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貞革新:一場興利除弊的復興變革,一群投機政客的名利角逐

2019-10-12   宦官趣聞

唐朝從「安史之亂」後由盛轉衰,此後直至滅亡的150年間,藩鎮割據、宦官專權一直是影響朝政的兩大痼疾,歷任統治者為此頭痛不已,期間雖多次治理打壓,但反反覆復,都以失敗告終。

唐順宗永貞年間,為加強中央集權,挽救日益衰弱的大唐王朝,唐順宗和他的親信開展了一次以削弱藩鎮勢力、抑制宦官專權、革除政治積弊為主要目的的復興變革運動,史稱「永貞革新」。在反對派的猛烈反撲下,改革只進行了5個月,就以皇帝提前遜位、改革派被貶流放而殘遭失敗。

這次革新運動雖然歷時較短,但因為這場改革是中晚唐第一場針對性強、興利除弊的變革運動,且牽扯到當時的一些文學名人,並對唐朝中後期的政局、走向產生了較大影響而倍受後世關注。

安史之亂形象圖

上千年來,人們對這場改革的態度褒貶不一,特別是對改革的性質、參與改革的人物評價、改革失敗的原因及影響,是非爭議不斷。

比如,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王夫之稱讚永貞革新「革德宗末年之亂政,以快人心,清國紀,亦云善矣。」

而同時期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韓愈稱這次改革是革新黨派「小人乘時偷國柄」,極力詆毀這次改革。

對於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二王八司馬」(王叔文、王伾、韋執誼、劉禹錫、柳宗元等十人),有人稱其為政治家,有人稱其為「邪名古今」「逐臭市利」的投機權貴。

永貞革新為什麼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評價?通過分析這場政治變革發起的歷史背景和改革成效、失敗原因,可以大體了解它為什麼會從一場興利除弊的革新運動,變成了一群投機政客的名利角逐。

柳完元

一、永貞革新是一場興利除弊、順應形勢要求的政治變革

唐朝從安史之亂後,內憂外患一直不斷。內部,宦官專權干政,嚴重削弱了皇權;外部,藩鎮勢力逐漸形成、不斷坐大,對國家穩定構成威脅。

唐順宗即位前,做了26年太子。其父唐德宗李適在位後期,國家面臨內憂外患:

藩鎮勢力逐漸坐大,暗流涌動,對國家穩定構成威脅。唐順宗做太子期間,因為藩鎮叛亂,多次跟隨父親唐德宗李適外逃避亂、平叛,深知藩鎮勢力的危害。德宗前期曾大力削藩,但後來隨著吐蕃的入侵,又需要藩鎮勢力抵禦,於是對藩鎮開始姑息,導致藩鎮勢力不斷壯大。

宦官專權干政,嚴重削弱了皇權。唐德宗在平定藩鎮作亂中,開始不信任朝臣,轉而寵信宦官,開了宦官掌典禁軍的制度先河。宦官把持禁軍後,地位越來越高,開始參與朝政,干權亂政,導致皇權衰弱。

德宗後期朝政腐敗、政風日下,導致民怨日深。李適執政初期,政治清明,任賢用能,國家一度出現復興跡象。但後期熱衷斂財,加重賦稅,且寵信宦官、奸臣,致使貪腐成風,朝政混暗。

比如,當時的宮市、五坊(皇宮內的雕坊、鶻坊、鷂坊、鷹坊、狗坊)宦官,經常借為皇宮採辦物品、捕捉貢奉鳥雀為名,在街市上公開搶掠、訛詐,強索強取,百姓苦不堪言。「五坊小兒張捕鳥雀於閭里者,皆為暴橫以取人錢物」(《資治通鑑》)

安史之亂形象圖

地方官吏除了上交賦稅,還要額外向皇宮進奉錢物,有的每月進貢一次,稱為月進,有的每日進奉一次,稱為日進。官吏們以進奉為名,大肆搜刮民財,貪污受賄,政風腐敗。

對朝廷面臨的這些弊政,唐順宗即位前就有所了解。做太子時,曾建議德宗罷奸佞,任賢能,頗受好評。韓愈稱其「順宗在東宮二十年,天下陰受其賜。」

唐順宗「慈孝寬大,仁而善斷。」(《舊唐書》)做太子期間,他就和寵信的兩個東宮侍讀王叔文、王伾經常談論時政,並聚攏了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遠、劉禹錫﹑韓曄﹑凌准﹑程異等一班官員,議論民間疾苦和政治積弊,

即位後,準備充分、很想有一番作為的唐順宗,很快就任命王叔文為起居舍人、充翰林學士,王伾為左散騎常侍、充翰林學士,韋執誼為宰相,柳宗遠、劉禹錫等東宮集團成員全部提拔,形成以「二王劉柳」和韋執誼等為核心的革新黨派,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罷除宮市和五坊小兒,不許宦官假借皇宮之名外出採購;

