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成長」這個詞,是我自己發明的,
乍聽一下可能很新鮮,
但也許,有很多正在經歷一場「再成長」的人。
之所以這麼講,是因為我沒有接觸過這樣的人群,
但我本身,恰好也正在經歷一場「再成長」。
小時候我們渴望成熟,長大了卻希望天真如初,
沒有什麼比這句話更像「再成長」人群的真實寫照了。
不同的是,無論是兒時的渴望,
還是成年後的希望,都只是自身的一種希冀,
而對於「再成長」人群來說,
年少的成熟,年長的天真,都是被迫加諸於身的。
早些年有部電影叫做《返老還童》,
我一直覺得這大概是「再成長」人群最能感同身受的一個故事了,
雖然沒有像班傑明一樣經歷身體時間的逆轉倒流,
但他們的心理狀態卻又與整個故事如出一轍。
網絡上一直有一個流傳了很久的道理,
當沒有人站在你身前為你抵擋風雨時,你必須學會獨自成長。
大多時候,離家在外,獨自打拚的人這樣安慰自己,
然後在社會的磨練下一點點成長起來。
可是對於「再成長」人群來說,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沒有人告訴他們這樣的道理,可是他們又過早的經歷了這個道理。
其實,為什麼會有「再成長」?
原因很俗,俗的我都不好意思說出來,
可又很苦,苦的有同樣經歷的人看到這些文字大概會潸然淚下。
人們的說法有很多,
什麼童年陰影,缺愛,家庭破裂,家暴,留守……
但其實,那個道理已經總結的很清楚了,
不過是在最年幼脆弱的時候,
沒有人站在身前保護他們,所以被迫承擔起了風雨。
我記得學生時代,明明閨蜜是年齡最小的一個,
但偏偏擔當知心姐姐的也是她,
同學們喜歡找她哭訴,抱怨,
關係還不錯的同學總是說著羨慕,
羨慕她像所有人希望的大人一樣,懂得很多道理,
冷靜著處理許多事情,
不會像他們一樣幼稚,
控制不住地為朋友背叛吵得面紅耳赤,
為男生花心哭的死去活來。
冰心說,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明艷,
可能對於「再成長」人群來說也是這樣吧,
人們只欣慰於與年齡不符的成熟,或者說懂事,
沒有體會到藏在心底的冰冷和孤寂。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
小時候喜歡吃的東西,喜歡玩的玩具沒有得到滿足,
那麼可能即使成年後,不再需要零食和玩具,
那份不滿足感卻會伴隨一生。
就像年過三十的蘇明玉卻喜歡七歲小孩的玩具,
對於「再成長」人群,兒時從來沒有得到過的,
是那個天真懵懂的童年,
於是成年後,逃離了糟糕的環境,有了一點能力,
學會了彌補自己,彌補給自己一個童年,
性格幼稚,行為任性,無理取鬧的時候與孩子別無二致。
有人問我,這算不算巨嬰?
我想了想,不算。
「再成長」人群又有自己的學習或工作能力,
甚至由於心裡狀態的逆生化,可能還擁有一些異於常人的優點。
那麼這像什麼?她又問。
我想,這更像是對自己的寵愛吧,
年少一直得到的寵愛,學會了自己給自己,
寵的過份了點,成了蠻不講理的孩子。
成年後人們總希望自己天真如初,
但面對社會的時候卻又不得不成長起來,
於是我們依舊孤獨,
因為一個新的道理又流行了起來,
聰明人只喜歡和聰明人做朋友。
我們行為幼稚,心思單純,
是不適合「聰明人」的世界的。
可能在碰了很多次壁之後吧,
我們也終於明白,巨嬰也好,彌補也罷,
都已經不適用這個長大後的世界了,
童年過去就真的是過去了,再怎麼彌補也回不來。
於是開始經歷一場「再成長」,
但還好,這是主動的一個過程。
不是孤獨了很久之後的冷漠以待,故作成熟,
也不是寵了自己很久之後的不諳世事,被迫天真,
晚了別人許多年,但我們終於像個咿呀學語的嬰兒,邁出了自己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