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雪球上一篇帖子,講述了一位投資者過往因投資凱萊英從賺十倍到爆倉的故事,令人感嘆到股市投資的不易。
8月2日,凱萊英股價剛剛創了年內新低,已經回到了兩年前,相比去年11月份的股價最高點,已經下跌了59.5%。
然而股價的暴跌背後是業績的暴漲。財務數據顯示凱萊英營業收入從2017年14.23億增長到2021年46.39億元,翻了三倍,對應凈利潤則從3.41億元增至10.69億元,正式跨入10億門檻。
同時今年上半年業績繼續高增長。7月14日,凱萊英業績預告,預計今年上半年凈利潤16.44億-17.43億元,同比增長283%-306%。
這讓很多投資者摸不著頭腦了。凱萊英股價與業績背離到底是啥原因?這位從賺十倍到爆倉的投資者又有著怎麼的辛酸故事呢。
長線投資,從賺10倍到爆倉
8月2日,凱萊英股價創了年內新低,回到了兩年前,也就是2020年7月份的位置。相比去年11月份的股價最高點,已經下跌了59.5%;今年年內跌幅則在5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凱萊英在4月以來市場整體反彈中表現也較為平淡,在前4月股價下跌40%的情況下,凱萊英自5月底開始反彈,至7月初股價反彈近30%,但隨後又進入下跌模式。
近日,雪球上有一篇帖子,詳細記錄了高杆杆投資凱萊英爆倉後的投資心路。據球友@山童我的心自述,他是一個拿著凱萊英的超級長線選手,因為帶著槓桿,曾經幫他賺了十倍的股票這回讓他虧掉了90%,一筆千萬級的財富最後虧得只剩下一點。
按照這位網友的自述,他陪凱萊英長跑了三年,曾經是朋友圈裡出名的長線投資大拿,去年年底還是朋友中價值投資的典範,沒想到在凱萊英的利潤創歷史新高的高光時刻,自己的帳戶卻是爆倉的結局。
「回想起當初股價從530元回調到400元的時候,我心裡一陣竊喜,趕緊滿滿加上了融資,幻想著股價能漲到500元,600元。當時怎麼也沒想到會是這種結局。」「以後,我該怎麼給孩子講我所經歷的這一切?」
就在這位網友清倉後不久,8月3日,凱萊英公布,擬以集中競價方式(4億元-8億元)回購公司股份,回購價不超過290元/股,第二天凱萊英股價大漲9.24%,但這一切已與這名網友無關。
CRO的退潮
其實,最近幾年集采對整個醫藥行業的衝擊是摧枯拉朽式的。
此前,醫藥龍頭公司恆瑞醫藥也扛不住,孫飄揚62歲高齡重新出任董事長,下重手重組公司架構,砍掉了很多銷售,以及仿製藥方面的研發。資本市場上,恆瑞醫藥在2021年初就見了歷史大頂。股價也是從100元左右一度跌至20多元。
面對集采,CDMO等代工性質的細分領域,成了集采的「避風港」。一方面,這類企業不直接生產最終藥品;另一方面,CDMO主要是創新藥,恰好是集采鼓勵的品類。
也因此,藥明康德、凱萊英等相關企業比恆瑞醫藥多走了近一年的多頭趨勢。
但這些公司的股價在去年下半年也扛不住了。回溯歷史,不難發現不少CRO公司這輪大頂都在去年三、四季度。
去年九月底的時候,A股上市公司2021季報披露完畢,除了展示業績,還披露了股東情況。
一時間,高瓴退出了泰格醫藥、凱萊英的前十大股東一度成為熱門話題。不少投資者質疑:大幅降低倉位,高瓴是不是提前感受到了行業趨勢的變化?是不是行業景氣度見頂了?
也有投資人翻出了全球醫療領域融資額數據,發現去年9月的數據居然是環比下降的,那這可不得了,創新藥融資額環比下降+標杆大機構退出,可不就是景氣度見頂的信號嘛。
隨後,不少CXO股票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下跌。
其實上述這位從賺十倍到爆倉的投資者只是底層大眾的一個代表。
在這輪醫藥領域瘋狂擠泡沫的過程中,很多財富灰飛煙滅……
背後出了什麼問題?
不光凱萊英,大多數CRO股票都差不多這種單邊下跌走勢。
那麼近一年多來了,整個CRO板塊遇到了什麼問題呢?
醫藥研發/生產外包,它本質上也是這樣一個平台,讓原來只有傳統大藥廠才能做的藥品研發,如今任何一個有想法的人都可以做,都可以變現。
2018年後,中國藥品集采等改變行業的政策出現,以仿製藥為主的藥企利潤急跌,紛紛扎堆進入創新藥領域。創新藥的熱度持續加溫:中國一級市場裡醫療健康的投融資數量,每年都在穩步增加,仍保持一個高位狀態,也就是說,這批CRO的研發外包業務,仍將處於一個高速發展期。
VC模式流行下,CRO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動力量之一,換句話說,中國的這波生物藥泡沫,一定程度上是CRO所帶起來的。
就像美國90年代末生物藥泡沫的來臨,內卷的大趨勢終歸也悄悄在本土CRO上演,所以,也有人評論道:製藥外包企業們都在瘋狂招人、擴產能,每一家都爭相用更大的盤子去裝剩餘的蛋糕,甚至連原料藥企,也在拚命轉型CDMO。
同時,CRO的頭部公司卻紛紛開闢了一種既古老又新穎的玩法:投資。
CRO公司參與到小型生物藥企的項目推進中,利用自身業務帶來信息優勢去參與到整個一級和二級市場,以服務提供者的身份讓自己的基金提前進入客戶的股權投資中,帶著CRO公司屬性的基金,永遠比其他的公私募更快了解參股公司的未來。
在一個熱門賽道里,提前預知項目的成功可能性,然後用自己的資金大手筆提前押注——這個新遊戲,比扎堆在CRO領域和後來者競爭更刺激。
從創新藥審批改革,到資本市場通道打開,熱錢高調入局,再到各種科技專項計劃和人才引進政策,泡沫也在逐漸擴大。
去年7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發布「關於公開徵求《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髮指導原則》意見的通知」,給泛濫的Me-too藥降了降溫。
隨後資本市場上,這些CRO公司見了這輪股價的歷史大頂。
有行業內人士稱,凱萊英、藥明、泰格等等這些CRO公司所作的只是在一些新技術的基礎上,把90年代美國生物醫藥行業的高光時刻重新在中國演繹了一遍。中國需要堆出一個自己的輝瑞和諾華。
對於凱萊英的股價,有投資者認為,目前已經進入非常合理的區域,但對抗市場還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信念的。同時,公司如果在高速發展過程中,短期過度透支產業未來以及不能做好發展決策的話,一樣會損害投資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