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萌葳
「文物」是一個近現代社會下的概念。民國時期,現代文物概念傳入中國前,多以「古物」稱之,如民國政府頒布的《古物保存法》,抗戰勝利以後,「文物」取代「古物」成為主流的稱謂。提起文物,無論是青銅器、瓷器,抑或是石器、陶器,都早已在中國古代的社會中存在,中國古代的文人雅士、皇帝貴族也會對特定的器物產生興趣,但我們恐怕都不能認同,文人雅士收集的拓本古籍或是上古青銅器、普通農民口中的「雷斧」就已經是「文物」了。
1960 年10 月1 日,天安門廣場慶祝「十一」國慶節的遊行隊伍,遠處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
1949年4月20日,北平市軍管會很快就偵破了北平雍和宮的「五佛冠」被盜案,將慣犯雍和宮大管理伽那木桑判處有期徒刑10年。1950年《文物參考資料》上報道過南京江寧牛首山盜墓猖獗的情況和唐山專區遵化縣清東陵、惠陵地宮、慈安陵等皇陵和貴族陵墓被盜的盜掘活動,公安機關很快偵破並判以重刑。對不遵守法令的商人,如盜賣龍門石佛的奸商岳彬,也進行了制裁。地方政府有保護文物不力的,問責與處罰在所難免,如1956年龍泉縣委私自破壞三座古塔,相關責任人被嚴肅處理。針對同年發生的陝西省在西安西周豐鎬遺址中心區修建磚瓦廠和煤炭工業部在河北邯鄲戰國趙王城遺址建廠破壞文物事件,習仲勛簽發《國務院關於貫徹在工農業建設中保護文物的通知》,1957年2月14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浙江省龍泉縣和湖北省均縣破壞文物事件的通報》,對事件進行問責,當地縣政府負責人被免職。
新中國成立初期,即使資金緊缺,各個方面都需要用錢,中央政府仍然開展了大規模的文物保護與修繕活動。1952年,毛澤東到開封遊覽佑國寺鐵塔,要求修復被日本侵略者破壞的部位,指示省領導對鐵塔進行維修,「打不倒,共產黨就應該把它修起來」。1949年占領南京後即維修了中山陵,對墓穴、台階、銅鼎、祭堂及藏經樓的碑廊進行大修,設立中山陵管理處。1950年對國立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庫房和宮殿的屋頂開始進行保養工程並對保和殿崇樓、武英殿、壽康宮、乾隆花園符望閣、西華門內畫館等處進行修繕,開始對從清代堆積至當時的外東路箭亭前的垃圾山進行清理。
1959 年,北京故宮進行大規模修繕,遠處大殿為太和殿
1951年9月對敦煌莫高窟進行了全面勘察,提出了維修保護方案,撥款搶救了瀕臨倒塌的唐宋木構窟檐,對即將脫落的壁畫進行搶救性邊緣加固,1956年又撥款加固莫高窟248-259窟。這種活動實在是太多,如紹興蘭亭、禹陵及杭州孔廟南宋石經的維修保護,不能一一列舉。除了禁止珍貴文物出國、保護修繕古蹟,新中國還通過靈活的手段收購流失在市場上、即將流失到國外的珍貴文物,1951年3月,周總理同意撥專款用於在香港搶救文物,並在香港成立收購小組,並指示秘密進行工作。經過幾年的工作,收購了一批國寶級文物和圖書,如董源的《瀟湘圖》、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馬遠的《踏歌圖》等。
無論是出土還是向群眾徵集的文物,都需要在博物館中存放。新中國的博物館事業也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1958年,毛澤東在參觀安徽省博物館後指示,「一個省的主要城市,都應該有這樣的博物館,人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緊的事。」新中國成立之後,先是接管了舊中國留下來的博物館並以「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教育機構」為目標進行改造。首先以故宮博物院和北京歷史博物館為重點,改造陳列內容,整頓藏品管理等。1956年,明確規定了博物館的社會地位和作用,提出博物館的三個性質「科學研究機關」「文化教育機關」「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遺存以及自然標本的收藏所」,基本任務是「為科學研究服務,為人民服務」。新中國成立時接收了21座博物館,到1965年已經建成各類博物館214座,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等博物館是其中代表。許多展覽也卓有成效,如1954年文化部在故宮午門城樓主辦的「全國基本建設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覽會」,毛澤東曾兩次來看,觀眾達17萬餘人,其他的還有1956年的「五省出土重要文物展覽」,1958年的「黃河水庫考古展覽」等。
在文物保護技術上,新中國也有非常多的成就,1955年胡繼高介紹了保護蘇州雙塔中宋人墨跡和太平天國忠王府彩繪的經驗,茹士安介紹了處理古墓壁畫的經驗,李慶和介紹了修補陶器的經驗,王志敏介紹的處理出土漆器的方法等等,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