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達茂草原赤日炎炎,我從百靈廟鎮向東南方出發,在額爾登敖包折向偏東北,沿金界壕行走,在哈沙圖金代界壕之南,一座平頂塔式的小山前,終於找到了安答堡子古城。
這是一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蒼茫而神秘,草原民族在艾不蓋河畔演繹著波瀾壯闊的故事,展示著大氣磅礴的政治智慧。
古城距百靈廟鎮東南約 35 公里處,東、西兩面有小河,在城東北匯流在一起,古城坐落在傍山環水地勢開闊的盆地之中。
我在古城中獨行並尋覓,在寂靜的古城廢墟,有時有點恐懼,似乎也有點期待,感覺古城的曾經會如海市蜃樓般顯現。古城平面呈方形,邊長約 500 米,夯築土牆,殘高 0.9~1.5 米,四面各開一門,外築瓮城,四隅設角台,北牆有馬面。城內發現建築址三十餘處,十字形街道與四門相連,寬 8~10 米。城外有護城河,寬 7~8 米,深 0.9~1.2 米。遺址中筒瓦、板瓦,灰陶盆罐等殘片隨處可見。一個曾經繁榮和輝煌了數十年的地方,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有幾個問題在我心中如謎。一是這座古城的主人汪古部在草原上是一個怎樣的部族;二是汪古部為何受到蒙元帝國包括成吉思汗等歷代帝王超乎尋常的厚愛;三是安答堡子和敖倫蘇木這兩座隔金界壕相望的古城是怎樣的關係。我在古城尋找可能有的信息。
汪古部亦稱白韃靼,基本成分是由操突厥語的各部人結合而成,遼金時期主要居住在陰山一帶,就是在今天包頭陰山之北的達茂旗、固陽縣一帶,以黑水即今達茂旗艾不蓋河流域為中心,故又稱陰山韃靼。汪古部先後為遼金屬部,曾為金王朝控扼防守邊牆界壕。蒙古滅金,又據有凈州、砂井、集寧,即今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察右前旗等地,成為直屬領地。元朝將汪古列入色目人中。
汪古人主要經營畜牧業。元朝在汪古部領地設置驛站,開闢了通往漠北的木鄰(蒙古語意為馬)驛道,因其屬地處於交通要道,官民貿易發達。汪古部處在不同文化的各民族之間,許多人通曉多種語言文字,文化水平較高,有人專以充當通譯人為業。汪古人多信奉基督教,取基督教名,墓石刻十字和敘利亞文銘文。汪古部主也扶持佛寺,尊禮高僧;同時又崇尚儒家,建孔子廟,設立學校。
遼金年間,汪古部中部分貴族自稱是沙陀後裔,奉晉王李克用為先祖,元朝建立之後一部分隨克烈、乃蠻人西遷到中亞,後逐漸融入哈薩克族。元亡,汪古降明,不少汪古人遷至內地。今天汪古部以汪古特氏的姓氏主要分布在蒙古民族的各個部落之中,以今赤峰地區各旗分布最多。內蒙古東部取漢姓王、汪、穆,西部取漢姓文、王。除此之外中亞一些突厥民族中也存在汪古部,是蒙古軍隊西征時留下的後裔。
汪古部就其轄域來看,在蒙元帝國中不算大,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小部族。但在有元一代有著特殊的地位,享盡了榮華富貴。從三個方面可以看出,一是其政治文化中心之一敖倫蘇木古城的規模和奢華程度在草原上僅次於元上都;二是兩家相約汪古部子孫與蒙元皇室「世友世婚」,世代通婚,互稱「安答」即「契」, 「忽答」即「親家」,整個元朝汪古部們首領都是成吉思汗家族的駙馬,先後有 16 位公主嫁給趙王。16位公主下嫁,承諾了「世友世婚」的帝國氣度,但作為監國公主,也表現出了帝國對這樣一個搖擺不定的部族的戒備和防範;三是汪古部首領世襲封王。在元朝「一字王」的地位要高於其他王,汪古部享有「一字王」 「趙王」的封號,領地由其自選官吏治理。
