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喊了7年「電動爹」之後,為什麼買電車的人反而越來越多了?

2023-09-26     汽車扒一扒

7年前, 看過一篇特別典型的文章,記憶猶新。

那篇文章里給EV電動車定了調,叫「電動爹」,在當年的時代中這麼稱呼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電動車的可靠性的確不夠高,動力受限、無法充電、續航崩盤速度快、電耗高等產品本身的問題層出不窮,讓人非常牴觸。

另一個是,基礎充電設施基本沒有,2017年的充電基礎設施只有21萬個,其中有很大比率是慢充,而且損壞度、車位被占率較高。

基於這兩種大背景,買電動車的使用成本和使用便利性極差。

但2023年電動車的推進速度已經是順水推舟,速度極快,上半年純電動車零售量達到210萬台,依然擁有20%左右的同比增速。

另一份數據更是非常出色,國內的充電基礎設施數量達到520萬台,增幅接近100%,而且充電樁的充電功率、可靠性以及被占用情況都得到了很好的優化。

也就是說,充電體系已經形成規模、秩序,並且充電基本功率已經能夠達到60kW,可以保證絕大多數電動車用30分鐘時間補電成功。

2023年目前在售的電動車已經能夠吸引消費者。

主要是價格重新梳理,以目前能夠覺察出行痛點的10萬-15萬電動車為例,海豚、ID.3、好貓這些車型的價格都可以做到13萬左右落地,同時擁有理論層面400km左右的續航成績。

日常使用方面,300km左右的續航絕對不是問題,以一個工薪階層每天50km的往返使用強度來分析,一周一充的頻率不會影響日常使用,同時如果是家用充電樁,成本可以做到百公里10塊錢左右。

即便是外部商業充電樁1.5塊左右的價格,百公里的成本也可以做到20塊錢左右,相比於燃油車甚至PHEV都非常具有經濟性能。

電動車的駕駛質感、可靠性、續航、安全性的提升,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個產品,同時價格的下調也讓用戶更願意放棄傳統的燃油車。

固然電動車後期可能存在電池更換成本高的問題,但當下的科技感、操控、加速、靜謐性也都是可以直接打動用戶的亮點,所以選擇EV純電動車的人非常多。

退一步來看新能源市場,今年上半年PHEV的整體銷量為100萬台,雖然增速接近100%,但相比於EV純電動車的210萬量級依然有巨大的懸殊,說明從用戶端來看,更多人依然會傾向於更加純粹的電動車。

至少目前來看,「電動爹」的這種偏見減少了不少,而且中國品牌也在不斷的進行出口。今年上半年EV純電動車的出口量達到了45萬量級,今年預計將會達到100萬台左右,而明年的預測增速會更快。

也就是說,目前EV純電動車依然是各大企業的核心發展方向。

隨著鋰礦價格持續下跌,今年以來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已經下跌接近70%,22日爆出了17.2萬每噸的價格,這意味著EV純電動車的生產成本今年有很大的下調空間。

原材料的下跌反映在整車上,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也就是至少鋰價格持續保持在低位,未來一年的EV產品價格還會降低。

一方面是成本的確更低,大規模生產上來之後還能均攤成本,另一方面是燃油車的市場還會被大量蠶食,面對這個巨大的蛋糕企業都會加快疊代產品計劃,強化性能優化定價,EV的出路會更大。

只是從用戶角度來看,目前的EV純電動車沒有那麼不堪,人們更願意選擇安靜、輕便、低成本的出行方式,再加上充電的便利性支持,電動車的受歡迎程度自然有了本質上的提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c42eb63204cec75a698facc385d8a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