取消官吏向皇帝進奉,下令禁止正稅之外再征苛捐雜稅;免除百姓所欠的各種租賦、錢糧;

罷免宮廷醫工、相工、占星等冗官42人;釋放後宮宮女300人及教坊女妓600人,節省財政支出。

貶謫貪污殘忍、民憤極大的京兆尹李實,為無辜被貶的正直之臣陸贄、陽城平反。

任命右金吾衛大將軍范希朝為右神策統軍,充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行營兵馬使,韓泰為行軍司馬,意圖收回宦官軍權;

拒絕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要求兼管劍南三川的要求,抑制藩鎮勢力。

唐德宗和唐順宗

二、永貞革新是一場朝廷失控、被投機政客變成名利角逐的失敗改革

從改革內容看,永貞革新直指腐敗政風、宦官專權、藩鎮勢力等朝政痼疾,無疑是利國利民、興利除弊的變革良藥。但改革僅僅推進了不到五個月,就在反對勢力的反撲下,中途夭折,最後,唐順宗被迫下詔遜位太子李純,歷時146天的永貞革新正式失敗。

參與改革的首要人物「二王」——王叔文遭貶後被賜死、王伾被貶後病死;韋執誼、柳宗遠、劉禹錫等八名核心骨幹,皆被貶為邊地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貞革新的失敗,原因多多,如順宗病重、難以提供足夠支持;反對派的阻力;時弊積重難返,等等。其中,革新派能力不足、私心太重、過於急進是導致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

面對改革阻力,革新派能力不足,缺乏應對策略。改革,難免會觸及不同階層的利益,遇到困難和阻力。永貞革新涉及削弱藩鎮勢力、抑制宦官專權等朝政痼疾,自然不會一帆風順。

以「二王」為首的革新派雖然籌謀已久,但受政治眼光、自身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沒有充分預計到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阻力,也沒有相應的應對預案,致使改革遇到阻力時,束手無策。

比如,在計劃收回禁軍兵權時,雖然任命了革新派人物范希朝和韓泰接管禁軍,但各禁軍首領在當權宦官的授意下,拒不交出兵權。范希朝和韓泰到任時,將領連面都不朝,王叔文卻無計可施。「范希朝至奉天,諸邊將避而不見。韓泰白叔文,計無所出」。(《順宗實錄》)收不回宦官的軍權,抑制宦官專權就是一句空話。

唐朝藩鎮勢力不斷壯大

革新派貪圖權勢,借改革之機貪財圖勢,將改革變成了名利角逐場。永貞革新的發起者雖然是唐順宗,但順宗即位前已經患中風,口不能言。只能委託王叔文、王伾為首的東宮集團核心骨幹——「二王八司馬」。

但這些骨幹中,良莠不齊,特別是「二王」,既沒有真才實學,又品質低下。史載,王叔文出身一般,略知詩書,喜歡談論治國方略,因棋藝精湛得任太子侍讀。「以棋待詔,粗知書,好言理道。德宗令直東宮。」(《舊唐書》) 「叔文賤時,每言錢穀為國大本,將可以盈縮兵賦。可操柄市士。」《新唐書》——還沒得勢時,他就非常看重錢財。順宗任太子時,名臣韋就曾上書順宗:「叔文奸佞之徒,侮弄朝政,姿其胸臆,坐致傾危。伏望殿下斥逐群小,委任賢良。」(《資治通鑑》)由此可見,其人聲望低下。

而另一重要人物王伾也是低下出身,以善於書法而被安排為太子侍讀,受到順宗寵信。

由於深得順宗信任、倚重,順宗即位後,迅速成為權勢熏天的權勢新貴,手握革新大權後,更是小人得志,不可一世,其私心逐漸暴露。

唐順宗像

他們當權後,把改革當成自己謀取私利的工具,隨意提拔自己的親信家人,親近之人只要有人說「誰可以做某某官,不過一兩天就會得到任命。「二王八司馬」等革新派人員的門前,送禮求官的駱繹不絕。特別是「二王」門前,有的為了求見,夜晚都得花一千錢住在附近,才能排上號。

史載「其黨或言曰:某可為某官,不出一二日,輒已得之。於是叔文及其黨十餘家之門,晝夜車如馬市。」(《資治通鑑》)