安答堡子古城遺址及建築構件
汪古部為何能有此殊榮呢,至少有三個因素:
一是引導蒙古軍突破界壕、從征金朝有功。蒙古軍首次攻金之烏沙堡一役,汪古部人將所守界壕關口交給蒙古軍,如同把金的北大門交給了成吉思汗,蒙古軍在汪古部人引領下南出界垣迂迴突襲,金朝重兵屯守之烏沙堡被一舉攻破,蒙古鐵騎順利踏入中原。因汪古部引導蒙古軍突破界壕、從征金朝有功,蒙古汗廷遂將砂井、集寧、凈州、木胡兒索卜嘎賜為汪古部領地,其轄地北至大漠,南至黃河,東至今興和縣,西至烏拉特前旗大片土地。木胡兒索卜嘎城遂成為汪古部領主駐營地和汪古部新的政治中心,蒙古人乃稱此城為安答堡子。
二是為蒙古戰勝乃蠻部發揮了重要作用。本來乃蠻、克烈、汪古三部的關係非常密切,學術界一般認為這三部都是突厥人,尤其是乃蠻與汪古的關係更好,他們之間有互相通婚的關係。乃蠻是蒙古高原西部勢力最強大的遊牧部落,在蒙古人興起以前已建立起國家機構,並擁有精良、龐大的軍隊。鐵木真消滅了克烈部後,勢力日益強大,能與之抗衡的只剩下乃蠻部,最後統一蒙古高原的戰爭已如箭在弦上,勢在必發了。為了尋找盟友,乃蠻部太陽汗派使者到汪古部,邀請他們共同夾擊鐵木真。汪古部的首領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看出乃蠻部內部不和,認為太陽汗懦弱無能,料想乃蠻部必敗,故拒絕出兵相助,並將乃蠻部使者縛送到鐵木真處,告訴鐵木真乃蠻部要來進攻的消息,同時發兵會同蒙古軍同攻乃蠻,使鐵木真在與乃蠻的戰爭中占了先機。戰勝乃蠻是成吉思汗實現漠北統一的最後一次決戰,而汪古部又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汪古部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汪古部處於蒙古高原和中原交通要衝,元朝在汪古部領地設置驛站,開闢了木鄰(蒙古語意為馬)驛道,通往漠北政治中心哈喇和林。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後,這條路也延伸到大都,為大都經集寧路、凈州路到哈剌和林的主要通道,是元朝時期的南北交通主幹線。元朝政府通過此路「供需漠北」,是「給驛之路」、 「軍旅糧儲」之路。同時,汪古部也是中西陸路交通常經之地,歐洲來華的旅行家馬可波羅等人都經這裡。
安答堡子古城牆
對汪古部政治中心有多種不同記載,眾說紛紜,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是認為汪古部同一時期有多個政治中心。有說首府即敖倫蘇木古城、陪府即安答堡子古城;有說北都敖倫蘇木古城、南都安答堡子古城兩都並立,或冬都敖倫蘇木古城、夏都安答堡子古城兩都並立。
二是認為汪古部政治中心是由元初黑水牙帳到安答堡子到東勝州,再到黑水新城即敖倫蘇木古城的演變過程。認為汪古部政治中心遼金時當為其世居故地黑水之北即艾不蓋河一帶,蒙古前四汗時期南遷至安答堡子古城,忽必烈前期南移至東勝州,忽必烈後期北遷至黑水新城即現在的敖倫蘇木古城。還有學者認為,安答堡子系金代守護界壕的邊堡,為汪古部封國內的城市之一,是趙王城的近城。
我認為第二種觀點接近於歷史真實。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安答堡子古城作為汪古部首府,應該是從 1211 年汪古部為蒙古鐵騎進攻金朝打開邊關立功,安答堡子古城成為汪古部新的政治中心開始,至忽必烈前期公元 1270 年左右,經歷了 60 年左右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