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說孩子越「催」越慢?拖拉行為背後的真相,多數父母沒讀懂

2020-04-02     貝貝豆育兒課堂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常常聽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是個「慢性子」,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很拖拉,特別是上學後,每天催促孩子起床、吃早飯、做作業……

媽媽們都快要被孩子的拖拉氣出心臟病來了,恨不得把孩子「回爐重造」,可這令人苦惱的拖拉真的是孩子自身造成的嗎?

案例

小清是閨蜜中最早生娃的人,自從生了寶寶,她就辭了職開始全心全意的當一名全職媽媽。

轉眼,孩子們都到了上學的年紀,可真是應了那句話「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閨蜜們聚在一起,最愛的就是吐糟自己的孩子。

大家都說自家孩子寫作業特別慢,一開始做作業不是要喝水就是要上廁所,等到正式開始做,一會兒玩筆帽一會兒盯著本子發獃……

「能不能快點,別墨跡」成為了媽媽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可不論怎麼催促,哪怕是上手打一頓,仍然不能讓孩子動作提速一點。

就在閨蜜們一籌莫展的時候,發現了一旁默默無言的小清,小清的孩子已經上小學兩三年了,可大家從沒有聽到過小清的抱怨,難道她有什麼秘訣?

在大家的好奇之下,小清說出了自己的育兒理念:「兒子出生後,不管幹什麼,不管多拖拉,自己從來沒有催過他。」

起初大家還以為小青兒子自律性高,天生不拖拉,剛想夸小清好福氣,卻被她接下來的話搞蒙了……

「剛上學那會他也很慢,幾乎天天遲到……」

原來小清採取了一種「慢時光」得養娃方式,孩子再慢也不催促讓他自己面對拖拉導致的結果,比如被老師訓斥,比如被同學笑話,為此兒子還和她生氣,埋怨她不催自己。

可小清知道,即便催了,孩子依舊遲到,畢竟孩子的天性就是「慢」,她自己理解兒子的「慢」,並把和兒子相處的「慢時光」當成最好的享受。

  • 兒子不會做、不敢做、不願意做的,她不去催促,也不會強迫,只是耐心等待……
  • 兒子自己在意的事情,她不會催促,換來了孩子自己自覺獨立……

或許會有人用「佛系」育兒來看待這種「慢教育」,可事實證明小清的兒子現如今不僅不拖拉,而且做事井井有條,自律滿滿,有耐心,有恆心,守時且獨立,好處一籮筐,而這些優勢標籤背後的功勞,自然有媽媽的一份。

眾閨蜜聽了小清的話才恍然大悟,讚嘆小清的高情商養育方式。

越催促越拖拉?催促的危害有多大,媽媽想像不到

1、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由於腦部和手部發育不完全,做事慢並不是故意拖拉,而是能力還達不到。父母總是以大人的速度去要求孩子,只要孩子跟不上自己的腳步,就是「慢」,這樣對孩子是極其不公平的。

父母如果長期催促孩子,孩子會在催促下慌手慌腳,不能專心的去做某一件事情,長此以往,孩子的專注力就被破壞了,專注力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一旦被破壞,想要重新建立就非常困難。

2、會讓孩子缺乏時間觀念

孩子對時間的快慢並沒有直接的感知,在父母看來已經過了很久,但在孩子心裡可能就只有「一會兒」

如果不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只是一味催促孩子,並不能讓孩子的「速度」有根本性的改變,更何談去改善呢?孩子只會對時間的認識越來越模糊,導致時間觀念的缺乏。

3、會讓孩子缺乏責任感

孩子做事兒的時候,父母老在一旁催促,會讓孩子形成「這事兒跟我沒有關係,反正急的是你」的想法,不會真正認識到這件事情對他的重要性。

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根據父母的催促程度來做事兒,對孩子的責任感建立不利。

4、會破壞家庭親子關係

大一點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長期的催促會讓孩子形成逆反心理,不願意與父母溝通。久而久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疏遠,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家庭關係的和諧。

看到這兒,那些「一做作業就雞飛狗跳」的家庭,父母們還真應該反省一下,或許是自己的催促誤了事。

如果孩子已經形成做事拖拉的習慣,應該怎麼去改善呢?

  • 培養責任感:比如在做某一件事情時,告訴這件事情對孩子的重要性,如果不做可能會造成的後果,讓孩子自己去衡量。
  • 制定可行方案:比如做作業之前,和孩子一起商定一個完成的時間,到點如果完不成,就做下一件事,完不成作業的後果要讓孩子學會自己承受。
  • 父母以身作則:很多父母自己都有「拖延症」,又怎麼能去要求孩子動作快呢?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不可能跟在孩子身後「鞭撻」一輩子,所以,別再催促孩子了,多點耐心,和孩子一起成長,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的孩子是「慢性子」嗎?糾正孩子「拖拉」的壞習慣,你有什麼好方法?歡迎留言分享。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MJXSHEBiuFnsJQVak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