王伾貪財受賄,更是到了變態的地步,他專門做了一個大箱子裝錢,錢箱只留一口,只能進不能出,夜裡夫妻二人直接睡在上面。

他們還整天聚在一起,互相吹捧,互稱對方是伊尹、周公、管仲、諸葛亮。

革新派的輕狂傲慢、專橫弄權、貪財逐利,令正直朝臣無不鄙視,大大損毀了自身形象,也為改革的推進帶來了壓力。宰相賈耽,歷經三朝,時人稱為淳德君子。他看不慣王叔文之流小人得志,就告病辭職,另一位宰相鄭珣瑜也稱病回家,以表示不願同意合污。他們本是中間派,他們的歸隱,使本就名望不足的革新派失去了爭取中間派支持的機會,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改革的阻力。

革新派動作過激,產生內訌,加快了革新運動的失敗。革新集團貪財圖勢,自損形象,不但令中間派避之甚遠,連他們的同黨都覺得看不下去,於是內部開始分化,逐漸產生內訌。

韋執誼被貶病死海南

韋執誼是出身、名望最高的革新派成員。改革之初,對王叔文的安排部署言聽計從。但隨著革新派專權跋扈、聲望日下,就有意無意地與革新派保持距離。對一些事情的處理,開始提出不同意見。

比如,官員羊士諤看不慣王叔文的姿意專橫,就公開指責。王叔文大怒,馬上讓人逮捕羊士諤,並揚言處斬。韋執誼勸阻,王叔文又大罵韋執誼,甚至揚言連韋執誼一塊處斬,使革新派內部逐漸分裂。

革新派在改革中,不顧實際,急於求成,導致樹敵過多。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曾托劉辟求取掌管劍南三川,話說得很委婉,王叔文聽後當即要處斬劉辟,嚇得劉辟落荒而逃。

後來,當權宦官俱文珍聯合韋皋等地方節度使,以順宗體弱、過於勞累為由,共同奏請順宗早立太子,分擔朝政,以圖抑制王叔文等人的權力。但王叔文貪圖權勢,擔心立太子後會受到制約,就極力反對。

王叔文等革新派人物

順宗自知身體越來越差,也有冊立太子之意。王叔文的反對,令他不滿,於是開始逐漸冷落王叔文,並迅速立其子李純為太子。其後不久,俱文珍又假傳詔令,免除了王叔文的翰林學士職務,使其不能進入宮禁參與機要。「內官俱文珍惡其弄權,乃削去學士之職。」(《舊唐書》)後經王伾一再請求,才允許其三五日入朝一次。

此時,其母親去世,自知大勢已去的王叔文不得不辭職服喪。為了徹底打擊革新派,時隔不久,宦官與藩鎮又聯合施壓「請權令皇太子親監庶政」,公元805年七月,即位僅半年的順宗被迫令太子監國。八月,順宗禪位,太子李純即位,是為憲宗。

憲宗即位,有擁立之功的宦官集團馬上對革新派展開清算。「二王」同時被貶,其他八人均貶為邊地司馬,轟轟烈烈、歷時146天的永貞革新以失敗告終。

三、永貞革新是一場弊大於利、對中晚唐政局產生深遠影響的改革

永貞革新是唐朝中後期第一次針對藩鎮勢力和宦官專權的政治改革,雖然其針對性強,切中時弊,理論上利國利民,但由於改革者的操作不當,致使改革曇花一現、半途而廢,成效大打折扣。

唐朝宦官形象

後世對這次改革非議頗多,總體上呈現前貶後褒之勢。特別是自明末清初以來,對改革的讚揚占了主流。但結合當時和其後對唐朝政局的影響,這是一場主觀良好、成效有限的極為失敗的政治變革,某種程度上看,弊大於利——

其一,藩鎮勢力更加猖獗。改革之初,藩鎮勢力雖然坐大,但並沒有公開割據,名義上還是服從朝廷。但革新派對藩鎮的打壓,不但沒有動搖藩鎮勢力的根基,反而加劇了朝廷和藩鎮的矛盾。憲宗即位不久,西川節度使劉辟就公開反叛。幾年後,淮西節度使、淄青節度使也先後反叛。憲宗李純重用賢良,才將叛亂平定。

其二,宦官干政更為猛烈。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集團,因為擁立憲有功,更加驕橫跋扈。不但繼續掌管禁軍,而且廣泛參與朝政,甚至把持皇帝廢立。憲宗以後直至唐亡,有兩個皇帝死於宦官之手,八個皇帝由宦官廢立。以打擊宦官權勢為重要目的的永貞革新,反而把宦官集團推上了權力頂峰。

其三,朋黨之爭更加激化。順宗朝以前,朝廷中就有朋黨之分,但並沒有表面化、公開化。永貞革新期間,王叔文為首的寒族新晉權貴,結黨營私,互相唱和響應,提拔親信同僚,打壓官僚士族集團,使寒族集團與士族官僚集團的矛盾更加尖銳激化,朋黨之爭正式形成,並愈演愈烈,延續到憲宗時期,更是爆發了長達四十年的牛李黨爭,嚴重影響了朝政。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