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每天十分鐘,學會一個醫學常識
夏天,對於濕邪重的患者,應「少吃麵食,多吃米飯」。為什麼這樣呢?
麵食與米飯,是我們日常常吃的食物,但是有一些人經常吃麵食,比較容易惹濕邪,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先了解麵食的產生來源。
麵食是怎麼生產出來的?
麵食一般由麵粉做成的,而麵粉由小麥加工而成。小麥生長在乾旱的環境里,而在潮濕多水的地方,小麥無法正常生長。就因為這種生長特點,導致小麥具備了在乾旱環境下自我求生的本能:留住水分,減少水分散失。
如果小麥不能留住水分,土壤缺水,它很快就會幹枯死亡;如果能留一分水分,就增加一分生的希望。嚴酷的環境,造就動植物特殊的生存機制。
水稻生長在水田裡,長期在水中泡著,因此水稻體內培養了一種利水機制。如果水稻不能將滲透進體內的水及時排走,它將會被淹死。
大家明白了這兩點,就會發現:生長在潮濕環境中,或者水邊的植物,基本都具有利濕利水的功效。因為如果它們不能利水,就會被淹死。
小麥可以留住水分,經過加工後的麵粉做成的食品,因為其生物遺傳信息中,留存下了留住水分這個特質,所以當這些麵食進入人體內,這種特質就會發生作用,會影響人體水液的代謝,導致人體水液代謝失去平衡,最終濕邪就會增加。
為什麼有人以麵食為主,卻不會惹濕邪
很多人也會有疑惑,一些北方的朋友經常以麵食為主,卻不會常常因為濕邪生病呢?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可能是當地的氣候比較乾燥,動植物都存在缺水的情況,麵食正好可以彌補這個不足。
但是當這個地區的人,流動到全國其他地區,如果這個地區氣候潮濕,他們再保留以前吃麵食的習慣,就會發現自己的身體會出現異常。因此人們遠走他鄉要「入鄉隨俗」。
改不了吃麵食習慣,生活地潮濕怎麼辦呢?
還有一些人會疑惑,如果我是經常吃麵食的北方人,但是移居南方,生活環境氣候比較潮濕,又改不了吃麵食的習慣,怎麼辦呢?
這種情況下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1.食物搭配。比如吃饅頭時,配上大米粥。大米粥利濕,可以抵消饅頭帶來的損害。比如做包子時,用能夠利濕的食材(綠豆、薏苡仁等)做餡,這樣就可以相互抵消對水濕的影響了。
2.轉化藥性。在中藥炮製過程中,用很多辦法可以改變中藥藥性,使其向另一個方面轉化。比如生萊菔子是升的,炒萊菔子是降的。如果你深入思考就會發現,只要經火的炒制後,藥性很多都變了。也許火是唯一可以徹底消除植物存在意識和個性的東西。饅頭用火烤焦後,其性質就會轉化,從收濕留濕變成健脾燥濕。
所以如果你是喜歡吃麵食的北方人,現在生活在濕氣很重的南方,但改變不了吃麵食的習慣,你就可以多吃用火炕的大餅,或者將饅頭烤焦了再吃。
聲明:本文內容來源公眾號「答摩健康」,喜歡的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