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薩其馬的證件照(圖片來源:網絡)
關於「薩其馬」這個名字的來歷,網上隨便搜搜能找到一堆。比如「殺騎馬」的諧音,又比如製作者(或其夫)的名字是「薩其馬」等。實際上這都不搭邊。靠譜的說法可以參考清代滿語字典《五體清文鑒》:「薩其馬」是滿語sacima的音譯。其中saci為詞幹,有砍、切之意,所以這個詞或可意譯成「切糕」……咦?
新疆切糕:「你叫我?」(圖片來源:網絡)
其實推敲起來,新疆切糕(其實該叫「瑪仁糖」)也是配得上sacima這個滿語名的。因為同樣見於《五體清文鑒》的詞條:sacima對應的漢語詞是「糖纏」。
「糖纏」又是幾個意思?如果在百度上搜索,會看到大多數結果都指向了薩其馬本馬,但這只是因為自清人入關後,這種點心隨著皇族的影響力,在社會上的知名度與日俱增,結果就有了這樣的同義替換。實際上「糖纏」是漢人制甜食的做法,就是將水果、堅果、果脯等食材均勻裹上融化後的糖汁,而後冷卻。聯想到蘸上糖汁後食材出鍋時,糖汁被扯出柔長糖絲,必須轉動食材,讓多餘的糖絲裹纏到食材上才好「收尾」的做法,就會覺得這個「纏」字真的很形象。
拔絲地瓜。有沒有種想轉動一下筷子,把糖絲纏到地瓜上的衝動?(圖片來源:網絡)
「纏」出來的甜食品種繁多。舉例的話,近在眼前的是《甄嬛傳》里淳兒惦記的「瓏纏桃條」和「纏棗圈、纏梨肉」。閱讀的時候曾經好奇這都是什麼東西,查過後才知道,原來《甄嬛傳》中好多甜食都典出《武林舊事》第九卷張俊家宴單,其中專門有一輪「瓏纏果子」,這一輪上的都是甜品,包括「瓏纏桃條」「纏棗圈」「纏梨肉」「纏松子」「白纏桃條」等。可見鮮果、乾果都可以用來纏一纏……饞一饞。
順便抖個冷知識:被你們惦記好久的「糖霜玉蜂兒」,其實是糖蓮子(圖片來源:網絡)
兩宋之間,遂寧府(川渝一帶)王灼為神州大地貢獻了一部《糖霜譜》,開了蔗糖製備專著的先河,也間接證明了此時蔗糖已經成為普羅大眾能消費得起的食材。所以「糖纏」聽起來矜貴高冷,但絕對談不上「御造」「宮制」「上用」之類——別說它配不上薩其馬這樣的清代宮廷小吃啊。須知早在入關之前,滿人就會做這種點心了,並不是坐了天下之後才研發出來的。
說回薩其馬的做法。前面說「新疆切糕」(瑪仁糖)也可以稱作「糖纏」,這裡就能講明白了:瑪仁糖的做法是將各種堅果、果乾用特製的葡萄飴糖粘合在一起。嗯,反正外面都是一層糖,勉強也算是「糖纏」家族的親戚吧。
那麼問題又來了:可能很多吃貨小夥伴都聽說過,薩其馬的滿語含義是「狗奶子糖蘸(纏)」,但前面我們只看到了「糖纏」(sacima),「狗奶子」到哪兒去了?
「到哪兒去啦?在線等,挺急的。」(圖片來源:網絡)
再翻開《五體清文鑒》細看,總算能進一步弄明白這個問題:原來「薩其馬」(sacima)這個詞條下還有好幾個次級詞條,如「枸奶子糖纏」(maishan halu i sacima) 、「葡萄糖纏」(mucu halu i sacima)、「白糖纏」(šanyan halu i sacima) 等。其中「枸奶子」通常被認為是枸杞,即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狗奶子」。
經典款薩其馬「枸奶子糖纏」的官宣做法(見《御製增訂清文鑒補編》)是「枸奶子、麵粉在芝麻油里炸過後,拌上糖稀,然後放洗過的芝麻製成」。猜測「葡萄糖纏」也許是用葡萄乾替換了枸杞,「白糖纏」就是什麼輔料都不加。另外關於這種點心的做法,還有另外三處見於古書的記載值得一錄:
《燕京歲時記》:「……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狀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
《光緒順天府志》:「……為喇嘛點心,今市肆為之,用面雜以果品,和糖及豬油蒸成,味極美。」
《馬神廟糖餅行行規碑》:「……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張,凡冠婚喪祭而不可無。」
是放枸杞或葡萄乾,還是後來做得更精細時會加的果品如瓜子仁、松仁、京糕、蜜棗、芝麻等等,都是細枝末節的調整。倒是烤啊、蒸啊這些奇怪的做法(連豬油都粗線了?!),聽起來很像是根據經典版演變出來的「改良版」。當然也可能是執筆者外行,不似狐這般是個天生地長的吃貨性子,沾了吃就較真。所以外行人說外行話,可以理解。
總之從史料里看,薩其馬這種「餑餑」(北京方言,意即「糕點」)的製作要點有二:一是糖,二是油。考慮到旗人喜食乳品的飲食習慣,說經典版的薩其馬在和面時加了奶油,也是有可能的。只是豬油還是算了,估計這裡有什麼誤會。
那麼後世做薩其馬時都會放的雞蛋?儘管在狐印象里,在某些地方吃到的薩其馬,確實有一股濃郁的蛋香,可從史料記載中來看,最早的薩其馬,在製作的時候確實是不放雞蛋的。至於其他一些資料中描述的「桂花蜂蜜香味濃郁」,也只能聳肩——桂花這種嬌貴東西,關外是沒有的。放了桂花的薩其馬,想必也是後來的改良品種吧。
「改良」當然沒什麼不好。聽說過去在東北,還有一種做薩其馬的方式是將黃豆面作為原材料去油炸,而非常規採用的麵粉。東北的黃豆產量高,這個傳聞是可信的,只是不知道它和如今流行的白面薩其馬是誰「改良」了誰。反正狐作為豆製品控,是真想嘗嘗這個味道。
薩其馬還有另一個改良後的流派,就是閩越兩地那邊的薩其馬,多稱「鬆軟薩其馬」的便是了。網上找不到這種改良款的資料,所幸當年狐還喜食甜時吃過。搜索一下印象,覺得那種幾乎沒了根骨的鬆軟,可能是發酵程度不同導致的。至於孰優孰略……咳,吃個東西還想那麼多!喜歡哪種就吃哪種唄。何況狐對滿清時期的文化沒啥好感,犯不上死勁捍衛它的「正統」。
從斷面來看面果非常酥,也像是加了很多雞蛋的樣子,多半是南派(圖片來源:網絡)
之前和阿兄閒聊,聽他說以前吃到過南開區桂順齋老手藝人親自做的薩其馬,粘合面果時用的是蜂蜜而非常規的白糖熬漿,香甚,至今記憶猶新,聽得狐也饞起來了。不過這肯定又是改良後的方子,因為「蜜粘法」穩固性太差,成品很難長期保存,只能現做現吃。店家不太可能將這樣的成品擺出來發售。
起筆寫這篇文章前,才知道我汪也喜歡薩其馬。也是,這東西又香又甜,「心思恪純」的人大概都會很喜歡——這麼說的話,母上肯定也會歡迎這一口吧?
《甄嬛傳》中「心思恪純」頭一號:小吃貨淳兒
命可以丟,嘴不能停!
下次要找找看哪裡能買到品質優秀的薩其馬。買了,拿來投喂自家親愛的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