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版網站訪問量持續走高,反盜版怎麼就不得人心了

2024-01-18     三易生活

原標題:盜版網站訪問量持續走高,反盜版怎麼就不得人心了

自從網際網路誕生以來,盜版可謂就一直是如影隨形,而尋找、下載、使用盜版資源,幾乎是許多網民都有過的歷史。然而在過去十年,隨著相關監管機構陸續將發生在網際網路上的侵權和盜版現象納入版權保護範疇,盜版現象也呈現出江河日下的趨勢。別的不說,相比十年前,如今在網絡上找到盜版音樂的難度已經呈指數級上升,甚至於就連3DM這種網站也都不再提供「破解版遊戲」下載了。

然而,日前英國網絡盜版監測機構Muso和諮詢公司Kearney發布的聯合報告卻顯示,自2019年以來,盜版網站訪問量逆勢上揚、大漲13%。到了2023年,全球網民訪問盜版網站的次數更是創下歷史新高、達到1410億次,相比2020年的1040億次和2019年的1250億次都有著顯著的上升。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份報告中顯示,最愛訪問盜版網站的並非「黑客泛濫」的俄羅斯,也不是網際網路發達、且人口眾多的中國,而是以相關法律完善著稱的美國。

據悉,美國位居盜版網站訪問量的榜首,印度、俄羅斯、英國和加拿大緊隨其後。更有趣的是,在報告中顯示,被盜版的內容最多的並非音樂、也不是遊戲,而是電影和電視劇,兩者甚至占據了全球盜版資源的92%。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即使版權保護如今在全球都得到了廣泛認同的情況下,盜版依然無法杜絕呢?有觀點認為,或許這是因為至今在網際網路發展史中,有相當多的篇幅與盜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早在2003年誕生的Bit Torrent協議,為盜版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也實現了每一位下載者在下載的同時、不斷向其他下載者上傳已下載的數據。與此同時,即使是在網際網路被巨頭主宰的時代,依然有大批人篤信自由、分享的網際網路精神,而建立一個烏托邦式的盜版資源分享平台,就是他們將網際網路精神落地的手段。因此諸如海盜灣、Sci-Hub、Z-Library等等一大批盜版網站,幾乎堪稱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當然,導致疫情以來被嚴厲打擊二十餘年的網絡盜版死灰復燃,根源或許在網際網路廠商自己。一場席捲全球的疫情,迫使大家進入了「宅家」模式,此前來自全球著名市場監測和數據分析公司尼爾森的統計,美國視頻流媒體的活躍度在2020年提高了將近一倍。而這背後,則是Netflix、亞馬遜的Prime Video、迪士尼的Disney+和Hulu、蘋果的Apple TV+、華納的HBO Max,在美國市場來了一輪混戰。

付費服務數量激增可能是導致網絡盜版重新活躍的關鍵,此前在Netflix主宰視頻流媒體市場的時代,網民只需要訂閱Netflix就能看到網絡上絕大多數的劇集。可有了Disney+、Apple TV+等平台後,網絡上的流媒體內容確實越來越多,但也變得更加分散了,導致用戶需要花費的訂閱費用也在上漲。

更何況,最近兩年各大視頻流媒體平台為了盈利、紛紛開始漲價,導致用戶訂閱費用水漲船高。而且以Netflix為代表的廠商,甚至還搞出了含廣告的訂閱服務。

畢竟沒有人不喜歡免費的午餐,可為了支持創作者繼續創作就需要支持正版,這也是許多用戶購買正版遊戲、訂閱視頻流媒體服務時的心態。可現在的問題,是大家為數不多的道德感被日益增長的費用壓垮。再加上市場環境的變化,消費者對於這類能省就省的支出,自然也就要更加精打細算了。

更為致命的問題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商業公司採用數字化的方式保護文化產品的版權,究竟是更好保護了創作者的權益,還是反過來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別的不說,國內市場的音樂流媒體平台以版權作為武器進行競爭,就確確實實傷害了一大批用戶的體驗。而自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案》頒布以來的25年里,版權在實踐上也已經變成了網際網路巨頭的新圈地運動。

事實上,有各個國家的版權相關法案目的並不是為了保護創作者的利益、而是保護創新,保障創作的權利只是途徑,而現在被網際網路巨頭扭曲的版權保護則是摭華損實。比如最近登上微博熱搜第一的#鄧紫棋已被前東家蜂鳥音樂註冊成商標#就是如此,歌手此前創作的上百首歌曲未來想要進行商業表演,還需要反過來向前東家支付版權費用,甚至因此導致沒法唱之前自己的歌。

所以網絡盜版這樣一個既有歷史傳統、又有現實利益糾葛,還關聯到社會意識的存在,死灰復燃也就一點不奇怪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c33805c35dfc7bf2cc97539351f3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