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有一個人領悟了生死的真諦,超然物外

2020-08-09     煮酒君

原標題: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有一個人領悟了生死的真諦,超然物外

生老病死是萬物生存的自然規律,從古至今,無數人想要獲得長生,但卻因為違背規律而失敗。即使是秦始皇、漢武帝這樣雄才大略的君主,也都曾為了長壽而耗費大量民力財力,結果一無所獲。甚至,不少王侯將相還因為服食所謂的"丹藥"導致中毒去世,可見古人對生的希望和對死亡的恐懼。

作為壽命有限而慾望無限的生物,大多數人比起死亡當然都更希望能夠繼續生存,這也是人之常情。而為了長壽,人們尋找治癒疾病的辦法,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一邊強身健體,一邊修身養性,這算是一種比較積極的追求。

在此之上,其實還存在著一種超然物外,看淡生死的態度,比起畏懼死亡,看淡死亡的人自然要更加自在,而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大思想家莊子就已經看透了生死的真諦。

提起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相信大部分最先想到的都是"莊周夢蝶"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齊物論》,說的是莊子一天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在空中自在飛舞,十分快樂。醒來之後,他驚疑不定,不知道是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其實,如果是一個普通人夢見自己變成蝴蝶,醒來後一定會非常自然地認為自己所處的才是現實世界,但莊子卻敢於懷疑所謂的真實,這也是他為什麼能夠看透生死,而旁人卻一直追求不切實際的長生不老。

莊子晚年時,其妻子不幸去世,曾經常常與之爭辯鬥嘴的惠施聽說後就到他家裡弔唁。結果,當他走進門時,卻發現莊子正很放鬆地坐在地上,一邊敲著盆一邊唱著歌。如果讓旁人來看,一個人在陪伴自己多年的老伴去世後做出手舞足蹈,放聲高歌的行為,那多半是受刺激瘋了。見此情景,惠施也不由得指責道:"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然而,面對惠施的指責,莊子卻表示,他的妻子最初並非生命,非但沒有形狀,連所謂的魂氣都不存在。後來,恍惚之中陰陽二氣交融,才逐漸形成魂氣,進而發展為胚胎,才最終有了她的降生。現在,她如同春夏秋冬的時序演變一般由生到死,從人居住的小房間搬到了天地間這個大房間,如果這時痛哭,那就是不懂得生命運行的規律。

誠然,生命在誕生之前本就是其它的元素,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所謂的人體不過是大量來自自然的有機物、無機物組合而成。而生老病死的規律也是本就無法避免和強行阻止的。當然,親友去世時人都是難免悲傷的,莊子也說了自己對妻子的去世感到十分傷心,但如果能夠接受這不過是自然規律,而親友則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於天地間,且更加自由自在,或許能夠好受很多。

此外,《莊子》當中還記載過一件莊子和骷髏對話的故事,說的是莊子一次於道旁見到一具骷髏,便詢問他是為何而死。問罷,他枕著骷髏睡去,結果骷髏果然於夢中前來相見,告訴莊子死後的世界是多麼隨心所欲,不受限制。聽它說完,莊子詢問他願不願意恢復肉身,回到父母妻子身邊,結果骷髏不高興地答道:"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

骷髏其實是莊子自己思想的載體,它的言論體現著莊子本人想像中的死後世界。莊子認為,人死後不再有主上臣下之分,也就是沒有什麼社會階級;無四時之事,也就是不必再在乎春夏秋冬,能夠真正做到不受外在條件的束縛,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自在。

因為秉承著這樣的思想,等到莊子要去世時,弟子們都想將其厚葬,但他本人卻表示:"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邪?何以加此!"當有弟子提出就這麼葬在野外,擔心其屍體被烏鴉老鷹吃掉時,莊子反駁道,埋在地下同樣會有螞蟻和蟲子,"奪彼與此,何其偏也。"就這樣,莊子最終死在了荒郊野外,其屍身被自然界吞噬消化,重新回歸了天地之間。

我們無從知曉莊子死後是否真的獲得了自由,但可以知道的是,直到真正去世的那一刻,他都是沒有驚慌,沒有不甘的。如果我國古代的帝王們都能夠向莊子學習,那恐怕就不會有大量方士出海尋仙,或者服用丹藥結果被直接毒死之事了。

總的來說,莊子的生死觀相對於那些極度畏懼死亡者是十分有價值的,他也確實做到了超脫,其境界令人羨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Onm03MBeElxlkkaGOo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