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美食的探尋之旅

2022-05-13     劉小蔥

原標題:雲南美食的探尋之旅

我上大學時候的寢室是標準的「十人寢」,許多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但那個家真心充滿了許多煙火氣的回憶,尤其是外賣、煙霧與腳臭夾雜在一起的味道,依稀在鼻中穿透,沁人心脾。十個人來自九個省,我們聊過許多話題,美食當然必不可少。

上鋪明偉來自雲南騰衝,他描述「餌絲」和「餌塊」的畫面,至今記憶猶新。 「騰衝炒餌塊」也叫「大救駕」,是雲南十八怪之一,關於它有一個故事:清朝初期,後來的「平西王」吳三桂率軍攻打昆明,明朝(南明)永曆皇帝逃網滇西,行至騰衝,天色已晚,全軍飢餓難耐。一戶農家,把家裡的食材簡單組合翻炒,包括餌塊、火腿、雞蛋和青菜,皇帝吃過之後,讚不絕口:「炒餌塊救了朕的大駕!」從此「大救駕」一直風靡至今,這是我關於雲南美食最初的印象,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我在三次雲南之行中,那些遇到的美食。

第一次雲南之行

第一次去雲南是和學弟黑胖組隊,在大理受到了學妹雯雯一家的熱情款待,第二天一大早,雯雯的爸爸就帶我們去了一家「清真面(餌絲?)館」,我點了一碗牛肉餌絲,濃湯味美,餌絲充滿了嚼勁,雖然直到今天我都沒吃過「大救駕」,但這是我第一次與「餌」的邂逅。

在大理最難忘的吃食應該是學弟韓磊招待我們的「生皮」,帶皮的生豬肉切成小片兒,有單豬皮,也有帶著肉的皮,蘸著特製的蘸水吃,我真的嘗試了,心裡還是有障礙,當時太年輕。多年後雲南的同事告訴我,當地的吃食喜好用白灼,熟了之後就著濃烈的蘸水吃,儘可能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神奇的蘸水風味百變,酸甜苦辣咸,無所不包,極大擴張了味蕾的邊界。

也許是在麗江或者大理的某個古街,我跟黑胖吃到了雞絲涼麵和過橋米線,前者冷拌,後者滾燙,我們肯定也吃了很多其他的,但學生時代的我們對於吃並不著迷,並未再深入探索,更別說查看大眾點評了。

那時候的味覺讓我們更容易記住一個場景,比如我們恐懼吵鬧的酒吧,DJ創造著躁動的音樂,遊客們喝酒蹦迪,那時候「艷遇麗江」是很多人的追求,兩個學生還是穩妥地選了古城邊角的清吧喝果汁,那時候古城爛大街的歌是《一瞬間》,回憶都是果汁的甜,無憂無慮,天真浪漫。

第二次雲南之行

第二次去雲南的時候,我已經工作四年了,培訓期間吃的是盒飯,清湯寡水裡總會有那麼一丟丟辣,那點辣非常鮮活。如果辣有區分的話,四川是麻,湖南是香,東北是蒜味,廣東是甜,而雲南我覺得就是鮮。

工作結束後跟同事去逛街頭的夜市,七拐八拐到了一個隱蔽的燒烤攤,四個人坐在小馬紮上,那時候我這個東北人,依然對南方燒烤有著偏見,我在南方生活七年,沒有一頓燒烤吃的盡興,這次遇到「昭通小肉串」,讓我意識到之前還是沒吃對東西。

「昭通小肉串」,曾經出現在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中,精選小黃牛肉,串成小肉串,烤過之後酥脆香嫩,撒上濃重的燒烤料,麻辣刺激,那一晚也喝了一點小酒,我多喝就困,迷迷糊糊望著昆明的燈紅酒綠,流浪的心緒油然而生,我來過此地,明日即將離去,不知何時會再來?

