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我的臉這麼值錢!」近日,杭州四季青的一位老闆娘打趣地告訴記者,「我前段時間在農行辦理了刷臉e貸,辦理了500萬元的貸款,非常快。」
近期,有關「刷臉」的消息真不少,支付寶、微信先後升級了旗下刷臉支付產品,銀聯又在網際網路大會落地了「刷臉付」產品,早在去年,就有銀行推出了刷臉取款的科技。
「你的臉就是你的錢。」網友的總結十分精妙。在刷臉的時代里,銀聯、支付寶、微信……各大金融機構和支付平台又瀰漫起硝煙,「刷臉金融」已悄悄開始改變每一位杭城市民的金融生活。
大數據等金融科技護航
刷臉即自動識別可貸款金額
今年,不少銀行都推出了刷臉貸款的黑科技產品。記者在杭城四季青逛了逛,不少老闆都率先吃起了螃蟹。上述老闆娘王阿姨就是其中一位,她辦理的是農行的刷臉e貸。
記者找到她的時候,她正在向隔壁的老闆演示刷臉貸款的流程:只需打開「浙江農行微銀行」公眾號,選擇「微網貸」頁面,點擊「我要貸款」,輸入身份證信息後系統自動進行人臉識別。識別通過後,王阿姨選擇了「個人生產經營貸款」,並輸入了自身的房產信息。「你看,我一輸入地址,系統就自動告訴我可以貸款多少金額,多方便。」王阿姨笑盈盈地說,「接下來我還可以把我的身份證和房產證拍照上傳,同時選擇離我最近的網點,這樣銀行的客戶經理就會很快與我聯繫了。」
隨後,記者聯繫農行杭州分行客戶經理進行了核實,對方表示單筆最高可貸1000萬元的刷臉e貸確實已於近日正式推行。「客戶在線申請貸款後,我們會2小時內與客戶取得聯繫,並落實專人上門進行實地調查,在調查環節一併完成客戶資料原件搜集、合同面簽等工作,客戶只要耐心等待貸款審批通過,就可到房管局辦理抵押登記了。」
據了解,抵押登記結束後,根據貸款支付監管要求,資金可自動發放到客戶指定的收款對象帳戶內,或由客戶通過手機銀行自主支付,且客戶通過手機銀行可隨時查看貸款額度、提前還款等操作。
農行省分行個人信貸部客戶經理告訴記者,近期剛剛推出的「刷臉e貸」,是在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貸款新路徑,農行浙江省分行通過網際網路思維、融入大數據應用、人臉識別技術和房產在線評估等科技手段,將貸款申請業務從線下向線上遷移,真正解決了客戶跑銀行的繁瑣之處,它極大程度節約了客戶的時間。
雙11前多家電商已申請
單筆最高可貸1000萬元
昨天,在杭州下沙做農產品電商的劉先生也申請了農行刷臉e貸。已開天貓店多年的劉先生告訴記者,農行利率低、服務好,電商事業起步就是從農行貸款,每到雙11備貨,都會選擇農行貸款,今年得知農行有更加快捷方便的刷臉e貸,就在線申請了100萬元貸款。
據農行浙江省分行個人信貸部客戶經理介紹,此次刷臉e貸共推出了個人經營、個人消費、房屋裝修和小微企業經營四項業務,客戶可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同時對於有多套房產的客戶還可申請多項資產一併抵押提高貸款額度,其中單筆最高可貸1000萬元。在貸款利率方面,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還可享受普惠利率,同時實行免評估費、免抵押費等優惠政策,真正幫助這部分群體輕鬆獲貸、助力實體經濟。在貸款方式上,客戶可選擇辦理自助循環業務,實現貸款資金的靈活使用。據悉,雙11臨近,已有不少像劉先生這樣的電商商家申請了刷臉e貸。
據了解,下階段,農行浙江省分行還將進一步優化刷臉e貸的各項功能,進一步提高貸款效率,真正實現貸款的線上化。
除了「刷臉貸款」,在支付寶、微信和銀聯三個巨頭的推動下,「刷臉支付」也早已開始布局。「能貸款,能取款,還能支付,這張臉的功能真是越來越強大了。」一位受訪市民調侃道。
不用掏手機也不用掃碼槍
用過的商家和消費者都說好
「現在刷臉付的人還挺多的,如果你用刷臉付,還可以有優惠。」在杭州一家麵包店裡,店員告訴記者,雖然更多人使用的是掃碼支付的方式,但刷臉支付的消費者正呈現逐漸上漲的趨勢。「你只要在支付寶開通刷臉功能,站在這裡,就能完成支付了。」店員熟練地解釋。
和移動支付率先在杭州發軔一樣,悄然間,杭州的商店裡又加裝了刷臉付的機器。「我們其實還挺歡迎刷臉付的,因為原先掃碼的話,我們還要使用掃碼槍,但是現在消費者不用掏出手機,我們也不用拿掃碼槍,臉對著機器就能完成付款,在消費高峰期,效率會提高很多。」一位商家告訴記者。
有數據顯示,一台刷臉機的工作量相當於3個收銀員,如果有10名消費者同時結帳,傳統模式用時為56秒,而刷臉只需要10秒。
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使用刷臉付的消費者,大都為90後年輕人,「很方便,不用掏手機」。「有優惠,覺得划算」。這是不少人給出的體驗反饋。而對於仍使用掃碼支付的消費者而言,「怕不安全」則是他們不使用的主要原因。
仿佛還是不久前,掃碼支付在杭州的大街小巷生根,成為了一個城市令人艷羨的標籤,而今,刷臉支付又悄然潛入了杭州城的結帳櫃檯,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這又將成為一張新的金名片。
搶占刷臉支付市場
銀聯、支付寶、微信三足鼎立
「他們來給我們裝的機器,如果消費者使用的話,消費者有紅包,我們也有獎勵的。」一位商家告訴記者。補貼,向來是網際網路企業搶占支付市場中的制勝法寶,誰給的紅包大,消費者就用誰,誰給的補貼大,就裝誰家的機器。
針對刷臉支付,最先鋪開市場的仍然是支付寶和微信兩大平台。今年上半年,這兩個平台分別推出了蜻蜓2.0和青蛙Pro這兩款刷臉支付產品,火藥味從名字里就可見一斑。而就在剛剛結束的烏鎮網際網路大會上,銀聯攜手60多家銀行宣布「刷臉付」產品正式落地,這名字大有一統支付市場的味道。相比於微信、支付寶的刷臉付,銀聯針對刷臉付廣為詬病的安全問題,又加了一道「支付口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用戶體驗,但雙重驗證給安全性加了一道防護衣。
在「燒錢搶市場」的道路上,支付寶率先扛起了大旗,它宣布拿出30億元補貼刷臉支付市場,而在今年9月,補貼政策又變成了「無上限」,每年補貼不低於300億元。另一方面,微信也闊氣表示,將為微信刷臉支付補貼100億元。
數據顯示,目前支付寶與微信的刷臉支付設備落地體量為10萬台左右,雲閃付也已在廣州、杭州等七個城市陸續上線了「刷臉付」,銀聯方面表示,由於目前還是試點狀態,普及度還不高。
面對刷臉金融,各家金融機構幾乎都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放眼望去,目前市場還處於相對空白階段,隨著補貼和競爭的加劇,未來的金融市場將更加便利。