟有肥厚的跡象,這一下子嚇壞張先生了,他生怕自己會有心肌梗死的情況出現,畢竟自己的父親就是因為心臟病去世的。諮詢醫生後,醫生認為他的心臟肥厚的情況可能是因為長期高血壓沒有得到有效改善而造成的,給他開了更適合的降壓藥,並安慰張先生,他的問題並不嚴重,但張先生還是有點疑惑,心臟為什麼會肥厚呢?
心電圖、胸部X光和心臟超聲波是人們去體檢時最常做的檢查,尤其是中老年人注重心血管疾病,更是會做相關的檢查。一些人自覺沒有心悸、呼吸喘等症狀,但做了健康檢查,卻發現有心臟肥厚的問題,這時候需要患者去心血管專科進一步確認。
心臟肥厚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到出現心悸、呼吸喘的症狀,代表心臟已經開始無法負擔,嚴重時可能會呼吸困難、胸痛、暈眩、疲倦無力、缺血、心臟衰竭、心律不齊,甚至發生猝死。不過出現這些嚴重症狀,往往是疾病已經發展到晚期,所以並不是說有心臟肥厚就一定非常危險,但檢查有問題,一定要找出原因,這樣才能改善,延緩病情發展。
心臟肥厚一般分為兩類:
1、病態性:許多疾病會造成心臟肥厚,包括心臟瓣膜疾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病或透析、年齡大小、家族遺傳性基因。心臟肥厚可能是心肌蛋白相關基因突變引起的,大部分屬於顯性遺傳,50%突變基因會遺傳給下一代,目前已得知多種基因缺損會引起肥厚性心肌症,特定基因缺損還有較高猝死率。所以,如果有基因遺傳的患者應該高度重視。
2、生理性:職業運動員長久、劇烈運動,使得心肌收縮力增強,運動員的肌肉比一般人粗,心臟也是一樣的道理,應當定期接受心臟功能檢測。持續高強度運動狀態,心室壁增厚,心臟就會生理性肥厚,一般民眾平時運動不需刻意挑戰身體極限,極限馬拉松不適合所有人,對大多數人來說強度過高。正常的運動對於人們來說是好事,但運動量較大,超出人體極限的運動則可能是一種負擔,跑馬拉松猝死的新聞時有耳聞,所以尤其是有慢性病的患者在運動前的進行身體的評估是有必要的。
心臟有一定正常的範圍,一般人心臟厚度小於1cm,心臟肥厚判定標準在大於等於1.5cm。
通過心電圖、胸部X光等圖像檢查,雖然不能100%,但是能快速篩檢出心臟肥厚部分患者,但沒辦法量化心臟厚度。通過心臟超聲波,磁振造影(MRI)、心臟電腦斷層(CT)能從圖像看出心臟肥厚的嚴重程度。由於心臟肥厚有些有基因遺傳性,這類病患可能還需要做基因檢測和家族篩檢。
一些家族遺傳性患者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什麼徵兆,可能三、四十歲出現臨床症狀,圖像異常後才確診。大多數患者通常無感,多半是在體檢中意外發現的。對於基因遺傳性心臟肥厚,了解家族病史有助確認突變基因來源,並提早找出其他可能會患病的家族成員。
大多數肥厚性心肌症病變是顯性遺傳,有50%的幾率傳給下一代。找出致病基因能幫助家族成員在尚未出現症狀前得到診斷,最好近親家屬(父母兄弟姊妹和孩子)都做心電圖與心臟超聲波的檢查。如果某位家族成員身上帶有明確致病基因突變,父母的親屬都要接受基因檢測,並對帶有相同突變的家人做評估,來判斷是否是遺傳還是突變的因素。
當家族成員在年長後出現心臟病症狀時,可利用基因檢查來辨別是否為先天性心臟肥厚,或為其他如高血壓等所引起病態性心臟肥厚,基因診斷不失為為鑑別診斷的工具。
而對於其他因素導致的心臟肥厚,需要一個病情進程,比如高血壓,一般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不過這是在高血壓不進行干預的情況下,如果能夠通過飲食、作息、藥物控制血壓,那麼有可能不會出現心臟肥厚的問題,所以對於慢性病應該及早進行治療改善。
心臟肥厚患者比一般人死亡率較高,會有心臟衰竭、心律不齊、中風和猝死的風險。
醫師根據心臟肥厚的根本原因,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病情輕微的患者藥物治療就能控制;嚴重心肌肥厚患者五年內猝死風險大於6%,這時候部分患者放置心臟內去顫器(ICD)可以有效地預防猝死。手術後,雖然症狀緩解,但仍需定期跟蹤檢查,防止出現危險。
預防或減緩心臟肥厚的方法在於治療高血壓、心臟瓣膜疾病、慢性腎臟病,遵從醫囑使用適當藥物,對於一部分患者來說,甚至可以逆轉恢復到正常。最佳的預防在於平日的健康生活作息,積極控制血壓、規律生活、戒煙、戒酒、控制體重、定期跟蹤檢查健康狀況。
職業運動員是因為訓練而導致心臟肥厚,當停止訓練,減少運動強度後,心臟也會逐漸恢復原本的大小。
基因遺傳性心臟肥厚比較難控制,有一些治療後可能能減緩惡化速度或是停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重點。家族遺傳性患者的下一代風險大增,最好讓孩子早點篩查,如果能在症狀發生前提早治療最好。
有些患者表示父母並沒有心臟相關疾病,但每個人感受到的症狀不盡相同,也可能父母有心臟肥厚卻沒出現併發症,是潛在病例;有的家族遺傳史沒有任何一個人曾經患病,可能是單體基因突變,跟蹤治療預後都很好,8成的患者跟蹤檢查和吃藥即可。
心臟肥厚最擔心的就是可能會發生猝死,提醒民眾,若家族有心臟肥厚的病史,都應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