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九紋龍史進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很多宋朝人都見過他,南宋龔開在《宋江三十六人贊》中這樣評價史進:「龍數肖九,汝有九文。盍從東皇,駕五色雲?」
史進綽號九紋龍,並非沒有歷史依據——他後來真的龍飛九五當了皇帝,宋朝的子寵將軍也被他嚇得望風而逃,只有另一個伯溫先生聯合了一大幫人,才勉強能與之抗衡。
施耐庵肯定是知道史進後來登基稱帝的,所以給他安排的三個手下,分別叫神機軍師朱武、跳澗虎陳達、白花蛇楊春,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這就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
在梁山一百單八將中,九紋龍史進不但綽號響亮,為人處世也是充滿俠骨英風,要是在梁山評選三條好漢,史進絕對有資格入選,施耐庵把史進寫成一個近乎完美的好漢,可能也是考慮到了史進有帝王之氣。
史進的帝王之氣,在《水滸傳》中表現得很是明顯:「三尖刀似雪,渾赤馬如龍。體掛連環鑌鐵鎧,戰袍風颭猩紅,雕青鐫玉更玲瓏。」
用二郎神的兵器,騎呂布關羽的赤兔,史進學成武功後就展現了驚人的戰力,花和尚魯智深在梁山一百單八將中只有兩個好朋友,其中一個是行者武松,另一個就是九紋龍史進,在魯智深心目中,史進好像還更重要和親近一些,豹子頭林沖早已跟魯智深漸行漸遠了。
在水滸傳中,史進在攻打昱嶺關時被「小養由基」龐萬春一箭射落馬下,然後又跟拚命三郎石秀、跳澗虎陳達、白花蛇楊春、打虎將李忠、病大蟲薛永一起死於亂箭之下。施耐庵這樣寫,擺明了是替他的老主公張士誠報仇,他不敢把朱武寫死,也是怕朱家皇帝找他的麻煩。
史進在水滸傳中陣亡,而在宋朝史料中,史進不但沒有死,而且還活到了宋高宗建炎南渡之後,並且干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其人原名史斌,不知道為什麼被施耐庵改成了史進。
熟悉兩宋歷史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靖康之難後,宋朝已經名存實亡,即使是趙構在臨安(杭州)建立了偏安小朝廷,也一直被金兵追得狼奔豕突,還一度乘船出海避難。
皇帝被嚇破了膽,群雄並起是應有之義:皇帝輪流做,今天到我家。既然趙家已經拋棄了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那麼誰都可以揭竿而起問鼎中原,曾經是梁山好漢的史進建號稱帝,誰也不能說是僭越——當時的趙家已經自己取消了帝號而自稱「宋國主」並向金國稱臣,中原已經沒有了皇帝。
趙構已經不敢自稱皇帝,卻不允許別人稱帝,於是在《宋史·高宗本紀》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建炎元年,秋七月,關中賊史斌犯興州,僭號稱帝。」
史書這個說法十分可笑:如果宋朝有皇帝,史進稱帝是僭越,連趙構都不敢說自己是皇帝,史進的僭越又從何而來?
