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知青送公糧,半是欣喜半憂傷

2019-05-28     詹國樞



老詹小注:老伴楊喬,自貢知青,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到會東縣聯合公社新洪五隊插隊落戶。楊喬個子很小,瘦瘦的,體重才80多斤,背起和自己體重差不多沉的糧食,與老社員一道,到20多里外的縣城交公糧……楊喬曾將這段故事寫成小文,發表在《經濟日報》上。文章雖短,卻很真實,當時覺得苦,現在回憶起來,雖然還是苦,但苦中有樂。


送糧

楊喬

下鄉沒多久,我們所在有恨虎岩農場便解散了。我同另外兩男三女六名知青被分配到遠離公社的新洪五隊。

60年代中期,時興的水稻品種是「台北八號」,這種稻米挺好吃,米粒短胖短胖,做出飯來清香得很,綠瑩瑩的,吃起來有點像江米。王隊長說,今年給國家交糧,都交「台北八號」,留下一點分給大家過年打耳快(年糕)。

送糧的頭天晚上,我們分頭向老社員借來背糧工具背蘿、背架和用過的日本進口尿素口袋。王隊長說,新社員骨頭嫩得很,便發動老社員給我們借來了羊皮褂。羊皮褂是用剝出來的山羊皮洗乾淨、曬乾、縫上的褂子,老社員平時穿在身上既耐磨又防寒,黑黑的長長的山羊毛後邊還拖著個小尾巴。

從生產隊到縣城20多里地,雖然不遠,但很繞道。明明看見前邊不遠了,沿著山凹繞進去,彎出來,再繞進去,還是沒有走出來。那時我體重只有40多公斤,背著同自己體重差不多的糧食,只感到頭重腳輕。

沿途順山腰走,一邊是堰溝,另一邊是水流湍急的河流。上坡時身子彎得很低很低;下坡時得一陣小跑;接著過河,那橋是用幾根木頭和石頭支起來的,一走一晃,隨時都有掉下去的危險。人人都背著糧食,誰也無法幫誰。腿在打抖,汗水在淌,肚子咕咕叫。

我們一直頂著烈日,迎著風沙,緊緊跟隨老社員,一步一步向前移動……

到了縣城,排隊、過秤、開票、入庫。一陣涼風吹來,冷颼颼的,這才感到渾身已經濕透了。


很多年以後,再回首當時的情景,連自己都想像不到,那麼瘦小的人兒,是怎樣把那麼沉重的糧食背進城的。

細細想來,只要認準了目標,不管困難多大,只要一咬牙也就過去了。



6年前,楊喬曾返回會東,看望新洪五隊老社員

重回生產隊。



當年的知青駐地,如今已蓋成新屋。


一起戰天鬥地的小夥伴耿太香、耿太維 。後面那位彎腰老人,就是耿太香的老伴,當年的王隊長。



同生產隊社員合影。當年青春美麗的耿氏兩姐妹,如今已一望無牙,四世同堂;當年身強力壯的王隊長,如今已老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_5FLGwBmyVoG_1ZTC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