在昆明的最後一晚,我來到南屏街最著名的嘉華鮮花餅店,遊人零零星星,網購的便利,促進了美食的全國流通,在東北的沙發上只需要動動手指,過兩天就能收到雲南寄來的鮮花餅。是誰先吃的花?又是誰創造了這項美食?真是不可思議!乾隆就酷愛這項美食,甚至欽點為進貢的糕點,民間已經流傳了300年。這次雲南之旅,辣椒中的記憶鮮活,離去的時候泛著孤單的甜。

第三次雲南之行

第三次到昆明,有幸得到了本地人Ivy的指導,這座原本陌生的城市是她的家,因此覺得分外親切,充滿了欣喜。建新園總店的涼米線,米線軟糯不失嚼勁,配菜有肉、韭菜、豆芽、鵪鶉蛋、銀耳…配上濃濃的拌料,極致的口感,進入胃裡又涼又辣。

這次我也刻意吃了「遊客必吃菜」:汽鍋雞、破酥包、石屏烤豆腐、菠蘿飯…由於自己一個人,能吃得有限,但是印證了Ivy後來跟我分享的:在昆明單吃早餐,一個月都能不重樣。不知為什麼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得如此好吃?可能是我喜愛探索這個世界的多樣性,始終對未知保有好奇心,吃直接對應味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離別昆明的時候,有幸吃到Ivy媽媽做的小鍋米線,這是Ivy的最愛之一,自然有種家的溫暖。之前是過客,這次多了一絲溫暖與惆悵。

風味原產地:雲南

雲南的美食讓我念念不忘,我深知「彩雲之南」有著無數的神秘吃食,而紀錄片《風味原產地雲南》滿足了我的好奇心。

喃撇,傣族的特色吃食,把苦葵、樹番茄和小溪魚這樣的食材,搭配不同佐料直接用舂搗碎混合食用,還原大自然最原始的味道。

餌,將大米淘洗、浸泡、蒸熟、沖搗、揉製成各種形狀,比如餌塊、餌絲,「大救駕」的原料就是它,勁韌十足,燒、煮、炒、鹵、蒸、炸均可。

酸水果,酸木瓜和酸多依是代表,看著即令人味蕾生津,加上鹽和辣,景頗的鬼雞和大理的酸木瓜魚都是代表。

火腿,宣威火腿聞名遐邇,我後來吃過Ivy帶的雲腿月餅,肉香十足,略微油膩,片中提到的老窩火腿,製作複雜,方便儲存,是雲南地區最受百姓喜愛的食材之一。

撒,可理解為特製配料的涼拌肉食,有生食涼拌之意,其中的苦撒竟然是用牛苦腸來製作,牛膽汁、胃液和青草混合物熬煮,此外的螞蟻撒和血撒足以令人大開眼界。

芭蕉,芭蕉粑粑,清炒芭蕉花和芭蕉芯,芭蕉葉還能包著食材燒烤用。

乳製品,乳餅和乳扇都是非常著名的吃食,街頭巷尾都有賣。

腌菜,雲南的腌菜別具一格,每家的風味各有千秋,糯米和蘿蔔纓的混合,德宏的臘腌菜,不禁讓我想起家鄉冬天腌的酸菜,相隔千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埤,把蔬菜晾曬到半蔫,然後用米粉攪拌,放在陶罐中腌制發酵,茄子鮓、羅卜鮓、魚鮓和豬肝鮓都是代表。

漆油,由怒江旁的漆樹的籽製成,溫度低於47度會凝固,無膽固醇成分,具有滋陰補陽、補血的功效,漆油雞是僳僳族和怒族的高級滋補食品。

北京的雲南菜館數不勝數,我吃過的有限,從最開始的雲海餚,還行;中八樓,遠勝雲海餚,美味十足;臘羅巴,油燜雞讓我成功達到美食巔峰。聽說有一家叫「火燒雲」的好評如潮,雲南的駐京辦也不會差。我的胃已經準備好,美食們等我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b37ca15e1cb148bf2c14c70ff220d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