趙構在金人面前不敢稱帝,這也是有史料記載的,他老爹給金國的「謝表」中說得很清楚了:「臣佶伏奉宣命,召臣女六人賜內族為婦,具表稱謝。(六個公主被金人分了,趙佶表示感謝)臣敢不誓堅晚節,力報深仁……臣佶言:伏蒙宣命,差官館伴臣赴和囉噶路安置,曲照煩言,止從近徙(沒把我關得太遠);仍敦姻好,尚賜深憐……仰戴龍光,感孤情而出涕(感動哭了)。」
宋國主已經不要臉面,卻說別人稱帝是僭越,打金人不敢,內鬥還是有兩下子的,於是開頭提到的那位「伯溫先生」站出來跟史進對著乾了:「邵伯溫擢提點成都路刑獄(也就是常說的提刑官),賊史斌破武休,入漢、利,窺劍門,伯溫與成都帥臣盧法原合謀守劍門,賊竟不能入。」
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史進(斌)「本宋江之黨」,建炎元年七月起事後,可謂勢如破竹,他向興州進軍,「守臣向子寵望風逃去,斌遂自武興謀入蜀。」
史進嚇跑了向子寵,卻在入川途中被一幫不敢跟金人作戰的宋軍攔截,鑄成了歷史遺憾:如果史進進占西川,再召集倖存的梁山好漢諸如魯智深武松(這些人在史料中也都真實存在),是完全可能「因之以成帝業」的,那時候歷史就可能改寫。
我們細看《宋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等史料,就會發現史斌戰鬥的地方,在《水滸傳》中都出現過:吳玠奉命征剿史斌,先後攻克清溪嶺、華州城,吳玠當時的職務是涇原兵馬都監兼知懷德軍。
史斌建號稱帝,宋朝和元朝都稱其為「賊」,事實上史斌既沒有降金,也沒有屠城,比起楊志和李逵,史進仍不失為一條好漢——上述史料中不但有史進,還有李逵、楊志、關勝、張順、燕青、呼延灼(綽)、楊雄(王雄),這些人前幾天筆者寫過幾個。
史進最後被吳玠擊敗,有的史料說是陣斬,有的史料說是擒斬,總而言之一句話:宋軍打金兵不行,打遼國也不靈,但是打起自己人來,卻是很厲害。很多「中興名將」,在對金作戰中功勞不顯,但是打王小波、李順,打鐘相、楊么,卻是屢戰屢勝並因功加官進爵。
史進於建炎元年起事,建炎二年十一月或建炎三年冬(史料記載的時間不一致)失敗,《宋江三十六人考》確認史斌就是史進:「水滸傳言史進為華陰縣人,而宋史亦稱史斌為『關中賊』,姓氏地名併合,史又稱斌為『叛將』,蓋與宋江同降,後亦授官為將校。斌降後復起,嘗號稱帝,而見戮於吳玠,最為彰明較著。」
史進失敗了,但仍不失為英雄好漢,於史進相比,楊志李逵則絕對算不上好漢、好人:招安巨寇楊志在對金作戰時臨陣脫逃,坑死了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李逵則直接反叛投降了金兵。
李逵降金,也寫進了《宋史·高宗本紀》,李逵叛宋降金那一年,也是史進敗亡那一年或一年後:「建炎三年閏八月,知濟南府宮儀及金人數戰於密州,兵潰,儀及劉洪道俱奔淮南,守將李逵以密州降金。」
李逵降金的前一年,也就是建炎二年,大刀關勝被逆賊劉豫殺害,此事見於《宋史·列傳第二百三十四·叛臣》:「金人啖豫以利,豫懲前忿,遂畜反謀,殺其將關勝,率百姓降金,百姓不從,豫縋城納款。」
南宋龔開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贊》,對關勝的評價也是正面的:「大刀關勝,豈雲長孫?雲長義勇,汝其後尾。」
龔開認為關勝繼承了關羽的義勇家風,也是有史料依據的,被劉豫殺害的那位關勝嗎,確實善用大刀,這在《金史·列傳第十五》和《齊音》中是有記載的:「撻懶攻濟南,有關勝者,濟南驍將也,屢出城拒戰。金兵薄濟南,守將關勝善用大刀,屢戰兀朮(完顏宗弼)。」
楊志臨陣脫逃,李逵叛宋投金,其他好漢在史料中的結局,也與水滸小說記載的不同,在筆者看來,要評選沒有辱沒梁山好漢英名的,還得數九紋龍史進和大刀關勝。
據金嘉錫考證,宋江三十六人,至少有十幾位在宋朝史料中出現過,這些好漢既沒有在征方臘時陣亡,也沒有被奸臣害死,他們在史書中的表現,甚至比在水滸小說中更精彩。
讀者諸君看了史進稱帝,在感嘆的同時,可能也會有一些遺憾:如果史進攻進西川並建立根據地,還有哪些好漢會與他共襄義舉?這些好漢重舉義旗,能否改寫宋、金、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